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雄跌落神壇還能賣唱,普通人有什麼技能經得住歲月的變遷呢?

周傳雄跌落神壇還能賣唱,普通人有什麼技能經得住歲月的變遷呢?

最近經常看到關於周傳雄四處走穴商演的新聞,從當年的情歌教父淪落到事業低谷,面對這種情況,有些人可能早已經受不住世俗的鄙夷,從而陷入悲觀沉淪。但小剛沒有,他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依然熱愛著自己的歌唱事業,儘管現在的舞臺不同,但也唱的很滿足。

從小聽著周傳雄的歌聲長大,「哈薩雅琪」、「黃昏」、以及後來的「寂寞沙洲冷」、「弱水三千」等,依舊百聽不厭,周傳雄不僅能唱還能寫歌譜曲,陳慧琳演唱的「記事本」、 那英的「出賣」、 周華健的「有沒有一首歌能讓你想起我」都是出自周傳雄之手。。

周傳雄離開唱片公司還可以四處賣唱,作為普通大眾,當我們洗盡繁華,是否也一樣有一技傍身,可以經得住歲月的變遷呢?

昔日的輝煌或許只是一種假象

一同學畢業於某985高校,研究生學歷,畢業後經人介紹直接進入了一家非常有名的歐美企業,這一干就是十幾年。前幾年也如願當上了部門領導,薪水也不斷的上漲。市區有住房,郊區有別墅,兩輛越野車輪換著開,時不時的出去旅遊一次,每次都幸福的在朋友圈曬,在我們眼裡已然是典型的成功人士。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公司業務縮減,整條產品線被砍,部門就地解散。無奈拿了賠償,離開了奮鬥十幾年的單位。

不著急找工作,先是去各大著名旅遊景點遊玩,臺北、巴厘島、新加坡、北海道……玩了大半年,錢也花的差不多了,終於開始迴歸現實,瘋狂的投簡歷,找獵頭,幾個月過去了,竟然沒有合適的。

同學不服氣,以自己的人脈,不信連一份工作都找不到。

曾經很欣賞自己的某公司王總,以前拼了命的要挖走這位同學,現如今一個電話過去,卻說崗位無空缺,以後再說吧;

曾經答應只要過來,就把華北大區業務總監給他的楊董,現如今連電話都不接。

當我們背靠大樹,有資源可利用時,別人百般殷勤;一旦失去,全世界立刻翻臉。

這不是我們能力變差了,而是平臺變小了。以前的神通廣大,呼風喚雨,現如今只能淚眼婆娑,無處話淒涼。

作家楊絳曾說:「身居高位,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只有身處卑微,才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

曾勸他降低點要求,但是即便一降再降,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下同學著急了,開始反思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有些人錯把平臺能力看成個人能力,突然有一天失去了平臺,自己跌落的一無是處。

同學這幾年在外企雖然風光無限,但自己的專業能力並沒有提高多少,加之年齡越來越大,求職高不成低不就,處處受挫。

在外企待的時間長了,工作早已模式化,思維也漸漸僵化。最初的那幾年感覺什麼都很新鮮,等熟悉了之後,往往就是日復一日的重複,幾乎沒什麼創新。只要按部就班,就不會出什麼差錯。

企業制度的高度流程化、規範化,帶來的是快節奏、高效率,但對個人的提升卻很有限。員工只是裡面的一顆螺絲釘,只要做好自己那一點點事情,整個公司就會不斷的往前推進。公司不會考慮個人的發展和前景。

當我們成功的達到一個目標後,往往給人一個錯覺,成功是個人的功勞。其實不是,這裡沒有英雄,是公司流程的結果,是集體的力量,換做另外一個人代替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會得到同樣的結果。

有時候,我們常常陷入一種幻覺,出差坐著飛機,住著豪華酒店,拿著不習慣的刀和叉,吃著帶血的牛排,搖晃著不知哪年的拉菲,假裝尊貴……以為這就是自己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離開了公司,才清醒的認識到,還是用筷子夾著土豆絲、一罐哈啤就著花生米,來的更為實在,心裡也更踏實。

喬家大院的孫茂才被趕出喬家後又想投奔對手錢家,錢家拒絕了孫茂才,只留給他一句話:「不是你成就了喬家的生意,而是喬家的生意成就了你!不要把平臺當本事」。

今天的我們可能過的很瀟灑,不錯的單位、不斷晉升的職位和不斷上漲的薪水、父母還年輕,沒什麼負擔、孩子也還小,不用考慮學區;

