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作者 | 中大咨询研究院王迪 郑诗琦

编辑 | 中大商业评论小编


引言

村镇银行自2007年首次设立以来,多次被“中央一号”文件提及,历经艰辛探索与曲折发展,村镇银行已发展成为银行体系内法人数量最多、单体规模最小、服务客户最基层、支农支小特色最突出的“微小银行”。

本文将以宏观环境变化为因、监管历程演进为线,行业竞合态势为果,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村镇银行发展带来了哪些“变”与“不变”,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寻村镇银行的价值之锚,并回答“后村镇银行时代,如何在农村金融市场存量博弈中找到战略增长的价值飞轮。


外部环境给村镇银行发展带来了哪些“变”与“不变”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不仅具有“支农支小”的政策属性,还具有 “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银行经营属性。


若想探明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预判其未来,必须理清宏观环境变化使村镇银行“有哪些变化”、监管演进历程要求村镇银行“坚守什么”、行业竞合态势要村镇银行挖掘“有什么可能性”。


纵观村镇银行的发展,可以发现:


①宏观环境变化是因:经济增长放缓、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掀起行业变革“巨浪”等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使数量扩张的增长逻辑不再适用;


②监管政策演进是线:银行监管从严,村镇银行回归“贷农贷小”初心,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③行业竞争态势是果:农村金融市场“蛋糕”难以做大、但“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村镇银行应该如何理解农村金融生态以守住自己的“蛋糕”。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图表1 外部环境给村镇银行发展带来了哪些变与不变


01 宏观环境变化是因:为什么数量扩张不再适用?


一、经济增长放缓与利率市场化


银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既是经济的发动机,同时也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由过去高增速切换为常态化的中低增速,从根本上限制了银行业的规模性扩张


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贷款利率、贴现利率成为改革重点。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加剧,净息差呈现下滑趋势,银行业资本的盈利能力受限制


从个体来看,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从原有依赖规模弥补盈利缺口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精耕细作的模式转型,强调精细化资本和资源配置;


从整体来看,主动拥抱变化、率先完成变革的优秀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外延式发展成为常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图表2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二、金融脱媒


近年,“金融脱媒”趋势愈加明显。


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对银行业的信贷业务产生了冲击,余额宝等各类金融创新产品的繁荣导致了银行的“存款搬家”。


从短期来看,银行负债端呈现资金总量下降、负债期限短期化、成本上升等特点;资产端面临优质客户分流、风控难度增加等问题。


从长期来看,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功能产生明显冲击,逐步改变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的金融体系。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图表3 金融脱媒对银行业的影响


三、金融科技


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正在飞速发展。


从短期来看,银行业直面具有科技创新基因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这种冲击从负债端逐步扩展至资产端。倒逼着银行业从“如何提高单笔资金投放效率”转变为“如何嵌入客户需求网络”。


从长期来看,随着科技创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支付、消费、投资习惯,这一定程度上倒逼银行进行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同时,也为其创新落地提供了土壤。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图表4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


02 监管政策演进是线:为什么规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一、银行业“强监管”时代到来


我国对于银行业的监管经历了萌芽阶段、单一监管阶段、整顿型监管阶段、法制化监管阶段、专业型监管阶段、大资管时代监管阶段、强监管阶段,体系构建日益完善、手段日趋多元、覆盖面逐步扩大。


2017年以来,银行进入“强监管”时代。


为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监会组织开展“三三四十”专项治理行动,过去几年银行业突飞猛进的同业、投资和理财业务成为治理重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首位后,防范化解风险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同时 29项开放政策陆续落地,39 项大资管相关政策信息陆续释放。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图表5 银行业监管演进


二、农村金融改革下的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以机构改革为主,主要践行了“增加机构数量-增加资金投放-提升服务总量”的改革逻辑。


村镇银行因深化农村金融服务而起,自2007年成立第一家以来,经历了零星试点的萌芽期到遍地开花的扩张期,政策性定位与经营性需求的矛盾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略显曲折。


经历了规模扩张与规范经营的“摇摆不定”,村镇银行的监管重点最终回归本源,反映了其鼓励多主体参与、拓宽农村金融服务广度、挖掘农村金融服务深度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精度的核心价值取向。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图表6 村镇银行政策演进


03 行业发展态势是果:为什么改善服务是生存之道?


