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南北朝時期北方歷代政權的漢化過程

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大分裂時期,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在我們的民族關係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這一時期,許多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比如匈奴、鮮卑、氏羌等民族。在北方,鮮卑人拓跋氏建立起自己的第一個政權——代國,接著鮮卑人又在拓跋珪的帶領之下復國,建立北魏,北魏又分化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幾個王朝。在這一時期,北方的民族關係複雜、民族融合突出,那麼北方的民族融合到底是怎樣的?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一、鮮卑初步接觸漢文化。

鮮卑原本活動於東北大興安嶺的大鮮卑山中,一直過著以射獵為生的遊牧生活,經過艱難險阻的遷徙,在三國時期,鮮卑移居到了河西。直到公元258年,當時的首領拓跋力微才移居到了北都盛樂(今屬內蒙古),並開始與當時的曹魏政權和親,他還派自己的兒子沙漠汗到魏國去建立外貿交往。就這樣,鮮卑開始正式與中原的正統王朝有了初步的交往。

拓跋力微死後,鮮卑內部發生了叛亂,鮮卑政權被一分為三,直到公元295年才再次統一。因為鮮卑實力的日益強大,這時的居於中原的晉朝開始重視這支政權,公元315年晉愍帝冊封當時的鮮卑首領拓跋猗盧為代王。第二年,拓跋猗盧暴卒,鮮卑內部再次四分五裂,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拓跋什翼犍繼位才得以結束。

淺析南北朝時期北方歷代政權的漢化過程

拓跋什翼犍


拓跋什翼犍曾經作為人質,在後趙都襄國生活了10年,深受漢文化影響。他上臺後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將鮮卑政權正式定名為代國,定都盛樂,並任用漢人為官,例如他曾任用漢人燕鳳為長史、許謙為郎中令。

而且他還在內部推行魏晉朝的官吏制度。《魏書》曾這樣記載:

“建國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職,無常員,或至百數,侍直禁中,傳宣詔命……其諸方 雜人來附者,總謂之 ‘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分為南北部,復置二部大人以統攝之。”

儘管拓跋什翼犍本人有強烈的漢化意識,但當時整個鮮卑政權對漢文化的瞭解仍然不夠,因此大幅度的漢化改革仍然難以推行.當時的政治體制實質上仍然沿用以前的體制,但是在形式上,鮮卑政權由一個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正式走向了國家形式。

二、鮮卑正式接受漢文化,並向漢化激烈地改革。

拓跋什翼犍推行了漢化改革並且成功在位38年,一直到公元376年,代國為前秦所滅。7年後,前秦因為淝水之戰的失敗,內部四分五裂,拓跋珪趁此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

北魏建立初期,內部的漢人勢力已經非常強大,大批漢人進入了政權的上層階級,為了平衡勢力,皇帝不得不任用了大批漢人為官。l例如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為了鞏固統治地位,籠絡漢族士大夫,既提倡儒學,建立太學,祭祀 孔子,又將范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穎、勃海高允、廣平遊雅、太原張偉等數百人全部差次敘用,創造了北魏一次任用漢人最多的記錄。

雖然北魏初期的帝王大批啟用漢人為官、議政,但由鮮卑把持的北魏政權任用漢人是想利用他們的才能和思想為他們服務,並不想鮮卑文化被漢文化同化。

比較著名的案例就是北魏重臣崔浩之死,崔浩被拓跋燾誅殺固然與他憑著皇帝的寵信,專制擅權有關。但追究背後的深層原因,實則是與崔浩執政時期推行的政治儒化有關,這導致了鮮卑貴族和漢家士族的矛盾激化,比較能說明的是:崔浩死後,與他關係無論遠近的幾大漢人家族被誅,如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劉氏等。

崔浩事件充分說明,直到拓跋燾時期,北魏的主流思想文化仍是舊俗,任何想完全改變鮮卑舊俗、徹底漢化的念頭及做法都會引起鮮卑貴族的警覺、憂慮和強烈抵制。

北魏建立80多年、歷經6代帝王后,漢文化已經深入了部分的鮮卑人心,孝文帝拓跋宏就是一位。

淺析南北朝時期北方歷代政權的漢化過程

孝文帝


公元454年,拓跋宏正式繼位。他在原先推行漢化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改革,內容主要有七項:

一是遷都,二是改官制,三是禁胡服,四是斷北語,五是改姓氏,六是定族姓,七是推動鮮卑族與漢族聯姻。

孝文帝推動的改革力度之大,內容之全面,這在北魏是前所未有的。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看,孝文帝此舉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於改革太過激進,甚至有完全去鮮卑化的傾向,而不是兩種文化共存、共同融合發展,這招致大多數鮮卑人的強烈反對,改革並沒有得以全面推行,反而激化了鮮卑人對漢人的仇恨。

首先拿遷都來說,剛開始提遷都的時候,大多數都表示反對,雖然孝文帝一再解釋遷都對他們的益處,但取得效果不大。最後孝文帝不得不以南伐的名義,宣佈率領20萬南下洛陽,等到了洛陽後,故意假裝要繼續南下,大臣們不得不跪在他的馬前以示反對,他才趁機宣佈定都洛陽。就這樣,孝文帝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力,採取權謀之術和高壓政策,強制遷都,但遷到洛陽的時候,仍然有至少一半的人反對。

