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那少年》告訴你,愛情裡一定要避開的三個大坑

《丟掉那少年》告訴你,愛情裡一定要避開的三個大坑

馬家輝曾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事後孔明。

這話說的靠譜。“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後悔,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感情上尤其多。

可即使老人們再如何痛心疾首,仍然有人前赴後繼的找死。

無他,一來,抱著自己總不會這麼倒黴的僥倖心理。二來,並沒有真正想清楚,當前的選擇會帶來什麼後果,也無法想象自己未來的感受。

人的思維和體驗總是有限的,如果不多裝一些外掛,就只能在井裡坐一輩子。

我想,這就是人為什麼要讀小說、或者要看電影的原因。

比如,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我們能多讀一些現實類青春文學,而別總是把浪漫主義奉為真諦,那後面的感情生活裡,真的能少吃不少苦。

最近在看的《丟掉那少年》,就是這麼一本反類型的青春小說。

《丟掉那少年》告訴你,愛情裡一定要避開的三個大坑

不單講青春校園的單純青澀,也不光講都市言情的死去活來,而是把視角延伸到王子公主“幸福”地在一起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人性幽微。

當作者倪一寧把男女主角的心理活動攤開在讀者面前時,我時不時會覺得揪心無力。揪心的是真實,無力的是現實。

不勝唏噓之後,最終想到,這大概就是小說的意義。

看遠離自己時代和環境的故事,可以豐富人生。而看貼近生活的故事,則可以在別人身上得到共情,看到那個不瞭解的自己,從而找出許多問題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看到書中人那些或慘痛或悲傷的教訓,有些坑,你就真的不會想再嘗試了。

一本好的青春小說,不僅僅是用來緬懷過去,更不是讓人認慫接受現實。而是在蒼涼中破開一條道路,跳過一些坑,理解一些不甚美好的真相,再去過正確的日子。

在看過《丟掉那少年》後,有三個坑,我特別想和大家嘮一嘮。

《丟掉那少年》告訴你,愛情裡一定要避開的三個大坑

習慣用一種麻煩,去覆蓋另一種麻煩時,總有一天人生會翻車

故事的主線,始終圍繞著葉蓁蓁和周密。

在外人眼中,他們的愛情始於高中,兜兜轉轉十幾年,居然還能結婚相伴。更光鮮的是,周密事業有成,是遊戲公司的合夥人,而葉蓁蓁是時尚博主,人漂亮,自己賺的還不少,簡直是一出偶像劇。

卻少有人知道,這二人是失散之後又複合的。複合的麻煩就在於,兩個知根知底的人重新在一起實在太容易了。因為大家都知道怎樣避開衝突,把那些解決不了的麻煩掩蓋起來。可藏的越多的人,任其腐敗發酵的結果,是終有一天會爆發。

葉蓁蓁,就是這位自食其果的女主角。

她是泡在蜜罐子里長大的。家裡條件不錯,關鍵是被父母寵成了小公主,比如吃蟹只吃蟹黃,因為剝蟹曾經割了手,從此,父親就包攬了剝蟹的活兒。說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也不為過。

可被寵大的孩子,沒有經歷過風吹雨打,能忍受的挫折閾值也就尤其低。在別人眼裡芝麻大的事兒,在他們的眼裡就已經值得大呼小叫。

倪一寧的形容很到位:


她的痛苦在旁人看來那麼輕浮,可是那點痛苦已經足夠她受的了。


《丟掉那少年》告訴你,愛情裡一定要避開的三個大坑

扛不起挫折的人,最容易走的路,不是直面問題,而是製造新的問題和場景,來轉移焦點。

就像葉蓁蓁,在和周密分手後,到結婚前,她曾有一個求而不得的情人。她解決求不得這件事的方法,不是放下、消化。而是儘快相親,好把自己嫁出去。於是,她遇見了回頭的周密。用一段看起來可行,卻處處要打補丁的婚姻,去壓住逝去感情的棺材板。

葉蓁蓁身上,有我們這代年輕人的典型特點,不太能經受挫折。有時候被父母吼幾句,都覺得是難以承受的壓力。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裡,曾談起過挫折教育的問題。在被雞毛撣子打大的我們父輩的身上,是有一種直面問題的精神的。可在我們這代人身上,更多的卻是逃避的影子。

