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大有可為 製造業在“淬鍊”中成長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一季度國民經濟數據。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工業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沖擊。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4%。從三月初開始,雖然國內逐漸推動復工復產,但疫情在國外逐漸蔓延肆虐,給不少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小製造企業造成巨大打擊。不過,疫情畢竟是偶發因素,因疫情導致的經濟萎縮現象也只是暫時的。正如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在4月20日新聞發佈會上所說的,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有歷史可比性。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產業不僅沒有被疫情“打垮”,反而呈增長趨勢。數據顯示,一季度,自動售貨機售票機、電子元件、集成電路、城市軌道車輛、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增長35.3%、16.2%、16.0%、13.1%和3.4%。3月份,高技術製造業產量同比增長8.9%,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9.9%,工業機器人和發電機組產量分別增長12.9%和20.0%。這些產業或涉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或涉及新能源,均與高端製造業領域相關。可以說,我國經濟特別是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大有可為。這給了我們啟示和信心,也為製造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首先,製造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依然不可替代。近年來,中央持續推動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發展,鼓勵社會資本“脫虛入實”。但社會上也有不同聲音,認為中國應當向部分西方國家學習,大力發展服務業。然而,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我國製造業生產線源源不斷地供應著口罩、呼吸機、熔噴布等,全力支持全國抗“疫”,為復工復產提供了重要保障,拉動了經濟增長。這都說明了堅持發展製造業的正確性,當然,也側面驗證了我國製造業的實力。

其次,要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隨著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興起,傳統制造業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互聯網等加速融合,催生了許多新模式、新業態,新業態的發展趨勢不會因為疫情而發生改變。一季度電子元件、集成電路等設備產量的增加,就充分證明了先進製造業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的“硬核”作用。發展先進製造業,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確保了我國製造業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過程中不受影響,保持穩定發展,並能尋求壯大。

最後,製造業發展要提前佈局,以迎接疫情結束後的全球產業鏈新格局。我國製造業在此次疫情中有力地支援了全球抗“疫”合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發達經濟體的關注。基於對製造業重要性的重新認識,許多國家開始計劃加大引導本國製造業迴流的力度。隨著其他國家的跟進,現有的全球產業鏈佈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全球供應鏈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劇。因此,必須提前摸清我國製造業在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有計劃地逐漸降低對單一國家或企業的依存度,防止被突然“斷供”。

目前,我國疫情防控的階段性成效得到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取得了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正在加快恢復。疫情終會過去。相信我國製造業將在此次疫情的“淬鍊”過程中不斷突破,繼續成長,並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乘勢再出發。(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王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