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英語踢出高考、科學有國界、火爆網絡,教授鄭強到底有何來頭?

“花20萬出國留學,就是打腫臉充胖子”,“‘英語不好就是文盲’誰說的?我告訴你,文盲說的”,“一顆導彈下來,嘟…飛杭州,把鄭強炸死了,我還教他幹嘛”……

這些話在坐滿學子的會場裡從一位演講者口中激情澎湃、諷刺幽默地說出來時,贏得的是臺下一陣陣熱烈掌聲和笑聲。

這位演講者名叫鄭強,是一位被稱為“老憤青”、“大粉紅”、“著名中國吹”的“網紅”。

事實上,這位憑藉大膽言論火出圈的教授並不是一個活躍在視頻娛樂區的簡單網紅,而是一位大有來頭的人物。

把英語踢出高考、科學有國界、火爆網絡,教授鄭強到底有何來頭?

高校工科教授與狂熱的新聞發言人,“半文半武”的另類學者

鄭強生於1960年,福建人,在重慶、浙江等地輾轉完成高中和本科學業,22歲畢業後進入化工研究院工作,三年後考入成都科技大學攻讀研究生,1990年進入四川聯合大學讀博,第二年留日深造,圍繞化學高分子材料相關領域發展。

1995年,鄭強回到浙江大學任教至今。二十餘年間,他出任過浙大講師、系主任、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也作過貴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還受聘於“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致力於推動中國中小科技企業發展。

除此之外,他還注重推動教育改革,被評為2014中國教育變革人物。

從鄭強的履歷來看,他經歷了中國的苦難時期,也見證了國家的成長和騰飛,接受了中外教育,最終也投身到教育和科學工作之中。

鄭強走過了典型的早期海歸學者的發展之路,但與人們印象中的教授、學者不同,鄭強本人沒有學究式的儒雅穩重、斯文專業,反而更像一個充滿激情的演說家,憑藉耿直幽默、極具感染力的演說圈粉無數,每次為學生們舉辦公開演講必然座無虛席,後勁十足。

由於愛國主題精彩發言經常被放在視頻網站上瘋傳,鄭強漸漸大火起來,一邊被奉為愛國志士、大預言家備受追捧,一邊被視為口無遮攔的極左激進狂人受貶諷多年。

鄭強文職成就可謂斐然,卻嘴不饒人,批判炮火猛烈,可謂“文武全才”的另類學者。

他曾玩笑說自己是“浙大易中天”,欣賞易中天的個性,從諸多表現來看,其本人也誠然夠特立獨行。

把英語踢出高考、科學有國界、火爆網絡,教授鄭強到底有何來頭?

“英語就是工具,佔用青少年太多時間,該踢出高考”——做教育者,耿直批評教育

“你補習過英語嗎”?“你給孩子補英語了嗎”?

當下中國教育中,英語已經有了比漢語更突出重要的地位,無論學習、生活、工作、學術研究中,英語都成了一種標配,直接與年輕就業、發展掛鉤,因而坊間流傳起了“英語不好等於文盲”的偏頗之論。

為了150分的高考佔比,為了擠進外企,為了出國的“託福”、“GRE”,中國少年們從入學開始就要為英語起早貪黑,背讀聽寫,十幾年勞心勞力卻大都還是英語啞巴。

而家長們也為孩子的英語成績大費周章,被各種補習班、私教課撓傷錢包。

把英語踢出高考、科學有國界、火爆網絡,教授鄭強到底有何來頭?

對此,鄭強非常耿直地站出來批駁英語至上的學習風氣,在演講中表示:中國過度誇大外語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分量,根本原因是中國人的不自信

英語重要,但是當它被作為人才培養和評價的標準時,孩子們在這上面花的精力太多了,就成了一種負擔和浪費。

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六十年沒有出過國,但並不妨礙他做出科學成就,所以“不會英語沒有將來”的說法是偏頗的。英語就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沒必要放在太高的位置,可以踢出高考,適當學習。

這番言論無疑傷及了英語教育者的群體利益、觸了推崇精英教育家長的逆鱗,但鄭強覺得孩子們為此花費太大精力,發現問題卻不指出問題很對不起年輕人。

鄭強無疑是熱血而大膽的,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大學教授、敢怒敢言的教育工作者,也是有民族自尊心的人。相比於沉默的大多數,他更有勇氣挑戰既定製度,希望看到更合理、更平衡的中國教育模式。

把英語踢出高考、科學有國界、火爆網絡,教授鄭強到底有何來頭?

做科學研究者,呼籲學生報效祖國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這句話出自法國科學家斯巴德,當時他拒絕了攻打自己祖國的德國為其頒發的獎項。

將這句話傳遍華人圈的是上世紀中國建國之初紛紛捨棄國外富裕生活回國建設的錢三強、錢學森、鄧稼先、周光召等老一輩科學家們,他們信奉“科學家有祖國”,但當下許多國人卻信奉前半句。

有人即有江湖,世界各國紛爭了數千年,形成了清晰的利益群體和種族邊界,也必將繼續無限爭鬥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科學無國界”永遠只是一句空口號。

中國社會里那些高舉“科學無國界”旗號的人們,少有真正的善良慷慨者,大都是身心越過國界,貪圖富貴安逸的人。

把英語踢出高考、科學有國界、火爆網絡,教授鄭強到底有何來頭?

鄭強對此頗為憤恨,他批評有些人以“科學無國界”為藉口跑到美國,拋棄了培養他們的故土。

在我國南聯盟大使館被炸時,他略顯諷刺地想,與自己五十多個定居國外的同學一樣,自己教授的博士生們有一天也會移民美國。

當這些中國努力培養的科學家們研發的高分子材料用在美國導彈上,被丟回中國、丟回杭州時,炸死的很可能就是他自己。這讓這個教育工作者對職業信念產生了動搖。

美國將想回中國的錢學森關了三年,多年來對想入籍的科學家們施以誘惑,對想回國的科學家們處處設限,鄭強看透了“科學無國界”不過是美國設下的一場美麗騙局,而“科學家有國界”才是赤裸裸的真實。

因而他告誡青年學子們“科學有祖國,科學為誰服務是有很深的民族烙印的”,不要輕信哄騙言論,要報答養育自己的熱土,建設自己的國家。

把英語踢出高考、科學有國界、火爆網絡,教授鄭強到底有何來頭?

鄭強是個近似狂熱的愛國者,未能成為頂級的科學家,但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和信仰。

青少年容易被蠱惑、誘騙,容易對“科學無國界”、“國外月亮圓”信以為真,忽略中國所受的幾十年技術封鎖,忽略數以萬計的中國科研人員被國外開出的各種優越條件釣走的現實。

及時幫他們認清現實、更正認知,戳破他們美麗的幻想並不容易,但鄭強略顯激進的言詞和方式恰是最憂國憂民、最熱血忠誠的寫照。

鄭強的激烈與這個講求和諧的時代格格不入,他批判早期電訊收費過高,批判養尊處優式教育,批判男足缺乏責任感和男子氣概,一遍一遍提醒青少年趕上了好時代,應立志愛國、報國。

他的言詞幽默、火熱、犀利、誇張,偶爾張狂,偶爾偏激,多年前為人唾棄,現在被人神化。

無論外界評價如何,對鄭強本人而言,也許更像魯迅所言——“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裝飾的地面”,他的激進與批判始終給虛浮的社會表象,他的熱血與深情給養育自己的中國和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