遷都的同時,孝文帝下令禁止胡服,改穿漢服。此令一下,在國內得到的反響是“國人多不悅”。在朝內,大臣們紛紛穿漢服上朝,但卻是迫於皇帝權威的無奈之舉,而元老重臣元丕卻偏偏跟皇帝反著來,自己一個人在大殿上穿胡服上朝,元丕反對禁胡服改革雖然是在朝上是個例,但他的地位太高,對改革有著巨大沖擊。在民間,孝文帝與494年下令禁止胡服,但直到499年洛陽仍然多見 “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者”,可見這項雖然改革推行了五年,但北魏的大多數女性並不接受,依然穿著少數民族的胡服。

三、爆發六鎮起義,漢化進程被中斷。

孝文帝在位期間,因為就曾漢化改革爆發了幾次內亂,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圖逃回平城發動叛亂,被孝文帝察覺處死,也在這一年,鮮卑貴族因為反抗漢化改革在平城起義,也被鎮壓下去。

這兩件事充分說明:漢化改革已經激起鮮卑貴族們的不滿,因為孝文帝的權威和他對反對改革力量的打擊很堅決,大多數人暫時不敢直接反抗,只敢在暗中蠢蠢欲動,但等到改革積累的矛盾達到臨界點的時候,迎接北魏將是一次腥風血雨。

在北魏前期,為了抵禦柔然人的進攻,在發司、幽、定、冀四州,即沿平城北由西向東依次設置的六個軍事據點: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

起初,柔然人是北魏最大的敵人,所以每一代皇帝都重點將主要的軍事力量放在了這裡,這裡的官兵也享有很多的特殊待遇和大量的權利。但是隨著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遷都,帝都南下,柔然不再是最大的威脅,北方六鎮的軍事地位大大降低,官兵的地位和特權也在逐步喪失,他們的對漢化的怨恨也越來越大。

公元522年,懷荒鎮士兵殺死自己的鎮將於景起義,第二年,沃野鎮士兵在匈奴人破六韓拔陵率領下發動大規模兵變佔領沃野鎮,起義迅速席捲其他軍鎮,之後起義軍與北魏的大軍多次交戰獲勝,在佔領了除柔玄鎮的五鎮後,將北魏勢力趕回了雲中,隨後柔玄鎮的士兵也發動起義,至此北方六鎮全部落後起義軍之手。

公元525年,胡太后和孝明帝元詡(漢化改革後,拓跋氏改為元氏)聯手發動政變,殺死了當時的權傾一時的重臣元叉。內部初步穩定後,為了儘快解決北方六鎮的威脅,北魏出使曾經最大的敵人柔然,請求他們出兵平叛。最初北方六鎮就是來抵禦柔然的,如今北魏求著出兵這個令柔然頭疼的軍事重鎮,這對柔然是一個進勢力擴充到北方六鎮的好時機,柔然欣然應允。

同年,由北魏將領元琛柔和然首領阿那瑰率領的南北兩路大軍共數十萬人夾擊北方劉鎮的起義軍,起義軍很快被打敗,破六韓拔陵渡河逃亡。

經過六鎮起義後,北魏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力削弱,地方軍閥崛起,爾朱榮就是其中一位。

淺析南北朝時期北方歷代政權的漢化過程

爾朱榮


爾朱榮早年世襲了其父很有地位的契胡酋長職位,之後一直招兵買馬,手中握有很大的兵權。六鎮起義後,北魏朝廷一直極力籠絡他,他也趁此擴大自己的勢力。起義平定後,胡太后和孝明帝之間權力之爭的矛盾爆發,孝明帝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下詔爾朱榮進京。還沒等到爾朱榮進京,孝明帝就被胡太后毒殺了。爾朱榮看準的這個時機,打著為孝明帝報仇的旗號,率兵進京,將胡太后和幼帝元釗沉河淹死,一舉把控了北魏的政權,至此北魏皇權全面衰落。

爾朱榮和鮮卑舊貴族一樣對漢化改革充滿了仇恨,他掌控朝局後,對漢化改革進行了最為激烈的反撲。他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將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史稱"河陰之變",在爾朱榮對漢化的恐怖打壓之下,北方的漢化進程被打斷。

四、北魏分化,最終漢化北周統一胡化北齊。

爾朱榮是一個軍事奇才,他執政之時曾多次取得對內和多外的重大軍事勝利,但他太過相信武力可以壓人,河陰之變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那之後,爾朱榮得罪了一批人,一是北魏的宗室,二是中原的士族。公元530年,皇后爾朱英娥懷孕九月,爾朱榮要進宮探望,孝莊帝和仇恨他的大臣看準時機發動宮廷政變,將爾朱榮和他的黨羽一網打盡。

爾朱榮被殺後,北方六鎮的軍隊群龍無首,高歡趁機取得爾朱家族的信任,接手了六鎮的20萬大軍。有了軍隊的高歡,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親手埋葬了自己以前的領導爾朱氏,並且攻進了洛陽,成為繼爾朱榮的又一位權臣,掌握了北魏的朝局。

