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會走共享經濟的老路嗎?

在線教育會走共享經濟的老路嗎?

臨到年終這個本該稍事歇息的時間點,張森發現自己突然變得忙碌焦灼了起來。

突然自己變得忙碌起來的人除了他,還有幾乎所有從事在線教育的人。在2019新年第二天,一股寒風襲捲整個教育行業——教育部頒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

首當其衝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則是曾經最被羨慕的“深水區”——進校APP們。

01

花團錦簇的過去

從民意反饋到文件下達,這中間其實經過了很長時間的醞釀。

在此之前,政策對在線教育一直是扶持、鼓勵的態度。不僅國內政策如此,在美國,網上學校已經成為各州直接財務撥款支持的一種學校形態。

而在中國,教育信息化還處於剛起步階段,除了C端的直播課程,B端的進校模式曾被看成是最好的模式:一方面,互聯網將所有的知識搬運到網上,通過網絡能讓所有地區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知識獲取簡單了,才能有更多精力放在培養孩子的能力上;另一方面,將孩子們日常的作業和學習過程全部數據化,診斷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況,老師能因材施教,孩子能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對未來擇業也有幫助。

這當然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也是國家非常希望聯合全社會力量一起去做的事情:《教育信息化發展十年規劃》、《教育信息化2.0》等文件都強調,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未來應該發展的方向。

政策扶持如斯,教育企業,尤其是進校APP自然成了資本眼中的香餑餑:VIPKID單筆融資高達5億美元、作業幫單筆融資5億美元、一起教育科技單筆融資2.5億美元、DADA融資1億美元,小猿……

上一次如此花團錦簇百花齊放的產業,還是共享經濟。

02

企業原罪

進校APP的商業模式之所以備受資本看好,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以工具APP的角色入校,獲客成本極低;其二,場景恰當,家長和學生作為免費工具的使用對象,只要想到恰當的辦法就能轉為付費用戶,商業模式跑通非常容易。但不得不說,這種模式下,也有困惑點:

第一,關鍵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上。進校APP想要能夠進入公立學校,是需要或者政府認可,或者至少是政府不排斥方可。企業做教育研發也需要資本投入,不可能以公益的形式去完成。但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是“被允許的”,什麼樣的APP是可以進校的,其實是需要給出明確規定的。

第二,家長願意在一個免費APP上購買什麼服務?家長想要的肯定是對孩子成績和學習興趣有幫助的內容。問題在於,有效課程的建設需要長時間的測試和積累,而資本等不了。

資本加入的雙刃性在此便體現出來了。教育是一場潤物細無聲的灌溉,但資本追求的是快速爆發;教育需要時間慢沉澱,而資本要的是快產出——於是,動用歪心思進校、APP上誘導學生付費等情況便慢慢出現了。

而當企業被資本驅動著追求用戶數和賬面好看時,家長們開始反彈了。

來自深圳的許爸爸聊起孩子用的作業APP就開始嘆氣:“老師要求必須用,可是什麼東西都要充值,孩子天天和我哭鬧,說別人都開通了會員,排名都比他高……”

北京興壽小學的李媽媽說:“早該整治整治了,現在給娃做個作業,手機上簡直要下個作業全家桶,語文一個數學一個英語一個眼花繚亂。”

家長的反饋並不是空穴來風,李媽媽家用的作業APP首頁上,幾乎每個按鈕都導向收費:一年196元的超級會員,一年298元的同步訓練……班裡幾乎所有學生都被半強制的安裝了這款“免費使用”的APP,因為老師佈置作業是在線的,學生只能在APP上完成。雖然寫作業是免費的,可其實打開APP,處處都在引導付費。而孩子看到這些花花綠綠的功能難免心癢癢,天天哭著喊著要買,把李女士一家搞得十分頭疼。

在線教育會走共享經濟的老路嗎?

因此,早在下文件以前,就已經有大量家長湧到政府網站,去投訴各種作業APP,投訴核心主要是兩個:以“免費”為噱頭強制安裝,收費陷阱多。

在線教育會走共享經濟的老路嗎?

2015年,作業盒子創始人劉夜剛加入到教育行業創業,在接受新芽的採訪時,他說:他喜歡微信之父張小龍用“滿足人們的貪嗔痴”闡釋互聯網產品的終極目標。“微信在很多的細節設計上,確實是如此做的,比如搖一搖。”劉夜笑開了,“多麼惡俗的功能。”

產品運營時考慮用戶心理無可厚非,在其他行業,這還是應該被誇讚的一件事。但在教育行業,如果一個企業,用這樣一種思維去運營一個未成年人用的教育APP,這是否應該?

在線教育公司進入公立學校,對國家希望推行的教育信息化本應是推動作用,但現在卻加深了家長對這種模式的誤解,成了拖後腿的角色。

在這種情況下,教育部的大棒自然要轟然落下:2018年8月第一棒,八部門聯合頒佈《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從視力的角度側面敲打在線教育產品,其中特別提到“教學和佈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2019年1月,進一步頒發《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嚴禁進校APP對學生收費。

03

大浪淘沙

這兩棒落下來的原因,其實是想提醒各大教育公司,做教育需要尊重教育價值,對教育本身有敬畏之心。

事實上,對於自己目前的盈利模式,各大教育公司內部不見得認同。“教育行業要盈利,是細水長流的事情,但我們等得起,投資人不一定等得起,你總得有個交代。大家都知道這一刀早晚會砍下來的。”一名在線教育公司的公關人員這樣說道。

而近幾年,資本對在線教育的熱情也在慢慢消退。據《財經》報道,一線市場在線教育公司融資案例數量,從2016年的298筆,下降到2017年的209筆;而2018年截止11月,共計融資200筆,與2017年持平,但同為熱門融資領域的人工智能和區塊鏈,2018年融資案例數都還保持增長態勢。

然而對於在線教育行業來說,這不見得是壞事,畢竟共享單車先例在前。

“會死一波企業。”李青是某一線在線教育行業的管理人員,近期財務成了他們開會時討論最常說到的話題。“即使不死,接下來也會很難熬。”李青說道。

創業維艱,但教育行業的創業者,除了面臨“生存”和“毀滅”的問題,還要考慮好“做”或“不做”的問題。

資本退卻,對當前的在線教育行業,卻可能是再好不過的一件事情。留下來的,是真正體現教育價值,真正秉承做教育初心的企業和人。

大浪淘沙,希望最終留在沙灘上,都是真正的好沙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