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春節自古有百節之首的說法,有關春節的各種民間傳說故事更是遍佈大江南北。這些傳說故事在各地流傳的過程中,其具體的內容細節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差異,但基本的故事框架卻大致穩定。追溯這些民間傳說的本源,彷彿是閱讀一封跨越數千年的信。我們為什麼要過春節?這些傳說故事中也隱藏著祖先們的答案。


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在咱們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諸多節日中,如果要選擇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那無疑是春節了。春節自古有百節之首的說法,有關春節的各種民間傳說故事更是遍佈大江南北。這些傳說故事在各地流傳的過程中,其具體的內容細節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差異,但基本的故事框架卻大致穩定。追溯這些民間傳說的本源,彷彿是閱讀一封跨越數千年的信。我們為什麼要過春節?這些傳說故事中也隱藏著祖先們的答案。

一、關於春節,那些常見的民間傳說

關於春節的民間傳說實在是太多了,可以說每一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春節故事。但如果我們仔細梳理這些傳說就會發現,還是有一些故事在全國各地普遍流傳的。雖然這些故事在文本細節上可能有差異,但大致的框架還是差不多的。咱從《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裡面選擇了幾個,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似曾相識呢?

首先是關於過年的,這應該是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傳說年是一種吃人的怪獸。但這種怪獸特別害怕紅色,也害怕響聲,同時又特別忌諱人說它膽小。因此人們在過年的時候,會貼各種紅色的紙,還會放鞭炮,都是為了對付這個怪獸。

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想象的年獸形象

其次是關於壓歲錢的傳說。傳說有一種叫做祟的妖怪,紅眉綠眼,比鬼還鬼。這種妖怪專門在臘月三十的晚上出來殘害小孩。於是人們就用紅紙包十個銅錢放在小孩的枕頭邊上,祟拿了錢就不傷害孩子了。

再次是著名的門神的傳說,說的是秦瓊和尉遲敬德守護李世民的故事,由此產生了貼門神畫的習俗。

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門神貼畫

第四個是關於過年貼福字的習俗,流傳比較廣的是和朱元璋有關。傳說有一次過年,朱元璋要殺一戶門上貼了福字的人,然後馬皇后心善,就偷偷地傳話讓所有居民家裡都貼上福字。

最後是關於社火的習俗,傳說是因為古代的一場大瘟疫。百官受到土地神的指點,組織民眾敲鑼打鼓走家串戶,最終戰勝了瘟疫。延續至今,在春節期間有些地方會有社火儀式,人們組成隊伍敲鑼打鼓,祈求來年無災無病。

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隴州社火活動

所有這些傳說,在今天的人看來似乎有些原始和荒唐。但如果我們追溯這些傳說的起源,實際上可以看出先民們的許多觀念和意識。我們為什麼要過年?以及為什麼春節會成為百節之首?這些傳說故事裡,其實包含著古代先民們的答案。

二、春節關乎生死

生存和繁衍,這是任何物種最根本的兩大需求,人類自然也不例外。從關於春節的各種傳說故事裡面,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先民們對生存的強烈追求。很多的故事裡,比如年獸,比如壓歲都出現了吃人的怪獸;在社火的傳說中,也留存著先民們的瘟疫記憶。這些實際上都是先民們對死亡的一種恐懼意象。

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社火表演

但是,面對生死間的大恐怖,我們的先民並沒有瑟瑟發抖,而是積極地採取了他們能夠想到的辦法。誠然,這些辦法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是那麼的原始,甚至是愚昧的,但

這並不能掩蓋他們在當時的認知條件下,積極求存迸發出的生命的力量!

三、特殊的大年三十

在諸多的春節傳說中,都出現了一個共同的時間節點,那就是大年三十。年獸也好,小妖祟也罷,都是大年三十出來吃人,連門神也是年三十要貼上。這種共性顯然不是單純的巧合。對先民們來說,年三十這一天,是有著特殊的意義的

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大年三十燒頭香

在遠古的洪荒時代,人們過著寒暑不知年的日子。在漫長的時光中,先民們逐漸的形成了對時間的認識,有了對時間計量的方法,也就是歲時觀念和相應的歷法。在先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冬季無疑是非常難熬的,天寒地凍,食物稀少。而年三十這一天,正是“月窮歲盡之日”,也就是最難熬的時候。過了這一天就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日子就要好起來了。

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可以說年三十這一天,在先民的觀念裡就像是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時刻呢。咱們今天把過年當做是一個純粹的喜慶的日子,可實際上對我們的先民來說,這一天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

四、春節關乎善惡

在各種關於春節的傳說故事中,也滲透了先民們樸素的善惡觀念。咱們能看到,幾乎所有傳說中都存在著樸素的善惡二元對立:孩子是善良的,怪獸是邪惡的;門神是善的,妖魔是惡的;皇后是善的,奸臣是惡的;等等。而故事的結局,總是懲惡揚善。這樣的文本書寫,看起來似乎有些“幼稚”,但其實這也是先民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期許吧!

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壓“祟”錢

除了期許,我們的先民其實也曾勇敢的把這種追求付諸實踐。比如在社火的傳說中,雖然藉助了神靈的力量(土地公),有著文武百官的領導,但每一個普通的先民也都參與到了驅逐瘟疫的過程當中。誰能說這不是一種主動的勇氣呢?

五、春節關乎家人和集體

在社火的傳說故事中,縱然有著神靈的幫助,百官的領導,但村民們最終也是“組成隊伍祛災攘瘟,求吉祥平安”,而在與年獸的各種“鬥爭”中,我們在故事裡看到的幾乎也都是村民們集體出動。所有的爭取,所有的抗爭活動,都是以集體的形式,通過集體的力量來完成的。這樣一種“集體主義”的敘事明顯不是偶然。因為在個體的生存能力極為有限的環境下,先民們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下來。儘管這集體的形式,從一個山洞,到一個部落,再到一個家族以致鄰里鄉黨,其範圍在不斷地擴展,但精神的內核並沒有變化。

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原始的人類群體

這樣一種群體意識,其實也反映在春節的很多習俗中,比如說拜年。在整個古代社會,拜年實際上都是採取“團拜”的形式。不論是官方皇帝與大臣們的“大朝會”,還是民間親族之間的拜年活動,實際上都有著強化集體意識的作用。即便是到了今天,隨著人們活動空間的不斷擴展,血緣地緣的羈絆在不斷弱化,每到春節,人們依然會盡可能地回到家人的身邊。團圓,依然是春節固有的文化習俗,親族和睦也依然是絕大多數中國人不變的嚮往。

這些春節傳說,你知道嗎?

春運回家的人們

文史君說

咱們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不同區域,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風土人情。然而,春節卻是我們絕大多數民族、地區都有的共同節日。我們在前面提到的了各種春節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與春節這個節日一起,跨越了時間,跨越了空間,甚至跨越了民族,延續幾千年而經久不息。

我們經常說“愛國”,說“民族情感”,但實際上國家也好民族也罷,不能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所有的情感,都是要有具體的事物作為附麗的基礎的。而春節這樣一個節日,以及流傳下來的這些傳說故事,讓幾乎所有中國人,在每年的同一時間,開展著同樣的活動,共享著同樣的記憶。數千年的循環往復,才構成了我們今天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文化基礎。

春節的傳說故事,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故事,而是承載著祖先的記憶。隔著數千載的時光,閱讀祖先們的來信,不妨說一聲:你說,我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