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的“收入賬”——廣西極貧縣隆林各族自治縣見聞

新華社南寧4月23日電題:貧困戶的“收入賬”——廣西極貧縣隆林各族自治縣見聞

新華社記者劉偉、向志強、陳一帆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貧困戶如何拓展增收渠道?記者近日深入廣西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與貧困戶一起細算“收入賬”。

天生橋鎮巖卡村貧困戶陸思代去年和妻子在廣東一家企業務工。受疫情影響,這家企業一直沒有復工。“現在我們在老家打零工,平均一天能掙100元左右。還養了40只雞鴨、新種了5畝桑樹。”陸思代說。

陸思代一家的收入還有不少來自政府的政策扶持。陸思代說,種植桑樹獲產業獎補7500元、公益性崗位夫妻倆每月1800元、低保金每月1620元、庫區移民後期扶持補助每月300元……

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隆林縣石山眾多、土地稀少,是廣西8個尚未脫貧摘帽的貧困縣之一。為克服疫情影響,當地多措並舉增加貧困農民收入:暢通外出務工通道、支持扶貧車間復工復產、對發展扶貧產業獎補、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確保社會保障兜底到位……

外出務工是當地貧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全縣每年約有8.5萬人外出務工,其中貧困戶3萬多人。據隆林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介紹,縣裡積極與用工地區對接,向務工人員推送招聘信息,包車“點對點”送務工人員返崗,對自發外出的務工人員也給予交通補貼。截至目前,全縣外出務工人員達7.9萬人,其中貧困戶2.4萬人。

積極支持本地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復工復產,是當地促進貧困農民增收的重要一招。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黃勇健介紹,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並達到相應標準的,政府按每個勞動力2000元給予企業補貼;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在2月至6月期間可享受每月300元的穩崗補貼。

記者在昌隆服裝有限公司看到,臨時改造的口罩生產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工人穿戴著頭套、手套、口罩加班加點製作口罩。來自貧困家庭的“90後”員工王寶政只需幾秒鐘就給一個口罩裝上綁帶。今年2月,王寶政前往廣東,到此前打工的電子廠上班,卻被告知“不要人了”。返鄉的他找到了現在這份工作。“做得快,一天有100多塊錢。”王寶政說。

公司副廠長吳月慧介紹,公司今年新招了120人,其中40人是貧困戶。無塵淨化車間建好後,計劃增加4條生產線,還可以增加60個崗位。

和王寶政類似,往年外出務工的陸亞連在家鄉扶貧車間找到了工作。去年初,陸亞連一家從老家搬遷到位於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鶴城新區。“每天收入六七十元,下樓就可以上班,還方便照顧老人孩子。”陸亞連說。

記者在扶貧車間看到,20多名女工正在組裝微型電子變壓器,有的還帶著孩子。據瞭解,目前全縣認定的7家就業扶貧車間全部復工復產,帶動735人實現就業。

當地貧困農民發展桑蠶、茶葉、蔬菜和養殖等產業的,均可獲得不同標準獎補。隆林縣脫貧攻堅戰指揮部產業組工作人員黃俊杰介紹,新種桑樹每畝補助1200元,在3月底或6月底前完成新種的還可享受額外補助,未脫貧戶最高可享受補助1.5萬元。

記者在克長、德峨、天生橋等多個鄉鎮走訪發現,當地貧困戶正掀起特色種養熱。據德峨鎮黨委書記藍家觀介紹,今年全鎮新種桑樹面積已達5000畝。麼基村貧困戶楊華告訴記者,他新種了約8畝桑樹,可獲補貼1.5萬元。

為貧困戶量身開發的公益性崗位,也是當地一項重要扶貧舉措。據縣扶貧辦主任劉傑介紹,全縣新開發保潔環衛、防疫消殺、社區巡查、卡點值守等村級臨時性扶貧崗位6250個。在克長鄉,黨委書記曾育貴告訴記者,今年全鄉新增公益性崗位40個。後寨村貧困戶王阿兄表示,他今年得了一場病,出院後獲得了村裡保潔員崗位,每月有800元收入。(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