公元534年,不甘為傀儡的孝武帝元修西逃,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為了合法的掌握最高權力,立年僅十一歲元善見為帝,即魏孝靜帝,東魏開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立其堂兄元寶炬為帝,即魏文昭帝,西魏開始。

自此北魏正式分化為兩個割據政權,但實權卻在高氏和宇文氏手中,這兩個政權對漢化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對後來北齊與北周的命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從民族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兩個政權都出現了恢復胡化的現象,例如兩國都恢復鮮卑語,都大力倡導胡俗,但東魏、北齊走上了胡化的道路,而西魏、北周走上了新漢化的道路。

高歡是依靠北方六鎮鮮卑貴族起家的,勢力基礎主要是鮮卑人或鮮卑化的漢人。換言之,緊緊追隨著高氏軍事集團的主要是鮮卑人或鮮卑化的漢人。因此無論從感情、獎賞還是鞏固政權而言,高歡及其後代都會最大限度地滿足這些人的利益,自然也順應他們的民族文化習俗選擇,因此,史書中就留下了很多東魏、北齊胡俗盛行的記載。這些人都是漢化改革的收害者,所以他們對漢人非常排斥帶動高氏政權上層對漢人的看法。

淺析南北朝時期北方歷代政權的漢化過程

高歡


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期,就曾經出現屠殺元氏的事件,元氏原由北魏的拓跋氏改姓而來。公元559年,帝高洋聽信太史 “今年當除舊佈新”之言,開始屠殺元氏和與元氏有關的家族,前後共殺害了700多人。此時高氏家族已經掌握實權二十多年,而且已經成功改朝換代,若為了鞏固權力,犯不著大規模屠殺元氏,所以此舉反映的是高氏政權的上層建築對漢化的排斥。

每代掌權者幾乎都傾向於胡人,而貶低漢人。高歡時期,他經常將漢人稱為“漢兒”;高洋時期,高洋時常謔稱時任漢人宰相楊愔為楊大肚,有時還讓他遞廁籌,用馬鞭將他抽得血流滿背..最重要的是,漢族官兵深受歧視入不了東魏和北齊軍隊力量的主流,始終是作為守備邊塞之用,北齊的軍事力量由於吸納不了數量龐大的漢人,其發展遠遠落後於北周。

而宇文氏政權的家底也是北方六鎮的鮮卑人,面對民族間的衝突與矛盾,宇文氏與高氏的做法完全不同。

淺析南北朝時期北方歷代政權的漢化過程

宇文泰


在宇文泰時期,為了籠絡漢人,同時又穩定鮮卑等少數民族,宇文泰乾脆就給漢人賜姓。西魏、北周時期,對漢族大臣賜為胡姓的人數大為增加。據周靜帝大象二年 ( 580) 十二月詔書稱,在宇文泰執掌政權時, “文武群官,賜姓者眾”。到了北周後,對待漢人的政策又有所鬆動,公元562年,周武帝下詔,同意已改姓的漢人恢復舊姓,並且終止改姓賜姓政策。

此外,宇文氏政權還大力提倡儒學。宇文泰就曾採納蘇綽建議, 頒佈六條充滿儒家思想的詔書,讓地方官員遵照執行,如人君要 “躬行仁義,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禮讓,躬行廉平,躬行儉約”; 要對百姓 “教之以孝悌,使民慈愛; 教之以仁順,使民和睦; 教之以禮義,使民敬讓”等...

到了宇文毓時期,下令向全國刊發儒家書籍;到了周武帝宇文邕時期,皇帝親自向大臣講解《禮記》,也就是這個時期儒教超過道教和佛教成為了北周的第一大教。

宇文家族大力推行的漢化政策,讓民族矛盾得到了緩和,政權得到穩固,而且吸納了大批漢族人才,勢力不斷壯大,國力日漸增強。

而反觀北齊的胡化,使胡人和漢人走到了對立面。

由胡人主導的北齊,漢人始終不能進入政權的核心,導致核心力量始終是北方六鎮的軍事舊勳,所以每代帝王為了鞏固權力不得不大力籠絡這些勳貴,導致了勳貴專權的局面。一支政治力量獨大的勳貴們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貪汙腐敗、弄權營私,導致了朝局腐敗,國力日下。有些勳貴妄自尊大,引發了嚴重的叛亂事件,如侯景之亂等,這都加劇了北齊的內耗。

胡文化中大多提倡“坐唱虜歌,日暮罷歸,與左右連 手蹋地唱 《回波樂》而出”的舊俗,由於往後的高氏繼承人沒有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而深受這種享受主義的胡文化影響,導致皇帝認為享樂理所當然,在最高統治者的帶動下,國家的享樂之風盛行,加速了北齊的滅亡。

西魏、北周新的漢化,讓北周變得日益強大,最終統一了北齊。漢化掀開了隋唐時期民族融合的新篇章,為後來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重要基礎。

淺析南北朝時期北方歷代政權的漢化過程

統一北齊的周武帝宇文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