一、需求侧——为谁服务


看消费性金融需求的转变:

2014年至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489元上升至16021元,年增速维持在8%以上。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8383元上升至13328元,年增速基本维持在9%以上(2017年除外)。从消费结构来看,相较于2014年的34%,2019年农村居民食品烟酒消费占比为30%,呈现下降趋势,而交通通信、文化娱乐、医疗的消费占比改善。农村居民消费不再局限于食宿、婚嫁、盖房等刚需,而是逐步转向购置中高端消费品、享乐型耐用品与服务。因此,农村居民的借贷场景、资金需求与服务要求都发生了转变。


看经营性金融需求的转变: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为主,生产成本高、收益较低。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以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兴起,这些主体积极流转土地、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增加资本投入,形成了“去小农化”趋势。这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使得农业新型主体的融资需求量较大;生产周期长,资金需求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经营类型丰富,融资类型各异;生产效益相对较好,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较强,但更加注重服务体验。


然而,当前农村金融供给未能完全匹配转变的农村金融需求。

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收入来源相对集中、农业经营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给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了风控的难度,导致了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又进一步使得金融机构对农业,特别是对小微主体,的放贷意愿低。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政策导向下的补贴型产品。


多重因素使得金融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动力去改善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质量。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图表7 转变的农村金融需求vs现有农村金融供给


二、供给侧——和谁竞争?



看农村金融整体市场,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2018年,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94亿元。2013年至2018年,全国涉农贷款增速呈现明显下行趋势,由2013年的11.7%下行至2018年的1.8%。


考虑到大型农村金融机构资源、规模与风控运营的优势,农业信贷总量放缓的态势必然会对小型农村机构产生更大的影响。


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分割。

大中型金融机构面向优质头部农业企业,涉农贷款总量大。中小型金融机构面向小微三农客户,形成了农商行为主,村镇银行为辅的格局。


在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农商行是农村金融服务的砥柱银行,风控体系完善、规模经济效应与客户选择(经济发达区域、企业型客户)使得农商行在涉农贷款规模、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利润率表现得显著优于其他金融机构。农信社如同“历史遗留的庞然大物”,资产规模的先天优势使得农信社在盈利水平表现相对较好,但农信社的风控体系较差。农合行如同“逐渐退出舞台的金融老兵”,处在逐步全面改组为农商行的进程中,业务发展呈现衰退态势;农村资金互助社则是“积极尝试的低效产物”。


村镇银行是“援边助小的后起之秀”,立足于“支农支小”的政策性目标,其服务地域受到监管限制,在规模水平与盈利水平处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中下游。


看村镇银行竞争来源,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者越来越多。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国有大中型银行发力普惠金融业务,向农村市场延伸的力度持续加大。农业银行总行建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八大后台中心”的事业部架构,37 家一级分行(直属分行)和重点二级分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形成具有农行特色的“三农+小微”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中国银行通过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成功收购27家建信村镇银行,在全国 22 个省(市)设立了127家法人行,“支农支小”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农商行积极下沉渠道,掘金县域。


农商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最重要参与者,也发挥优势,力争取得更大市场份额,不断下沉网点和业务。

在网点布局上,台州银行打造百姓家门口的“金融便利店”,建立客户移动工作站,上门提供一站式服务,80%的网点分布在城郊结合部、乡镇与村居。

常熟银行149家营业网点中,服务县域及乡镇的网点高达135家(占比91%)。台州银行、常熟银行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高达70%、68%,远高于浙江省、江苏省的平均水平(31%、34%)。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平台跨界竞争更提高了村镇银行守住原有“蛋糕”的难度。


在2019年,网商银行和497个县域达成战略合作,其中包含146个贫困县,在这些战略合作的县域里,涉农贷款服务的用户数达到344万。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图表8 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变”与“不变”中寻找确定性和可能性


