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週末,跟著老梁逛許昌】

第140站:校尉張村(中王廟、張孝基墓等)

曾刨出一缸寶物的許昌此村,神奇的故事耐人追尋‖老家許昌

文‖梁耀國

宋人方勺所著的《張孝基仁愛》一文中這樣記述:

許昌士人張孝基,娶同裡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盡其家財傳孝基。孝基與治後事如禮。久之,其子丐於途,孝基見之,惻然謂曰,“汝能灌園乎?”答曰,“如得灌園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園。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復謂曰,“汝能管庫乎?”答曰,“得灌園,已有望外,況管庫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庫。其子頗馴謹,無他過。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遂以其父所委財產歸之。

文中提到的張孝基,就是張潘鎮校尉張村人,因此義舉被道教尊奉為中王爺。文中提到的富人女,則是許昌城邊的桑樹許人,後被道教尊奉為中王奶奶。

一年前,我專門去了一趟桑樹許,本打算次週週末就去校尉張,結果被庸常雜事給耽誤下來。今年春末,擠出一點空閒,我便迫不及待地踏上校尉張的尋訪之旅。(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下鏈接欣賞:許昌七娘冢,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嗎?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走新興東路,走鄉間小道,直上張(潘)古(橋)公路後北拐,騎行一公里多些,就到了乾淨整潔的校尉張村。

緊鄰公路的籃球場上,幾個小青年分班兒正打得激烈,臉通紅,汗直流。村委會前的小廣場上,兩個七八歲的小姑娘正比賽騎車,速度極快,車技嫻熟。

我躲進村委會大門外的涼蔭裡,一邊歇息,一邊等人。功夫不大,村幹部張躍傑從院裡出來,我急忙上前將其攔下,問起村名有啥典故沒有。恰巧,老兄也愛好文史,他向我講述了校尉張村村名的來歷。

躍傑兄首先用白話將《張孝基仁愛》這段故事複述了一遍,接著說桑樹許曾立有一通“仗義還產處”碑,藉以紀念張孝基的賢行義舉。

張孝基父母離世後,他嚴守孝道,州郡多次舉孝廉而堅辭。其死後,鄉里念起孝義,遂起村名孝義張村。

後來,有人去中嶽嵩山遊玩,突然看到“旌幢駿御滿野,如守土大臣”。此人詫異之時,忽見張孝基從車上走下,說“吾義還產之事,上帝命至此山。”言罷,人就不見了蹤影。

此人回到村裡,將在嵩山遇到的奇聞講給大夥聽,人們這才知道張孝基上天做了神仙,當上了中王爺。

下圖:校尉張村委會。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這段歷史,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以及《許州志》、《許昌縣誌》上均有記載。

到了明朝,村人張鸞號因救王有功,而榮升為周恭王(朱睦審,死後葬於禹州無樑鎮)府校尉。清康熙年間,族人在村西他的墓前立碑以示紀念,明及其功德。由於年代久遠,風化嚴重,大部分碑文無法辨識,惟有“周府校尉”清晰可見。村名孝義張順勢改為校尉張,並沿用至今。

關於校尉張名字的由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劉備帶著關羽、張飛投奔曹操後,張飛就駐守在校尉張。校尉張東南三公里處門道張村的張公祠,曾經是劉關張三兄弟的官驛。如今,祠內還有一通《重修漢司馬張公祠》碑記。

校尉,始置於秦朝,為中級軍官。隨著軍權分散,各地諸侯並起,其名號逐漸多了起來,如驍騎校尉(曹操)、折中校尉(袁術、孫策、夏侯惇)、鷹揚校尉(曹洪)等,級別居於中郎將之下。

