你又不缺認知,為什麼還沒變現?

有一篇熱文很多人都讀過,叫《投資的本質是認知變現》。

核心觀點是,投資即決策,而決策差異背後的根本是認知水平(“認知是大腦的決策算法”):投資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下注,投資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在勝率和賠率之間做平衡。

對於個人來說,認知差決定一個人的職業發展路徑和生活軌跡;對於投資機構來說,認知差甚至會決定收益差。

認知的重要性大家都感同深受,可是,你會發現一個現象:

某個人明明在這個行業或某個領域很有認知呀,為什麼還是變不了現?

行業資深人士面對機會擦肩而過,小白卻撿漏盆滿缽滿?

1

有認知,沒行動

微信公眾號剛起來的頭一年,就有內容創業者抓住機會開始做新媒體。

這一部分內容創業者僅僅是因為比別人先看到了媒體行業變革的趨勢,比別人起步早,但是就抓住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的紅利期。

而一些資深媒體人因為一直停留在“觀察”的角度,遲遲沒有行動,等開始真正寫公眾號時,流量紅利期已經過了,即使內容很優質,但因為行動遲緩,同樣的認知下結果也是天差地別。

我有兩個做地產行業的朋友,2010年的時候都在地產開發商的營銷部任職。私下聚會時,倆人都跟我講地產行業趨勢,勸我要早買房。

那時候,杭州市區1萬多單價的房源還有很多。朋友A依靠行業專業優勢,拿到優惠價,自己所有的積蓄重倉投入;朋友B總是說再等等看,遲遲沒有出手。幾年下來,兩個人的財富差距已然天差地別,朋友B至今還在租房住。

拿我們沈老闆的話說:“樹上有隻鳥,有人說要蒸著吃,有人說要煮著吃,我說先拿槍把鳥打下來。”

2

有認知,無迭代

在信息海量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產業的更新迭代速度超乎你想象。

2年前,你還具有先發優勢的行業認知,如果不及時通過學習進行更新迭代,升級你大腦裡的“底層操作系統”,繼而改變你的行動和打法,很快,你就會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P先生的公司創立時屬於行業開創者,模式和概念絕對領先,內容也是“匠心”打造,在行業內口碑頗高。

彼時,M公司才剛剛創立,數量與規模都與P公司差不了太多,唯獨在產品上缺少精細打磨,但是M公司在後續對行業的認知上進行了迭代,認為規模第一,於是在打法上先跑馬圈地,後通過收併購方式慢慢補足內容。才2年時間,M公司就成了行業的獨角獸,甩P公司幾條街。

如果你看到一個行業老炮落後於行業新兵,千萬不要悲憫,那只是後來者率先迭代了認知。

3

有認知,無產品

任何一種變現,都離不開產品或服務。

當你對某個行業或某個領域擁有常人不具備的認知時,這就是你變現的最優路徑。

這時,你需要通過設計產品或提供服務,來將你的認知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價值。正如,諮詢公司通過戰略或商業諮詢服務變現;培訓公司通過課程變現……

你具備行業獨特的認知時,那還只是存在於你腦海中的一種“智慧結晶”,還需要通過產品或服務這種有形的價值進行呈現,最終才能轉化為你的實現收入,也就是達到變現的實際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