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事之宋朝樞密院

北宋的樞密院源於唐代宗永泰年間設置,有皇帝信任的宦官擔任長官,長官名稱為樞密使,主要是接受大臣和地方上的奏書並且傳達皇帝的命令,此時偏向於文職方面的工作。到了五代十國,樞密院就側重於軍事管理,可以與宰相分庭抗禮,執掌軍事。到了趙匡胤時候的北宋,樞密院與中書門下省同為中央政府機構,堪稱二府,樞密院是北宋最高軍事機構,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

樞密院設有十二個下屬單位,當時稱為十二房:北面房(掌行河北路、河東路官兵和北方的國防安全)、河西房(掌行陝西路、麟、府、豐、嵐、石、隰州、保德軍官兵,西界邊防、蕃官)、支差房(掌行調發軍,荊湖北路邊防及京東、京西、江、淮、廣南東路官兵,遷補殿侍,選親事官)、在京房(掌行殿前步軍司事,支移兵器,川陝路邊防及畿內、福建路官兵,軍頭、皇城司衛兵)、校閱房(掌行中外校習,封樁闕額請給,催督驛遞及荊湖南路邊防)、廣西房(掌行招軍捕盜賞罰,廣南西路邊防及兩浙路官兵)、兵籍房(掌行諸路將官差發禁兵、選補衛軍文書)、民兵房(掌行三路保甲、弓箭手)、吏房(掌行差將領武臣知州軍、路分都監以上及差內侍官文書)、知雜房(掌行雜務)、支馬房(掌行內外馬政並坊院監牧吏卒、牧馬、租課)、小吏房(掌行兩省內臣磨勘功過敘用,大使臣已上歷任事狀及校尉以上改轉遷遣)。

樞密院共有辦事人員共計三十八人:逐房副承旨三人,主事五人,守闕主事二人,令史十三人,書令史十五人。元祐既創支馬、小吏二房,增令史為十四人,書令史十九人,創正名貼房十八人。大觀增逐房副承旨為五人,創守闕書令史三人,增正名二十八人。(《文獻通考·卷五十八》)

樞密院掌管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安邦定國。

慶曆年間用兵西夏,一度由宰相兼樞密使。南宋寧宗後,宰相始例兼樞密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