进入后村镇银行时代,宏观环境变化将导致村镇银行的数量扩张增长逻辑不再适用,监管政策演进指明了村镇银行进一步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将驱动村镇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综上,村镇银行所面对的问题不再是选择业务领域和客户群体,而是如何在目标既定、领域受限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可利用的资源,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快速转变增长方式、优化治理体制、响应客户需求、重构竞合关系。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图表9 后村镇银行时代的增长逻辑、治理体制、业务方向与竞合关系


01 从规模扩张,到存量挖掘


从宏观环境变化来看,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趋势使得银行经营难以进行规模性扩张,传统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也受到挑战。在银行业经营难以进一步扩张,数量扩展不应再成为增加金融供给的优选路径。


在战略定位层面,村镇银行要始终将支农支小作为立身之本,以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为使命,实现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的“两小”

——专注传统信贷主业,专注县域农户与小微企业。


在业务选择层面,村镇银行要向下做深做透做实,以当地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提供契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营销层面,村镇银行应该为客户提供“套餐式”的金融支持,提高品牌知名度,赢得信赖与口碑。


在运营层面,村镇银行要树立稳健、审慎、合规的经营意识,始终坚持“小额、分散”的风险防控理念。


02 从点状布局,到分层管控


从监管要求来看,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以机构改革为主,主要践行了“增加机构数量→增加资金投放→提升服务总量”的改革逻辑。


村镇银行的监管重点最终回归本源,反映了其鼓励多主体参与拓宽农村金融服务广度挖掘农村金融服务深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精度核心价值取向


以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为核心的监管重点将进一步加剧村镇银行的经营分化。对于经营规模、管理控制、风险控制与人才管理有优势的村镇银行,将更容易取得“投资管理型银行”的牌照或开展“多县一行”的试点。


一方面,跨区经营将为此类村镇银行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可以沉淀和积累更多的客户信用数据,加强风控能力,降低不良贷款率。


在这样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应该加强对不同地区支行的管控,发挥总部在风险控制的优势,改善支行运营绩效


03 从业务线条化到需求场景化


从客户需求来看,进入后村镇银行时代,服务的对象仍旧是农户和农业企业,所满足的需求仍是农户的消费金融需求和农业企业经营需求。

但是,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将带来需求场景多元化和需求层次升级,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现阶段,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供给尚不能满足转变的金融需求。


以消费性金融需求的转变为例说明,消费偏好与习惯的转变意味着金融需求的场景发生转变,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的改善会推动消费贷、车贷、房贷等的增长。但因风控需要,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还是偏向于满足农业经营性需求,而没有很好地渗透到新的消费场景中。


另一方面,消费信贷需求量增加使得农村个人贷款与企业贷款的界限模糊

现有按照借贷金额划分的信贷产品与业务线设计可能无法适配增长的农村信贷需求。


对这类现象究其根本可以发现,大部分村镇银行是以银行为中心进行业务线条划分,而不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构建金融服务场景。村镇银行供给的金融产品是围绕银行经营中资产负债管理、审批管理与风险控制的需求进行设计,而不是深入渗透到生活场景和生产工作场景中。


在下一阶段,村镇银行应关注到客户消费需求与经营需求的转变,快速设计出对应的金融产品,渗透到农村居民的购物、餐饮、娱乐、生活缴费等生活场景中或是农业经营主体的货物采购、销售、资金管理等生产工作场景中。


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能改善原有的服务质量以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提高自身的在三农小微领域的竞争力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图表10 后村镇银行时代的业务重构


04 从零和竞争,到跨界合作


从竞争格局来看,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村镇银行“腹背受敌”,亟待提高竞争力。

另一方面,逐渐完善的信用体系、支付体系与信息化建设将提高村镇银行优化运营能力的可能性,也对村镇银行整合生态圈资源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村镇银行应加强与政府、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力度,寻求获客渠道、商业模式、征信机制等多方面突破。


村镇银行未来可接入政府征信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进行信用信息查询,了解农户信用记录并实施与信用等级相对应的信贷额度与利率。


此外,村镇银行未来可依托网络平台上产生的交易情况、行为情况等数据,通过大数据信用评估模型最终形成贷款的评价标准。


同时,村镇银行未来还可加快与新型支付方式提供商的合作或加快与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的合作,提供适合农村客户特殊需求的金融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