再過幾年,年齡大了,職業上升困難,父母開始生病,孩子負擔加重,還需要買學區房,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都可能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不小的衝擊。父母的一場大病可能會毀了一個家庭,單位的突然裁員讓我們猝不及防。

曾經輝煌一時的諾基亞,面對新興的安卓系統,不得不裁撤自己的塞班團隊,而那些整日在塞班下搞開發的碼農們,出去後竟然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聽說最近思科裁員,雖然賠償豐厚,但是由於整個部門的產品淘汰,這些人將來出去怕是很難找到相關的工作。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身處哪個行業,都需要清醒的認識自己,如果明天職位被收回了,我們還能做什麼?如果第二天公司要我們拿錢走人,我們是否能坦然面對?難道像唐山收費站大姐一樣糾纏不清、賴著不走嗎?

平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脫離平臺的能力

我們需要具備時刻脫離平臺的能力,一種經得住歲月的變遷、脫離平臺後依然能養活自己的能力。

不可否認平臺的價值很大,好的平臺意味著更好的起步、更好的資源、更好的歷練、更寬廣的視野,好的平臺會給人帶來指數級的提升。

如果周傳雄不是因為一場大病不得已離開自己的唱片公司,現在也不至於流落街頭,四處走穴。如果曹雲金繼續留在德雲社,他的發展也不一定比現在差。

但是平臺雖好,我們不可能依託一個平臺一輩子。

順利處能夠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逆境時才不會驚慌失措、一地亂麻。

現在不等於將來,我們不應該用現在的美好生活去假定未來也會如此。得意時不忘規劃未來,失意時才會坦然面對,時刻培養自己應對風險的能力。

投資人蔡文勝曾經說過:「在職場,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只有離開平臺後所能剩下的,才是我們的真本事」。

作為普通上班族,如何培養脫離平臺後沉澱下來的那種能力呢?

在做好工作的同時,時常考慮平臺的運作機制,學習系統給出的方法論,不斷的提升總結,最終轉變為自身能力。

劉潤在他的「5分鐘商學院」中提到,所有的方法論,想要變成自己的能力都需要不斷的刻意練習。系統能力不是個人能力,個人要發展要提高,靠的是不斷的練習,才能從0到1,再到N。

以下幾點可能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 打造自己的個人IP,提高專業能力,在細分的領域內儘可能做到最好,不要小看任何領域,那些做的好的都是堅持數十年付出的人。對於程序猿,一定要思考本單位的工作是否具有普適性,最好能依託一個行業,一個產品,而不是一個點、一個很小的點。
  • 拓展自己專業外的愛好和技能,多線發展。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這些專業之外的東西有可能就突然成就了自己,利用業餘時間練習寫作的工程師劉慈欣,寫著寫著成了一代科幻作家。
  • 做事有全局觀,學會深度思考,有時候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會豁然開朗。雖然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說,但是,如果我們只關注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我們將永遠只是那顆螺絲釘,我們的格局在哪裡,世界就在哪裡。
  • 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當時代變化時能夠快速的調轉船頭,抓住機遇;如果時代不需要的技術就不要糾纏下去,不要像「莊子·列禦寇」中的那位朱先生一樣,花了三年時間,花光了所有積蓄,學習屠龍之術,到頭來卻發現,這個世界根本沒有龍,最後落得一身本領無處施展。
  • 認清哪些是平臺的能力哪些是個人能力,當個人能力得不到最好的發揮的時候,能夠果斷的脫離平臺,尋求更好的發展。張泉靈在央視工作將近18年,最後還是果斷的離開了,她說「我要跳出去的不是央視,不是體制,而是自己已經在慢慢凝固的思維模式」。這才有了後來的「紫牛基金」。

寫在最後

也許大家看到這些會覺得有些焦慮,但是現實就是這樣殘酷,時代飛速發展,行業重新洗牌,長久不衰的企業不多;更何況企業不是福利院,老闆也不是慈善家,自己不努力,終有被淘汰的一天。

今天企業給我們的,希望我們脫離企業這個平臺後一樣能夠得到,無論何時何地,保持脫離平臺的能力,這才是應對焦慮的最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