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炎附勢”是怎麼成為貶義詞的?

“趨炎附勢”是怎麼成為貶義詞的?

文/虹野

趨炎附勢這個成語毫無疑問是“貶義詞”,這裡把它拿出來與其說審視這個詞,倒不如說是國人的自我審視。畢竟,貶義詞和褒義詞代表著群體的喜惡,更容易剖析三觀。

“趨炎附勢”,從字面上看就是趨向“火焰”,依附“勢力”。“火”對於人類的意義不說大家也知道,“勢力”對個人的“安全感”多重要路人皆知,從個體的視角來看,如果是自己奔向“光明”、依附一個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勢力”,怎麼看都是一件“好事”,為何在歷史發展中,這種嚮往“火焰”、依附一個“勢力”的行為怎麼就成為了貶義詞了呢?

“趨炎附勢”是怎麼成為貶義詞的?

我們把“趨炎附勢”中的各個主體都拿出來剖析一下,成為貶義詞的肯定不是因為“炎”和“勢”,無論是“炎”還是“勢”都是每個人追求和嚮往的。除非“火”太大了,以至於焮天鑠地,蔓延成,。“勢”太強了,權勢滔天,無法控制,這些“炎”和“勢”才會被當做貶義詞看待。之所以用“趨炎”,其中亦有“火”太旺盛之意,而“權勢”在歷史上似乎一直都是“無法控制”的。

當然,對於國人來說,對於“火”與“炎”的區別並沒有一個界限,對於“權勢”大小更沒有一個明顯的“度”的區分,更有不少人羨慕“朝為田間朗,暮登天子堂”,這算是最大的“趨炎附勢”了,可是卻沒有幾人認為這是貶義詞,反而認為是光宗耀祖無比榮耀的美事。甚至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樣的攀附權勢都沒有怎麼成為貶義。

“趨炎附勢”是怎麼成為貶義詞的?

可見,趨炎附勢成為貶義詞,應該是其他主體起了更大的作用。趨炎附勢中只有“趨”和“附”兩個字了,“趨炎”作為“附勢”的類比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好惡在裡面,“勢”又是人皆嚮往之物,唯一值得斟酌的則是“附”勢的方式了,“權勢”人皆喜之,獲得路徑卻非常之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幾乎說出了每一個人的心聲,可見通過暴力獲得的“權勢”都比“依附”權勢更讓人喜歡。

“附”一般作為“依附”,趨炎附勢的人並非真的擁有了“權勢”,更多的是“狐假虎威”,或者依附權勢的途徑、方法讓人不齒,比如溜鬚拍馬,攀龍附鳳等。人們對於權勢的追逐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科舉”或者“暴力”來獲得,“依附”權勢獲得的“權力”並不被人們認可。

“趨炎附勢”是怎麼成為貶義詞的?

這裡比較有趣的是,人們更多的認為通過趨炎附勢得到權力的似乎更容易作惡,通過正當途徑,比如科舉和起義得到的權勢比較仁愛。

通過趨炎附勢的褒貶義分析可以知道,人們對權勢不僅僅不厭惡,反而心甚喜之,只是對在追逐權勢的過程中比較不惜規則之外的方式。當然具體到實際,權貴人士對“溜鬚拍馬”、“趨炎附勢”的人卻甚是喜愛,而飽受權貴欺壓的人們往往與權貴附庸直接接觸,這也導致人們有“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的結論,還存在“清官”、“明君”的僥倖心理。甚至對於“趨炎附勢”、“攀龍附鳳”的人充滿羨慕妒忌恨。

“趨炎附勢”是怎麼成為貶義詞的?

可見“趨炎附勢”這個詞是一個聞著臭、吃著香的充滿了臭豆腐特徵的詞彙,這種“恨權貴依附”,卻有羨慕“權貴”的扭曲心理導致了“趨炎附勢”這個成語的虛偽。在這種群體心理之下,人們是無法得知不受控制的權力的危害性的,“趨炎附勢”則成為了最大的背鍋俠。

文/虹野

編輯:虹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