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乐曲的三个阶段,从靡靡之音到弦外之音,再到曲终人散

贾府系金陵四大家族之一,钟鸣鼎食之家,富贵至极。亦是书香门第,贾府四春每人都有一个十分高雅的特长,依次是琴棋书画。尤其是元春擅长弹琴,连丫鬟的名字都叫做抱琴,书中说她是因为“贤孝才德”被选入宫,又一步步加封为贵妃娘娘的,我认为她弹琴的技能也一定给她加分不少。

红楼梦中乐曲的三个阶段,从靡靡之音到弦外之音,再到曲终人散

元春

贾府之中除了元春擅长弹琴,其他的姑娘们包括宝玉也都会弹琴,只不过书中描写弹琴的情节非常少,只是在第二十三回中说过宝玉搬进大观园中居住和姐妹们每日弹琴下棋,吟诗作画,日子过得非常悠闲而已。再有就是从侧面描写宝玉和黛玉的屋子里都有琴,宝玉的琴是挂在墙上,借刘姥姥之眼描写;黛玉的琴是摆放在琴桌上,借雪雁之口描写。不管是日常消遣也好,用作装饰也罢,说明有钱人家都是十分注重这些高雅艺术的熏陶和培养。

除此之外,整部书整个贾府也有很多处情节都描写过这些琴箫笛笙的乐曲之声。红楼梦满篇皆是伏笔,随处可见线索,这些乐曲之声应该也不是白白写出来的,也对应着贾府的命运。按照时间顺序,我给这些琴笛之声分为靡靡之音、弦外之音、曲终人散三个阶段,预示着贾家由鼎盛走向灭亡的必然结局。

第一阶段:靡靡之音

靡靡之音指的是让人颓废的,让人萎靡不振的声音,情歌王后邓丽君的歌一度被人称为靡靡之音。因为那个时代的国人刚刚艰苦奋斗出了一些成就,最需要的不是这种让人想入非非的歌声,而是斗志昂扬、催人奋进的战斗歌曲。靡靡之音很容易让年轻人失去斗志,安于现状。红楼梦中前五十四回中的乐曲基本上都属于此范畴。

红楼梦中乐曲的三个阶段,从靡靡之音到弦外之音,再到曲终人散

元春省亲

贾府一开始尤其是元妃省亲之时还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世,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贾府众人只懂得享乐,不懂得为将来谋划,整日沉醉于靡靡之音,才有了后来的大厦倾覆。

在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时,警幻仙姑就曾经命歌姬以“红楼梦”十二支曲演奏给贾宝玉听,也就是金陵十二钗的判曲,揭示着贾府十二个女子的悲惨命运。这是书中首次明确描写的乐曲,歌词写得非常详细,曲调也十分婉转动听。

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

红楼梦中乐曲的三个阶段,从靡靡之音到弦外之音,再到曲终人散

警幻仙子

如果说警幻仙子的十二曲红楼梦是一道开胃前菜,那么贾府从姑苏买来的十二个小戏子就是精心烹制的主菜。有钱人家过年过节请堂会,贾府直接把堂会买到家里。在第十八回中贾府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安置在梨香院教演学戏,这十二个小戏子平时什么都不用干,只管唱戏,重大节日随传随唱。

  • 十二个戏子唱戏在书中也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给书中人物性格增色

在第二十三回中,黛玉葬花之后偶然听到梨香院中“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原来是那十二个小戏子在演习戏文,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爱却总是相互猜忌,又想到自己的命运多舛,本有伤感之心,此时只听得如痴如醉,泪流满面。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段戏文选自汤显祖《牡丹亭》中《皂罗袍》一段,写的是杜丽娘浏览自家的后花园,发现园内万紫千红遍地,却总与残垣断壁相伴,感叹美景无人欣赏,美好时光空自流逝,表达自己青春流逝,无可奈何的惋惜。这段戏文用在黛玉身上也非常合适,黛玉虽然没有看过这出戏,但是被其中的戏文深深地吸引,对照葬花吟中的“花落人亡两不知”,再结合自己的身世,

体现出了黛玉对命运的伤怀悲叹之情

红楼梦中乐曲的三个阶段,从靡靡之音到弦外之音,再到曲终人散

黛玉葬花

  • 第二个作用是透露贾府奢靡无度的生活。
  • 在第四十一回,贾母请刘姥姥逛大观园,喝酒吃饭的时候也要配上音乐,不仅众人听了后心旷神怡,连刘姥姥都听得手舞足蹈。

    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第五十四回中,荣国府元宵佳节大摆宴席,贾母不听说书先生的腐旧琵琶书,却要听芳官、文官只用琴箫合奏的“寻梦”“下书”,连见多识广的薛姨妈都直说听了这么多戏,从没有见过只用箫管的。

