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聖經故事#

“以現代理性看耶穌的話,破洞很多。要不求甚解地去解,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這段話出自木心,被收錄在陳丹青的“上課筆記” ——《文學回憶錄》中。區區幾十個字,卻把宗教與理性間的平衡點一語道破,也為我們生活提供了一個解——“不求甚解”。

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對這句話的敏感與讚賞,很大程度上與我在美國基督教高中的三年經歷有關。我於本該在國內讀高一的那年選擇了來美國,在美國一所基督教的高中讀十年級。坦白講,我來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信教,相反,我是一個比較堅定的無神論者。我來的最初目的也不是為了接觸基督教,而是為了有更好的渠道通往美國的好大學。

01在教徒群體中的三年經歷,讓我印象深刻。

在基督教的圈子裡,有一個問題飽受教堂牧師、信徒、和基督教學者之間的爭論——《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

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大部分的基督教徒都是支持派。他們認為,作為上帝留給人類的禮物,《聖經》必須準確無誤,因為上帝是完美的。如果《聖經》中有任何差錯,也就間接地說明了上帝不是完美的,那麼那個“全知、全能、博愛”的上帝則就不存在了。

反對派則更多被現代的理性所說服。在反對派看來,“耶穌在水上行走”和“用一桶魚餵飽上千人”的故事,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但是這難道證明了上帝不存在?基督教中,教徒最重要的是“信仰”,英文作“faith”。最讓一個基督徒引以為豪的莫過於自己有超越所有人信仰。大大小小的教堂中,牧師們都會反覆強調:“as Christians, we must have strong faith in God.”

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這裡所謂的“strong faith”(堅定的信仰),在我眼中其實與他們所唾棄的“blind faith”(盲信)如出一轍。在他們眼中,上帝是至高無上,毋庸置疑的存在,我們以人類的理解去解釋上帝的存在,就好像一條金魚想要搞懂人類的數學題,是不可達成的。

在Bill Nye(美國科普明星)與Ken Ham(基督教學者)的辯論中,當被粉絲問到:“需要什麼才能放棄自己的立場而去相信對方的世界觀”的時候,Ken直言不諱地說:“Nothing.” 對他來說,上帝是毋庸置疑的。在這種觀念下,即使理性告訴一個基督徒,上帝的存在很可疑,他也不應該去否定上帝的存在。於是反對派主張:《聖經》中的很多故事,其實是寓言故事,就如《伊索寓言》和《安徒生童話》一樣,雖然用的是隱喻,卻揭露了上帝的思想與安排。

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站在教義爭論的角度講,反對派的論點似乎不太站得住腳。然而,反對派的這種思維方式,卻非常值得我們每個普通人仔細品味。

02不一樣的解說

雖然說我上的是一間教會學校,但學校裡卻也有一些和我情況類似的無神論者,有些是留學生,有些則是被信教的父母強迫從公立學校轉來的學生。他們的共同點當然是不信神,而他們中很多人則隨之自然而然地唾棄聖經和基督教的教義,也不太看得起其他的基督教徒。

或許是想集中教導我們這些無神論者,我們學校特地把校裡的“對聖經不太瞭解的同學”分在了同一個聖經班(其實就是無神論學生,但是我們這些無神論學生不會公開表明我們不信上帝,所以學校用了另一種名義把我們分在了一班)。老師對我們非常好,也很有耐心地和我們學習《聖經》裡的每個故事,然而幾乎沒有一個學生有任何的思想改變。

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有一天,我們的聖經老師生病請假。來代課的是她的兒子,也是我的電腦老師。和校長及大部分學校的老師不同,我的電腦老師相信上文中反對派的觀點——《聖經》更多的是寓言故事而不是史料。

那一天,他給我們全班做了一個講話:“或許在座的很多同學都對《聖經》有所懷疑,甚至是無神論者。但其實這重要嗎?