蜀漢劉備稱帝后,張飛擢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

說這兒是張飛的駐紮地,肯定不是無緣無故瞎編的。

據村裡老年人講,解放前,村民汪根殺豬刨坑時,刨出一缸寶物,大部分都被鐵爐村的屠夫弄走了,當時也在場、年僅十二歲的村民張正也拿走了三件,其中一件為外沿有三鼻、鼓肚的銅盆,一件為龍頭鳳尾的銅爵,一件為銅質方印。賣方印時,被門上的張子善看到,用油墨印下“大漢司馬之印”六個篆字。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劉備被封為平原相,關羽、張飛皆在其手下任別部司馬。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劉備帶著他的這兩個小兄弟來許昌投奔曹操。張飛作為武將,領兵駐守於張公祠一帶。銅印上的篆字,剛好與張公祠內的《重修漢司馬張公祠》碑記相互印證,據此推斷校尉張曾經是張飛的兵營。

之所以會留下這麼多寶物,是因為事發突然,張飛來不及帶走,倉促間埋下來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因衣帶詔事件洩露,劉備害怕被曹操收拾,帶上關羽、張飛匆忙逃離了許昌。估計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張飛為保命才不得不留下寶物。

一個尋常不過的村落,竟藏著這麼多的歷史故事,讓我連連驚呼,這趟來得值!

說話間,我指著路東古色古香的校尉張文化活動中心大院,問躍傑兄裡面有啥好看的。他興奮地告訴我,文化中心其實就是一座私人博物館,它是由村民劉長江出資興建的,展品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農耕文化工具、用具、生活用品等,一部分是紀念毛澤東主席的像章、書籍、字畫等,很有特色,值得一看。

我們信步走過公路,來到文化中心門樓下,但見朱漆門框上貼了一幅自撰的對聯。上聯是:平平安安福壽多;下聯是:年年順景財源廣。墨滿字豐,筆力遒勁,能看出來筆者功夫之深厚。

下圖:文化大院大門。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大門虛掩著,躍傑兄用力一推,“吱呀呀”,門軸發出沉悶的摩擦聲。他解釋,凡宮廷的大門、寺廟的大門,以及大戶人家的大門,都會發出如此大的響聲。其實,這裡是有講究的。門聲一響,首先提醒開門人,進去後要謹言慎行,循規蹈矩,其次是告訴裡面的人,有外人來,要做好迎客的準備。

果不其然,我們剛進大院,正在裡面負責重新裝修的劉老闆,疾步從屋裡迎出來。寒暄過後,劉老闆回屋招呼工程,我隨躍傑兄先去東跨院參觀農耕文化部分。一進門,臺上擺的,地上放的,牆上掛的,都是兒時看過用過的東西,如今已很難看到,甚至是已經消失了。

下圖:左為張躍傑,右為劉長江。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拿過去農家必備的鹽罐子、鹹菜罈子來說,這裡收藏了幾百個各式各樣的老東西,擺在一處,甚是壯觀。它們有高的,有矮的,有扁的,有圓的,無不透出歲月寧靜的光澤。它們裡外都塗了一層厚厚的黑釉,既可以防止滲漏受潮,又增加了器皿的美感。

這些器物,肯定不入藝術家的眼,不會像藝術瓷那樣發出讓人心醉的開片聲,但它們皮實、實用,一個罐子,一個罈子,一個家庭能用上幾輩子。

下圖:鹽罐子、菜罈子。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看到靠在牆上的桑杈,我想到了兒時收麥的情景,父輩們就是用它裝出如山樣的麥車。看到竹筢,我想到了摟麥時的景象,為了顆粒歸倉,我和小夥伴們筢子挨筢子,不僅摟淨了麥穗,而且將乾枯的麥葉也摟了回去。之後再看麥田,只剩下麥茬和白花花的土。總之,看到這裡每一個熟悉的物件,我都會忍不住撫摸一下,想象一番我和“它”的那些故事。

要說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鄉里孩兒,可在眾多的老物件裡,有兩樣我不認識,一是擠子,二是太平車。

擠子,上邊是根木棍,下邊安個碗口大小、鍋蓋樣的木片。據躍傑兄介紹,這東西到秋裡做粉子時才用得著。紅薯粉碎後,拿它用力壓,澱粉隨著汁液流出來,沉澱後取出曬乾即可食用。老兄邊說邊演示,讓我對這件工具有了一個較全面的認識。

