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申晨 - 一个人的北京(原唱:好妹妹).mp35:33

来自鑫妈向前冲

最近,这只小青蛙火爆了朋友圈。游戏《旅行青蛙》里的这位主角,每天在一间小屋子里,孤独地吃饭、看书、写信。时间到了,就背起背包出门。过段时间,又会回来重复单调的生活。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养蛙的空巢青年

不知道有多少“空巢青年”,在这只青蛙身上看到了自己。

白日的聚会里,你的朋友看起来并不少,聚餐、喝酒、聊八卦、吹牛皮,热闹非凡。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可是回到家开门的那一刻,满屋的黑暗、冰凉与寂寥。饿的时候,叫一份外卖,或者煮一碗面,一个人吃。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偌大的城市,只有这张床、这张桌子、这部手机属于此刻的自己。最伤心的,莫过于

吃饭时无人问我粥可温,

寂寞时无人

与我立黄昏,

生病时无人端药于床前。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时候会想,这个“无人”变成“有人”,该多好!

压死骆驼们的稻草

有次朋友聚会,聊起另一位远赴 异国攻读博士、与大家失去联系的朋友,据说有了抑郁倾向。我心有戚戚然的说,那种重压之下的无力与脆弱,我懂。

大年初四,为了一篇开学要交的论文,回到基本没人的校园。白日在图书馆,翻遍书架上的专业书籍,找不到一点论文的思路。MSN上想约一个朋友吃饭,却被回复“我今晚有事。”回到宿舍,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只有我一人。

这时,突然听到隔壁有声音,连忙冲出去拉住刚回来的邻居

“我想抱着你哭一会,可以么?”

就这样,半强迫的借了一个怀抱,抹了一堆眼泪,心里总算好受点。

大概那位女同学,到现在还没get到我的泪点。但是感谢你,那个冬日,给我温暖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可是,我们很多在异国求学的青年人,却没能在关键的时刻收获一丝温暖,被孤独寂寞压垮,选择自杀。

从心理学上说,选择放弃生命的人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使得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没人在身边及时给予温暖。

有时候会想,如果那时有几个贴心的人陪伴、支撑他们,借一个怀抱就好了。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我给你光热、你还我温暖

有没有几个人,平时不怎么联系,但是你笃定你遇到困难时找他们没问题。

有没有几个人,不管有多晚,只要你打电话就会接起?

有没有几个人,你放心在他们面前哭泣吐槽,不担心今天话会成为别人第二天的谈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陈默教授,曾经在一堂讲座中说:

如果孩子具有这一点,父母死了就能闭眼了,这就是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但关键时刻的“好人缘”,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平时善意的累积。

你是不是别人随时能找的人、随时会接电话的人、会为好朋友保守私密的人?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只有你给予别人光热,未来才可能在寒冷时收获温暖。

这种善良与关怀的品质,这种时代最稀缺的“同理心”,竟然源于小时候妈妈说的这些话:

“宝宝,今天你们班的果果摔跤哭了,你有没有安慰她、帮她擦眼泪啊?”

“宝宝,我们今天读的绘本太有意思了,你要拿给你的好朋友看哦。好朋友就是要分享的啊!”

“宝宝,好朋友的家长闹离婚了,他一定很不开心,你要安慰他。好朋友是用来分担的。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一个善于理解他人情绪的孩子,一个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孩子,会收获很多正能量的反馈,未来在寒冷时一定不会缺少温暖的拥抱。

更重要的是,人在助人的时候,整个生命循环处于最佳状态。

在帮助人的过程中,孩子会觉得我比你强,我能帮你,找到自己强大的感觉,更加有自信,更愿意去助人。在以“共享”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这一品质的竞争力不容忽视。

我们:胜任未来的核心技能

每一位父母,养孩子的初衷都是让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的生活。很多人让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捆绑各种技能,生怕错过什么。

领英的霍夫曼在著作《至关重要的关系》中说:

个体在职场上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你的个人能力和最大化你个人能力的

社交能力

“世界顶级商业教练”Thomas·stanley采访调查了许多成功人士,发现这些人共有的品性之一,就是维持稳定关系的能力非常强,并建议所有父母尽早重点培养孩子“保住朋友”的能力。

具备同理心、与人友好相处、擅长建立关系,这些与“社交力”“保住朋友”等密切相关的技能,被《育儿的格局》作者、美国儿科学会的发言人劳拉·加纳博士统称为“我们”技能,视为让孩子胜任未来的7大核心能力之一。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孩子的利他性是天生的,一岁半的宝宝即可按照你的喜好给你东西,把他不喜欢而你喜欢的西兰花递给你!(书中P77“金鱼饼干、西兰花和孩子的利他行为”)。但是“我们”的技能需要家长从小着力培养。

书中列举了很具体的培养方案,摘录部分:

  • 鼓励孩子积极倾听

  • 学会“与人为善”

  • 换位思考

  • 把帮助他人变成一种习惯

  • 问问孩子“你会怎么想”

……

一份类似职场指南的育儿蓝图

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的路数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传递某种养育孩子的理念,比如直觉养育、正面管教。

《育儿的格局》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帮助父母从养孩子的吃喝拉撒、哭闹发飙、忙乱琐碎中跳出来,去思考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必备的“技能包”。

这一点,与诸多探讨职场人士成功之道的著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的工作,更加追本溯源,讨论如何抓住 0-5岁期间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发展适应未来的7大技能,并提供了引导这些技能发展的实用方法。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图片来自青报网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讨论不是空洞的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游走在商业和育儿之间(很适合职场妈妈的画风噢),融合了脑科学、企业创新和养育实践的相关知识和丰富的案例。

父母的手里握着孩子的整个世界。养娃人操心着青蛙的一日三餐,我也每天焦虑该教鑫鑫什么才能让他在未来活得更好。

买过很多育儿书,听过很多教育讲座,却依旧担心“技能包”里落了哪一项。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未来有一多半的职业不复存在。

我们努力求生的经验如好好学英语、努力考高分,是不是在未来依旧有价值?

我们带着孩子在各种兴趣班中疲于奔命,是否能得到期望的回报?

这本书推荐给所有跟我一样迷茫于未来的家长们,让我们回归育儿的初衷,理清育儿的方向,在日常养育的点滴中为孩子积蓄胜任未来的力量。

END

旅行青蛙的“空巢”寂寞,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