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吼,孩子就越笨!這樣教育寶寶,比你吼100遍更管用!

你越吼,孩子就越笨!這樣教育寶寶,比你吼100遍更管用!

你越吼,孩子就越笨!這樣教育寶寶,比你吼100遍更管用!

你越吼,孩子就越笨!這樣教育寶寶,比你吼100遍更管用!

你越吼,孩子就越笨!這樣教育寶寶,比你吼100遍更管用!

這些令人不適的畫面,很難想象是父母對親生孩子的行為。
2018年12月22日,8歲女童被父母多次毆打的視頻一經曝光,引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後經當地警方介入後,依法對其父母進行刑事立案偵查並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目前,女童已恢復正常上學,由深圳婦聯安排專人對其陪護和進行心理輔導,並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每當孩子被打罵事件曝光後,都會引發大家的強烈譴責,其實我們還忽略一個傷娃身心的教育方法,那就是語言暴力。有研究指出,用“吼”的方式來糾正寶寶的行為,不但效果甚微,還會毀了孩子的智力和良好的性格。那麼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去管教咱們的寶寶?
你越吼,孩子就越笨!這樣教育寶寶,比你吼100遍更管用!

你家每日會上演雞飛狗跳的大片嗎?想必多數父母和我一樣,都會在情緒失控的時候對孩子大吼大叫。

你可知道,吼叫是一種語言暴力,嚴重危害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你可想過,吼叫是把自己的煩躁和焦慮遷怒於孩子。所以,如何控制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你越吼,孩子就越笨!這樣教育寶寶,比你吼100遍更管用!

你越吼孩子,Ta可能會越笨 性格會越差

吼叫,從心理學上講是一種語言暴力,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傷害。

>>>>吼叫損害大腦

哈佛醫學院附屬精神病專科醫院——麥克萊恩醫院(McLean Hospital)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曾對“父母言語攻擊對孩子的傷害”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研究,證實經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腦結構會受到損傷,影響智力發育

>>>>吼叫改變性格

經常被吼叫的孩子,性格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有的孩子學會了以暴制暴,沿襲了父母的暴躁型性格;

有的孩子屢屢被壓制,認為自己總犯錯誤,自己太笨,會產生自卑心理,形成膽小怯懦的性格;

也有的孩子學會了順從,形成了委屈自己,遷就他人的討好型性格。

你越吼,孩子就越笨!這樣教育寶寶,比你吼100遍更管用!

吼叫是父母把煩躁和焦慮遷怒於孩子

上學要遲到了,孩子還在磨蹭…

已經晚了,孩子還在床上興奮跳躍…

輔導孩子寫作業,我們急躁甚至情緒崩潰…

孩子亂丟玩具,我們在心情好時能耐心溫柔,微笑視之;在心情煩躁和焦慮時,卻雷霆大發,無法保持理性,聽之任之。

為什麼對深愛的孩子不能好好說話,非要大聲吼叫、呵斥呢?我認為原因在於父母將自己的煩躁和焦慮遷怒於孩子。因為父母心情的變化,母慈子孝和雞飛狗跳的場景在家裡輪番上演。

你越吼,孩子就越笨!這樣教育寶寶,比你吼100遍更管用!


在家庭這個舞臺上,父母是導演,主宰著家庭氛圍能否和諧和融洽。意識到吼叫對孩子的危害,我開始嘗試進行情緒管理,不斷調整心態,並總結了一套“四步修煉法則”

第一步:遠離現場

每每看到孩子調皮搗亂,製造各種災難現場,在暴風雨即將來臨前,我趕緊逃離,站到陽臺上看窗外雲捲雲舒,轉移視線,等待情緒平靜下來。

第二步:運用同理心

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認知,與孩子共感共情。

微軟第三任首席執行官薩提亞·納德拉是一位非常擅長運用同理心的領導。他曾說過因為孩子扎因的到來才培養了他的同理心,是孩子教會他傾聽和接納。

比如有次看到孩子拿著掃帚在掃爸爸的床單,我並沒有像往常那樣呵斥,而是蹲下來問她在幹什麼。孩子告訴我,爸爸的床單上有灰塵,我幫爸爸掃乾淨。我才明白,原來因為爸爸出差好久沒回來,孩子想爸爸,更想幫爸爸做事情。如果我上來就劈頭蓋臉吼一頓,不僅會打擊孩子幹家務的積極性,更會傷害孩子的心理。

第三步:學會道歉

如果很不幸,前兩步沒有能夠執行,那就向孩子真誠地道歉。告訴孩子媽媽也會犯錯誤,剛才媽媽心情不好責怪了你,媽媽這樣做是不對的,請你監督媽媽,幫助媽媽改正錯誤。

第四步:事後反思

每次情緒控制處理不好時,要深刻反思,避免下次重犯。我的經驗是把事件的起因、情緒失控的原因、孩子的反應都記錄下來,在記錄中反省,學會改正錯誤。

經過努力,現在我吼叫孩子的頻率直線下降。雖然偶爾有反彈,但我看到了孩子的驚人變化——從最初被吼後的大哭,到後來被吼後呆呆站立,表情木木,受驚嚇的樣子,到現在,如果發現我吼叫,立馬把食指放到嘴唇上,做一個“噓”的動作,然後平靜的說“媽媽這樣做是不對的,我要批評你,下次不要這樣哦”。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父母是孩子無法選擇、無法替換的人生導師,這就決定了父母必須合格。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來日並不方長,孩子轉眼就會長大,讓我們且行且修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