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該怎麼理解?

尋玉


這應該是老子“無為”思想的體現;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

其一,可以看成是消極被動的保守主義,比如老子曾經說的,“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取天下常以無事”,就是“無為”,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別來回折騰,無事生非,朝令夕改;越是“無事”,老百姓越高興,老百姓高興了,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這是一種解釋;還有一種解釋,比這個就積極多了——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沒有準備好,不瞭解對方時,不打無準備之仗”。

舉個例子。抗擊新冠病毒有個提法,叫做“群體免疫”,其實就是老子的“無為”——反正人類拿新冠病毒沒有辦法,沒有疫苗,也沒有特效藥,比如讓60%的人口“自然”感染病毒然後“自然”獲得免疫力,這是“無為”(無事)。

當然,這裡的“無為”(無事)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不瞭解新冠病毒以前,不瞭解它的傳染途徑、不清楚它攻擊的靶器官之前,可以觀察一段時間,收集足夠的數據以後(屍體解剖)再積極研發疫苗和選擇用藥,更加精準施治,有的放矢。

因此,“取天下長無事”(無為)本身就是辯證法——無事,不是什麼事都不做,如果新冠疫情來了,什麼事兒都不做,那是等死;

不過,即使是“群體免疫”,也是要“有事”(有為)的,比如將老年人隔離起來,將患有基礎性疾病的人隔離起來,讓那些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去獲得自然免疫力。

還有一個例子。比如美國政府自己在疫情初期不作為,以致疫情蔓延止不住,這時候美國政府不去檢討自己,反而“無事生非”甩鍋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這就是“有事”(有為),就是“亂作為”,這樣能夠“取天下”(獲得抗疫勝利)嗎?所以說“不足以取天下”。


閒看秋風999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在道德經中的一段話。


作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老子,是一個典型溜鬚拍馬之人,老子說:以無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業也要以之為最高道德標準。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學,也是最高的謀略。


中國的歷史,是講究無事取天下的,這些文人墨客總是拿老百姓愚弄,怕老百姓造反。這就是讀書人與沒有讀書人之間的最大區別。用這樣的方法取得天下,是歷史上取天下的標準,也就是以無事來取天下。所謂的“無事”就是隻要求自己行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謀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為的功業來取天下。所要求的,僅是自己內在的聖人之道。雖眾望之所歸,那是餘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學道,學習如何完成一個聖人之道。“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業打下來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漢以後的中國歷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的。


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慾,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知足常樂0724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

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這三句話要聯繫在一起去解讀:

最賢明的君主是被民眾“忘”掉他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最高明的君主是順應規律而不刻意的有所作為的,這樣的不去攪擾人民的狀態的才是安定穩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