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還能存在多久,特別是省級和地市級報紙?

黑畫


年前我在深圳龍華地鐵和華潤萬家附近,天天都見到一個六十歲左右,鬍子拉渣的老頭,手裡拿著好幾種報紙,逢人就問要不要,我有意注視了二十分鐘,沒有一個人買。十年前的報刊亭興旺得很,但現在也是難以為繼,好多都是以賣香菸飲食為主了。因為只售報刊得賠錢。不得不承認這個極為嚴峻的現實,隨著互聯網,多媒體,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報刊雜誌為主體的紙媒體的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網上的資訊又多又快又形式多樣,除了少數老人以外,誰還有心去買去看呢。紙媒體究競還能存在多久,這個不會有統一的日期。但其實已經有報社雜誌社,停辦,改弦更張了。以後肯定還會有。除了黨報黨刊有硬性規定,有黨政部門專項補貼外,其它的很多普通報刊都處在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之中。

科技的進步,對任何一個傳統行業都會帶來瓶頸和挑戰。就象很多實體門店被電商平臺擠得欲哭無淚一樣,紙媒體的多數,一定會被日新月異,由一G到五G的互聯網所替代。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它會促進全社會的大學習,它會鞭策每一個國人努力增長本領,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就業形勢。


流廣深


紙媒還能存在多久?這個問題的答案很複雜。

相較於新媒體,紙媒有很多的侷限性,排版印刷麻煩,圖片文字不清晰,不能刊載視頻,發行數量少。閱讀紙媒的讀者多為機關辦公室工作人員,老年退休人員等等,地域侷限性強。

相較於紙媒,新媒體的優越性毋庸置疑。新媒體傳播速度快,文字與圖片、視頻結合,衝擊力強,動感強。有手機、電腦就可以瀏覽。另外,新媒體藉助網絡,打破了地域侷限

性。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三、四歲的小孩,一機在手,其樂無窮,每天都在與新媒體打交道。

地市級的紙媒雖然在風雨飄搖之中,但它也有其生存的土壤,有其固定的讀者。短時間內受到新媒體的衝擊,其發行數量受到影響,如果堅持了下來,找到生存的空間,慢慢發展,也有潛力可挖掘。

我的回答是,紙媒雖難,一定要挺住!地市級報刊在求得社會的認可,保住和擴大影響的情況下,短時間內不會消亡。





九州長江浪子


想當年,在企業做宣傳工作,報紙可是我必備的神器。

每當要寫篇宣傳稿,或給領導寫篇講話稿,十好幾份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報紙擺一桌子。挨個瀏覽、搜索、畫圈。然後,拿出剪子、膠水,“咔咔”一頓剪,“唰唰”一頓粘,一篇無以倫比的稿子完成了。

如今,做了電子雜誌工作,所有的稿子沒用筆沒用紙,在網上一搜,一頓複製粘貼,傳給設計人員,一會兒工夫,乾乾淨淨玩活。更奇妙的是,幹了好幾年,連設計人員長啥樣都不知道。

工作之餘,掐指一算,那一張張散發著油墨氣味的報紙,能有十多年沒碰了。更不知道,我最愛的那十好幾份報紙變啥模樣了,還有沒有了。

我估計,除了必要的政府辦的報紙,那些自負盈虧的,估計早就“黃鋪”了。不是他們辦得不好,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