下圖:演示擠子的使用方法。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太平車和牛車很像,只是前面少了駕轅的兩根木杆,底盤多了一對支撐的輪子。稱其太平車,就在於它多出的這對木輪。因它四輪著地,前後左右都不會傾斜,四平八穩,故得此名。行進時,人們將繩索套綁在前面的橫木上,使勁曳拉便是。

這輛太平車,硬木製作,榫卯結構,大帽鐵釘加固,雖歷時數百年,依然結實堅固如初。汽車、拖拉機的普及,迫使它退出歷史舞臺,作為文物而存世。

下圖:太平車。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最靠裡,是中原農舍展廳。門口的橫匾是:農事世家。對聯是:詩書名世寶;勤儉治家箴。撰聯人王世敏。躍傑兄特意掀開呈弧狀的板材,發現它竟是由木條粘接而成。

他說這副對聯歷經幾百年未開裂,奧妙在於它由木條粘在一起,就不會出現從上到下的裂紋,另外,在面板上刷一層桐油,鋪一層綢緞。每層之間,布紋又相互交叉,最後再刷油漆,往上寫字。精工出細活,這也許就是現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吧。說到這兒,老兄不由感嘆道。

下圖:農舍門口的對聯。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屋裡的佈局很中式,烏黑的條几,烏黑的八仙桌,烏黑的太師椅。後牆上掛了副中堂,中堂上面是“天賜萬福”匾,兩側對聯是:司馬文章元亮酒;香山詩句右軍書。如此之擺設,就像幾十年前的農家,家家都是這樣。

中間展示區兩側的展廳正在裝修,只留有最裡面的博古堂對外開放。博古堂門口也掛有一副對聯,內容是:詩書繼世長;忠厚傳承久。步入屋子,八仙桌下的銅質詔書立刻吸引了我,上面用漢、滿兩種文字鑄書,內容如下: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易物之金銀,乃民生大計,亙古亦是。欽定工部,擬巧匠化制銀元。

欽此

乾隆十年五月六日

仔細端詳之後我在想,倘若這是件真品,相比於其他展品,無疑它將是這裡的鎮館之寶。

下圖:銅質詔書。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由於時間關係,由於裝修致使展品擺放的比較零亂,我們走馬觀花樓上樓下瀏覽了一遍,就匆忙趕往下一站,位於村西的中王廟。

中王廟山門上的對聯是:

坐嵩山掌乾坤懲惡揚善

保四方護黎民國泰民安

山門像是重修的,紅牆金瓦,雄偉氣派。我們從側門步入廟院,正中是中王殿,兩側是配殿,後面是寢殿。躍傑兄說中王殿是老建築,因琉璃瓦剝落,牆體裂縫,檁椽糟腐,正打算今年翻修。殿內供奉的中王爺像,漢白玉雕就,威儀威嚴,那氣勢不言自威。

下圖:中王殿。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隨後,老兄把我領到中王殿西南角的《校尉張村史略》碑前,說此碑碑文由校尉張人,大學教授張水舟、南陽市委書記張文深共同撰寫,你不妨將其拍下來,或許有用處。我一聽有理,遂將碑文拍了下來。

下圖:校尉張村史略。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校尉張之行的最後一站,是拜謁村外的張孝基墓。墓的南邊建有饗堂,饗堂與墓冢之間立有一通高大的石碑,上書“中天崇聖大帝之陵”,旁側註解道:

帝本出張氏,諱孝基,明中屍(同屍)解於斯,亦謂還產處也。

由此不難看出,這座墓冢是明朝中期才得以修葺的衣冠冢。

下圖:墓碑與墓冢。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即將回程時,我突然想起立在街口的《漢司馬張飛駐地》碑,連忙掉頭騎了回去。抄完碑文正準備走,又碰到了騎電動車回家的躍傑兄,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緣分吧。

下圖:漢司馬張飛駐地碑。(文首圖片:張孝基墓前的饗堂)

許昌校尉張村名的來歷及村中鮮為人知的寶貝

【作者簡介】梁耀國,現就職於許昌市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漫畫圖片來自網絡,其它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