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會愛嗎?更常用的愛的方式,是批評而不是比讚揚

批評是比讚揚更常用的愛

“這麼多好的,你為什麼只說不好的?”這句話估計大家都很熟悉了。近期“愛×黨”、“恨×黨”比較流行,只要是說“好聽”的就是“愛”,說“不好聽”的就是“恨”。說到這裡不禁為努力爭取“教育懲戒權”的老師們悲哀一下了,您們得多“恨”學生才會天天找學生的缺點,天天說學生不愛聽的話啊?甚至還想懲罰一下學生……

包括我們的家長,也是經常批評自己的娃,我們能說批評就代表著“恨”嗎?我們見慣了了各種各樣的“捧殺”,我們能說“讚美”就是愛嗎?

您會愛嗎?更常用的愛的方式,是批評而不是比讚揚

愛是複雜的,我的心您不懂

愛,作為人類情感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它是非常複雜的,也是非常難以辨識的。很多人都經歷過愛恨交加的狀態,懵懂中的青澀兒女為愛與不愛演繹了多少情感大劇,製造了多少悲歡離合。甚至有人說愛到了極致就是“恨”,所以才會有“恨鐵不成鋼”之說。

愛與恨是人的情感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區分。再加上人與人的表達方式不同,觀察世界的視角不同,還有愛的內隱性,辨別愛、恨是如此的困難。

您會愛嗎?更常用的愛的方式,是批評而不是比讚揚

愛是需要付出的,廉價的愛不是愛

人作為動物界中最會說謊種族,愛常常被當做欺騙的手段。我們見過太多的以愛為名欺騙他人感情的事情,也見過太多的欺世盜名的偽君子。愛與不愛最大的差異在於付出。一個只知道批評學生的老師,肯定不是愛學生的老師,愛需要大量的物質、時間、精神的付出。一個老師是不是愛學生,只看他對學生的付出就知道了。一個偏愛學習好的學生的老師,對學習差的學生的付出幾乎為零的時候,我們很難相信他批評學習差的學生的時候是否存在著愛。怒其不爭的前提是,您是否付出。

愛需要技巧,否則就是自作多情

很多人自詡為“愛×者”,可是他的愛並沒有付出更多的精力、物質、智力,他僅僅用憤怒的語言攻擊他認為不愛×的人,以此來證明是愛×的。這讓人想起了青春期的小男生為了證明自己愛某個姑娘,不停地挑釁和姑娘感情不好的人,甚至任何不喜歡(包括厭惡和沒有任何交集)姑娘的人,都是他攻擊的對象。結果很明顯,就像慈禧圍剿拳民一樣,被姑娘漠視或厭惡。

愛的表達是需要技巧的,是需要付出財力和精力,甚至是智力的,更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簡單的讚揚、吹捧、歌頌與簡單的批評、攻擊、辱罵,都無法表現出“愛”,更無法起到愛的效果。這也是為何在教育中愛的教育也需要批評和懲戒的緣故。

您會愛嗎?更常用的愛的方式,是批評而不是比讚揚

愛是雙向的,否則就是單相思

愛,是一種非常內斂而複雜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愛而後讓別人愛上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經常聽那些怨男痴女歇斯底里地說“我這麼愛你,你為何對不起我啊”。沒辦法,愛是雙向的,任何一個單向的愛只能成為單相思。如果愛一個人就一定要得到別人的愛,估計那些“身在花叢中”的人就開心了,他們博愛啊!

您會愛嗎?更常用的愛的方式,是批評而不是比讚揚

愛森林不愛樹木,那不是愛

很多人認為女權主義就是愛護女人,殊不知你再怎麼樣用戶女權主義都不如好好愛護自己的女人更能表現自己的愛。我們見過不少提倡愛護森林的人卻不去愛護任何一個樹木,真正愛護森林的話,那就去愛護每一個樹木。如果你愛×,你就認真的愛護×內的每一個人,而不是去簡單地通過攻擊別人愛×的方式。

其實嘴裡說著愛的人,行為上卻用惡毒的攻擊的方式去消滅所愛的人、物的每一部分,這要麼是愚昧,要麼就是壞了。如果說是愚昧的話,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愛的方式也是批評那些和他們愛的方式不一樣的人而已。批評似乎是比讚揚更為常用的愛的方式。

您會愛嗎?更常用的愛的方式,是批評而不是比讚揚

破壞一定不是愛

在愛的表現方式中,有不少人表現為破壞,得不到不如毀了它,這種行為只能說是壞了。我們需要明白,破壞一定不是愛。


作者:虹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