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方的“作家自由”、“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车

  在支持方方日记的各种观点中,有两种观点都涉及到中西文化交流问题。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方方日记是道听途说也好、甩锅也罢,只要不违法,她就有选择在哪里出版的自由。另一种观点认为,方方日记体现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前一种观点主要存在于一些具有“自由化”倾向的人当中,后一种观点主要存在于一些教授、作家眼中。这两种观点看似不同,实则都可以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进行分析。

论方方的“作家自由”、“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车

作家方方(图源:新浪)

  笔者长期关注历史,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一直非常留心及分析中西文化是如何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根据我的理解,中西文化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劣势。简单说,中国文化的优势在于重视和谐、中正、协调、平衡、宏观、整体,处理矛盾时,会考虑照顾双方的利益,力求达到多嬴的局面。因此,中国的核心文化可以归纳成一个“和”字。反映到社会层面,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重视集体、重视团结、重视家庭家族、重视血缘。形成这种文化的关键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

  西方文化的源头溯自古希腊。古希腊德尔菲神庙有“认识你自已”几个字,这几个字是一切西方文化形成的关键。从“发现自我”开始,西方文化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等一系列的思想,其特征是重视自我、重视创造、重视精细、重视突破、重视独立。脱胎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所谓人文精神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论方方的“作家自由”、“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车

北京奥运会“和”字图案(图源:新浪)

  中西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全然不同。二者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劣势。比如,中国文化重视“和”的特点,如果走向反面便容易和稀泥、无原则、倾向保守、当好好先生、管理中容易出现官僚化,其结果就是危害自己,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就与此有极大的关系。而西方文化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走向反面便是自私自利、毫不顾忌他人和集体利益、容易走向极端、挑拨矛盾、制造对立,具有毁灭性,容易危害他人,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这种西方文化主导下造成的恶果。这几年来,美国政客为了遏制中国复兴所使出的种种手段,也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的影子。

  因此,我们的国家要实现长远发展,在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优势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绝不能故步自封。但是,无论吸收什么文化,绝不能丢掉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那是我们的根。脱离掉我们自身的文化土壤,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甚至用西方的各种观念来要求中国社会、指责中国社会,这不只对中国文化不公,更大的危险是因为脱离实际,容易带来中国社会的混乱,这是典型的忘祖!

  可是,现在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稀里糊涂,一说到西方文化的“自由”、“平等”、“人文精神“却头头是道。笔者并不是否定“自由”、“平等”、“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特定价值,但请大家想一想,像遇到今年这样的重大疫情,如果医生、护士、警察、公务员、超市工作人员、快递人员、物业人员等等,他们全部都讲“平等”、讲“公平”,为了个人的安全,丢掉了中国传统文化那种为了集体平安,愿意自我奉献甚至因此造成牺牲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有那么容易挺过来吗?没有那些在灾难面前往前冲的人们,有我们现在也包括那些喊着“自由”、“人文精神”的人享受着的平静安康吗?如果做人连这点起码的良知都没有,我们还怎么好意思来谈“自由“、”人文精神“!

  关于所谓“自由”的问题,由于我国历史上吃过“自由化”的亏,因此我们对这一点已经比较警惕。但是,对于这个所谓的“人文精神”,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在引入中国文化领域时也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网友对方方的一些批评,个别作家抱怨网友缺乏“人文精神”。王蒙先生则指出,中国社会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伦理,并没有欧洲意义上的那种“人文精神”。因此,用人文精神来大讲中国缺乏“人文精神”或者“道德滑坡”,既不切合实际,恐怕也呼唤不来人文精神,倒很有可能招来人文精神的杀手。

论方方的“作家自由”、“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车

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像(图源:搜狐)

  笔者同意王蒙先生的看法,并希望那些自以为“人生导师”、“启蒙作家”、具有“独立思想”的“公知”能够了解,现在中国的义务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入学率均已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现在的这些网民,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并非没有自己主张的乌合之众。他们这一代,善于查证,不会轻易迷信权威,对于他们的批评意见,应当视为一种舆论监督,而不要动不动将之扣上“网络暴力”的帽子。至于那些怨老百姓缺乏人文精神的作家,我想,你们还是先想想自己搞懂老百姓没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