工作做不下去了,我們寧願忍受沒錢帶來的麻煩,也不願解決工作本身的難題。感情出問題了,我們寧願忍受未來難熬的日子,甚至願意用生個孩子來加大麻煩,也不願直接衝突,破壞掉當下如履薄冰的平衡。甚至連要遲到了這種程度的問題,在我們心裡,也難免期盼過地鐵壞掉這種不用衝突和反省的“解決方案”。

可是,麻煩放在那裡,永遠是個麻煩。當我們習慣用一種麻煩,去覆蓋另一種麻煩時,人生裡,就只會剩下不正確的日子,早晚有一天,會因為麻煩超載而翻車。

解決掉麻煩吧,哪怕短期痛苦,總好過一輩子扭曲。


《丟掉那少年》告訴你,愛情裡一定要避開的三個大坑


婚姻裡最重要的,不是愛,不是合適,而是尊重

小說裡最刺痛我的一幕,是周密對他和葉蓁蓁複合的評語。

他說,葉蓁蓁是被他撿回來的。

“撿”。什麼時候才會說撿?不要了丟棄了、覺得配不上了、覺得自己是救世主的時候。

往小了說,他是在形容重遇葉蓁蓁時,她狼狽的形狀。往大了說,這是他對葉蓁蓁的態度。與其說葉蓁蓁是他的妻子,不如說,她只是他想要的高級生活裡的一個標誌性物件。所以,他願意寵著她,像個寵物那樣。

往後相處中的點點滴滴,無一不在加深刻畫這一點。比如說,他從來不覺得葉蓁蓁有事業,即使葉蓁蓁賺的一點也不少,他卻始終覺得,她不是職場中人,天真得像個孩子。

婚姻的本質,說的殘酷點,是一種交換。而交換最重要的,是公平。


《丟掉那少年》告訴你,愛情裡一定要避開的三個大坑

一方低到塵埃裡,一方總在俯視的愛情,即使開出花兒來,也會很快凋謝。更何況,這種不平等,並非真正資源意義上的不平等——人總會高估自己,低估別人。

尊嚴和愛,其實在大多數時候是平起平坐的,這是人性。沒有人願意無休止地被踐踏。

看過許多婚姻裡的人,特別喜歡否認對方、或者通過貶低伴侶來抬高自己的地位。這有點可悲,不能尊重另一半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實在缺乏自信。

愛情難長久,因為激素分泌總有停下來的一天。合適這個詞又太寬泛,沒有權衡的標準。因此,這兩者實際上都難以成為評判婚姻的標準。

可有一點,在判斷能否走進婚姻時,我覺得尤其重要。那就是彼此是否互相尊重。

哪怕難以理解,也能給予信任和尊重的人,至少是適合做戰友的。而在遇到困難時,最可貴的不正是能與你背靠背的人麼?


《丟掉那少年》告訴你,愛情裡一定要避開的三個大坑


愛而不得,才是愛情的常態

蔣方舟曾說,她在很早之前就接受了兩種事實。

一個,是不要考驗人性,因為人性的弱點太多。另一個,是得到愛的是幸運兒,愛而不得才是常態。

年少時總覺得愛情純粹,是人生必需品,可後來才發現,愛情真的是一種奢侈品。愛上、或是被愛,都是一種幸運。

在這本小說裡,同樣讓人清楚地看到這點。幾乎沒有人在愛情裡是徹頭徹尾的“好人”,幾乎沒有人能幸運地得到對等的愛情。

愛很大,生活更大。我們可以期待最美好純粹的愛情,卻也必須告別天真。人性的明明暗暗,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丟掉那少年》告訴你,愛情裡一定要避開的三個大坑

愛是一種選擇,選擇了美好的部分外,也會附贈一大堆現實。譬如原生家庭,譬如人性自私的一面。而這些,都沒得選,必須收下。

如果無法明白這點,那婚姻就定會出現搖搖欲墜的那一天。

值得慶幸的是,人生從不是一錘定音的,我們也有大把時間可以去修正錯誤,去避過大坑。

正如《丟掉那少年》的作者倪一寧所說:

“我並不祈禱前方一定水豐草美,是奶與蜜流淌之地,我只祝願自己一直跑得動。”

“這才是真正的丟掉那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