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果農的東西賣不出去,而城市裡的人吃不起呢?

吉縣村裡人


我是電商從業人員,做生鮮水果直供鏈已經有三年多的時間了。

在我的經驗和實際操作中,我遇到的問題是這樣的。果農的水果,因為不能像工廠標準件那樣,可以做到一個跟一個一樣,所以品質上參差不齊,魚龍混雜,賣不上高價。如果分級賣的話,商品率太低,商品果裝走,剩下的品質一般的,還有殘次果怎麼辦呢?還不如拉平了,全部賣。所以給我們這行的操作帶來很大難度。只要品質優質,商品率高的好果子,都不愁賣。所以,我們一般是將果農的果子收回來,分等級賣。城市人裡也有經濟條件不行的,有中產,根據個自己的需求,買不同價格的產品。

再有一個,貨架期短的果子,一般價格浮動比較大,因為它成熟之後,不賣的話,就會從樹上掉下里,變壞變質,例如桃子。桃子成熟後,得馬上賣,沒有多少時間給你慢慢來,又不能儲存,還沒有收購下賤果的。所以桃子走線下的比較多,走線上的有,同時售後很多,一定得把握好成熟度。不然的話,售後賠死你,還得損失很多客戶。

再有一個,產地價格本來就便宜。加上運輸費,零售環節,到客戶手上價格就貴了,這是運輸成本,硬性成本,不可壓縮的。電商的村子,省去了中間的倒賣零售的環節,相對於傳統水果店,價格優惠便宜了許多。這或許就是電商存在的意義。

我是整個線上產業鏈的最低端,常年四季在地頭和農民打交道。深知農民的不容易。像這段時間的閻良甜瓜,四個瓜五斤重賣25元,很多人覺得貴了。為什麼我覺得不貴,因為種植閻良甜瓜的大棚裡我進去過,中午的時候,棚外的溫度十來度,裡面四十幾度。有時摘瓜摘到早上九點多,裡面就熱的跟蒸籠似的。一季瓜種下來,要吃多少苦頭,這是沒種過瓜的人不敢想象的。城市很多工薪階層吃不起,覺得貴,很正常。農民為了種瓜,承擔了多少風險,倒春寒的影響,一場大風棚就有可能倒掉,一個節點管理不到位,瓜蔓大片的死,所以這個價格跟農民的勞動付出是成正比的。所以說,有些水果根本不是面對大眾消費的,就是賣給那些中產有錢人的。就像很多進口水果一樣,動不動一斤六七十,那就不是給我們普通老百姓進口的,是給高消費人群準備的。

水果的銷售定位,也有特定人群的。像好的大櫻桃,在產地基地,一斤就要20多,加上包裝,運輸,等等,下來一斤買不到四十,就沒人做。


拾級而上穩穩的上


網上銷售運輸、包裝、保質期是個問題,實體銷售層層加價是個問題


老侯大爺


很大的原因是中國高昂的運費,高運費產生的原因來自於高油價,高過路費,不合理罰款及罰款產生的緣由——低效而落後的交通管理,導致的結果,就是廣州到北京的運費比廣州到紐約還貴。

再有現有的城市管理有潔癖的將自耕菜農果農選擇性的驅離,導致農民入城賣菜賣果難。現在的時代,信息是暢通的,但低效的管理將暢通在終端扼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