    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合萧管,笙笛一概不用。

    红楼梦中乐曲的三个阶段,从靡靡之音到弦外之音,再到曲终人散

    刘姥姥逛大观园

    这些描写除了说明贾母是一个超级会享受的人,更体现了贾府平时奢靡无比的生活。

    正是这种无忧无虑、掩耳盗铃的生活麻痹了他们的神经,也加速了贾府的毁灭。书中最开始时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按照他的说法“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也尽上来了”,前五十四回贾府还勉强处于繁盛之期,但是贾府中人不懂得未雨绸缪,只一味地贪图享乐,导致最终的灭亡,所以这个时期的乐曲可以称为靡靡之音。

    第二阶段:弦外之音

    《红楼梦》有一百二十回和一百零八回之说,我比较倾向于一百零八回,因为从第五十五回,也就是全书的一半开始,贾府开始走下坡路。王熙凤病倒,十二小戏子解散,抄检大观园,撵晴雯死司棋等一系列事件连到一起,体现出贾府风雨欲来、摇摇欲坠的态势。

    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中,薛宝钗得了“艳冠群芳”的签后,宝玉叫芳官唱了一出《赏花时》,这赏花时还是出自汤显祖的《邯郸记》。

    翠凤翎毛扎帚叉,闲为仙人扫落花。你看那风起玉尘砂,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你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你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你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叫人留恨碧桃花。

    红楼梦中乐曲的三个阶段,从靡靡之音到弦外之音,再到曲终人散

    怡红夜宴

    这是书中很少见地引用全段曲词的段落,看来作者除了非常喜欢戏剧之祖汤显祖之外,一定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这段戏文写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要在凡间度一个人去天门替荷仙姑扫花,他在河北邯郸遇到了卢生,就让他做了一场黄粱美梦之后,带他去天庭扫花。这段戏文的弦外之音是不是在说薛宝钗的“金玉良缘”不过是自欺欺人空“留恨”,甚至贾府之中的所有荣华富贵都是一场黄粱美梦呢?

    如果说《赏花时》体现的弦外之音还有些牵强、有些隐晦的话,在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中的弦外之音可是相当地明显了。八月十五中秋夜,贾珍带领妻妾吃酒赏月,本来吹箫唱曲一片陶醉气氛。可是忽如其来的一声长叹,令人毛骨悚然,酒都醒了大半。而且这长叹声又偏偏来自祠堂之侧,这是不是祖宗显灵,对子孙无德,在大家族将要没落的时候还在饮酒作乐的感叹呢?

    还是这回和第七十六回,贾母也摆宴赏中秋之月,贾母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便令人远远地在桂花树下吹笛。有没有似曾相识的画面?四十一回刘姥姥逛大观园时贾母也是要听远处的吹箫弄笛之声,可同样是吹笛,四十一回中的笛声和这回的笛声,不可同日而语。前一个让人听了心旷神怡,而这一回的笛声悲怨让人听了倍感凄凉,连贾母都不禁堕下泪来。这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文体现的是贾府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里体现了贾府即将没落,而作为一家之长的贾母无力回天,只能心有不甘地强颜欢笑罢了。

    红楼梦中乐曲的三个阶段,从靡靡之音到弦外之音,再到曲终人散

    中秋夜宴

    而且不仅如此,在席间贾赦和贾政说的两个笑话,也很有意味。贾政讲的怕老婆的笑话弦外之意是讽刺贾琏怕王熙凤,而贾赦讲的针灸针心的笑话弦外之意是嗔怪贾母偏心。本来挺和谐的一场中秋家宴,却处处隐藏着明枪暗箭,贾母也无可奈何只能一笑而过。当贾府众人已经开始互相攻击,甚至明目张胆地抄检大观园时,离最终的家族破败已经不远矣。

    第三阶段:曲终人散

    听够了靡靡之音,又体会了弦外之意,最后的结局免不了曲终人散。虽然红楼未完,但是贾府大厦倾覆已成定局,大观园众姐妹再不情愿也难免有解散的那一天。到时候“琴箫笛笙总不见,曲终人散终有时”,再也听不到美妙的乐曲之声,余者只有伤感悲叹。前八十回已经开始死又副册上的人物晴雯,八十回以后应该会陆续死副册和正册中的人物了。最起码香菱和迎春已经有了征兆,一个“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一个“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红楼梦中乐曲的三个阶段,从靡靡之音到弦外之音,再到曲终人散

    迎春出嫁

    曾经的荣华富贵终究不过是一场梦,再美好的春花秋月也抵挡不住严冬的侵蚀,贾府的繁华也不过几年的光景,瞬息即逝。乐极生悲,盛宴必散才是永恒的真理。贾府的没落始于自身的腐败,等到元春失势甚至死亡之日也就是贾府彻底倾覆之时。到时候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树倒猢狲散,谁也顾不上谁。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注定要曲终人散,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车轮也注定驶向灭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我是流浪歌手黄老邪,欢迎关注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