“我作為一個基督徒,也對《聖經》中的很多故事存疑。耶穌真的能在水上行走嗎?耶穌真的能讓殘疾的人康復、讓死去的人復活嗎?以現代物理學和生物學的角度看,這些故事都非常可疑。研究那些生物學、物理學和歷史學的問題和矛盾更多是學者和專家們的責任,而我並非一個史學家,也並非是生物學家。《聖經》對我個人而言,更重要的是裡面的教義。耶穌可能沒有在水上走,耶穌可能也沒有能讓殘疾的人康復、讓死去的人復活,但這些故事都被上帝和先知們放在了《聖經》裡,說明它們都有存在的意義,都有被我們讀的意義。

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你們有的是無神論者,但誰說無神論者不能讀《聖經》呢?對我們普通人而言,那些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問題和矛盾,其實都不妨礙我們理解《聖經》的主旨,不應該成為我們不讀《聖經》的理由。不同教派的基督徒也好,異教徒也好,無神論者也好,只要《聖經》能給你一絲絲為人處事的啟示,《聖經》對你就是有價值的。我們對待《聖經》,甚至對待所有書與事,都不能因為在表面上的一些無傷大雅的細節,而錯過了其內在對我們真正有用的精髓。”

我猜這位電腦老師在很多人眼裡一定不是最虔誠的基督徒,但他的這一番話卻讓我感觸尤深。

03不求甚解也是一種“解”

他讓我想起了《文學回憶錄》中的講師——木心先生。在《文學回憶錄》中,雖然木心並非教徒,木心對於《聖經》的喜愛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本書。他的態度也很明確:“實實在在說,我之所以讀佛經,讀《聖經》,繼之考察禪宗六祖,又泛泛而論探索了經院哲學,這樣做的意義大至有二:一,真理有無可能;二,精神上的健美鍛鍊。”而對於如何讀聖經,木心先生也給出了答案:“以現代理性看耶穌的話,破洞很多。要不求甚解地去解。”

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同樣是聖經,非教徒的木心先生對《聖經》的理解,卻比很多基督教徒要深刻。對木心而言,《聖經》的價值不取決於耶穌是否真的能在水上走,不在於耶穌是否真的能讓人起死回生,而在於耶穌的言行中的智慧。如果把《聖經》限制在了真與假,對與錯的框架內,那麼它所剩下的所能夠被攝取的營養及樂趣,就也就寥寥無幾了。

雖然對於普通無神論者而言,聖經也未必是我們必讀書目之一,但我的電腦老師和木心這種“不求甚解”的態度,卻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

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我曾經在一位大學文學教授家做客,有另外一個客人問到:“什麼是‘雅’?” 那位教授回答:“‘靜’就是‘雅’。” 我對這個“雅”的定義印象深刻。如果“靜”則為“雅”,那麼反之,“俗”則可以解釋為“不靜”,抑或“躁”。

04我認為,“不求甚解”的更深一層含義,就是“包容”。而把“包容”做到極致,則是“靜”。

我喜歡看村上春樹的作品,《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尋羊冒險記》、《舞!舞!舞!》和《海邊的卡夫卡》等都是我的最愛。我留意到網上很多很多書評嘲諷其他人讀不懂讀不透村上春樹作品的內在含義,也有人認為村上春樹關於“性”的描寫俗不可耐。

雖然我寫不出細緻入微的書評,也不敢說自己明白村上春樹作品裡的所有隱喻,但我從來都不會在意。在我看來,我讀村上春樹的作品,目的都不是讀課本那樣一字一句仔細琢磨,非得嚼出個什麼東西。

聖經真的一字不誤嗎?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解


相反,我只是純粹在享受閱讀的過程,享受在村上春樹筆下離奇古怪的情節中穿梭的樂趣。某些時候忽然有所感觸,或是忽然頓悟,我便馬上記下我的感想。正如陶淵明那句“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

以“不求甚解”的態度讀書,等於是以包容的心態讀書——包容書中的誤差,也包容自己的愚笨。以“不求甚解”的心態讀完一本書,少了的是對書和自己的水平的懷疑和焦躁,平添許多“每有會意”後的那份“欣然”。如果把讀書看作是日常生活,過於計較細節與無傷大雅的小事,只會使自己變得焦躁,難以相處,或稱為“俗”。

​“不求甚解”地生活不代表沒有原則的生活,而是以包容萬象的心態活著,寧靜而不躁地活著。不求即刻頓悟世間所有道理,但能“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份包容,這份灑脫,也就是我們通往“雅”的“解”了吧。村上春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