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美教育到底差別在哪裡?

中美教育到底差別在哪裡?無非是教育觀念和教育環境,那麼到底是在哪裡導致了這樣大的差異。今天,一位旅美爸爸就和我們來談談他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


觀點:中美教育到底差別在哪裡?

為什麼中美教育方法會有那麼多區別?

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中美兩國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環境存在許多不同點

1.教育觀念方面

首先,在許多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好學生就是“成績好”的學生, “分數”幾乎是衡量好學生的唯一標準。

美國人衡量好學生的標準更加多元化, 這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出:

(1)學校老師對學生的態度;

(2)孩子對好學生的認知;

(3)大學錄取標準。

在中國,多年以來,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與一所學校的名氣,以及老師的福利待遇是直接掛鉤的。學生的成績越好,學校在來年的招生中就越有可能吸引到更多更好的生源,學校的名聲就會越響,升學率也會更高,學校的效益就會越好……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然而在美國,儘管老師也喜歡聰明好學的孩子,但學術成績並不是評判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美國學校,更強調培養學術、體育、社交等各方面素質都比較全面的孩子。美國人推崇的好學生,一要看學術成績;二要看對“社區的貢獻”、“改變世界的願望”和“領導力”;三是對運動能力的重視(運動員在大學裡受到很多人的尊重)。

比如,上次家長會,兒子的班主任老師就和我們深入討論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問題。老師說:“你兒子在和別人講話的時候,喜歡東張西望,漫不經心,而我會要求他——請坦率地看著我的眼睛說話。希望家長在家裡也多多提醒孩子,讓他掌握這個重要的社交技能。”

第二,中國教育更加重視知識的掌握和記憶,更加尊重學界泰斗和權威的說法。而美國教育重視創新,強調要有自己的“觀點”和創意,鼓勵挑戰權威。

我有一個在美國出生和接受教育的華人朋友,他在硅谷一家高科技公司裡擔任高管。有一次,我們去他家吃飯,他在飯桌上突然談到了來自中國的工程師,他說:“最近幾年,中國工程師到硅谷工作的人數越來越多了,我很高興,可是也很擔憂。” 我們問他擔憂什麼,他說:“這些小夥子都非常聰明,做事情也非常踏實,可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不會唱反調。”

我驚訝極了,問他:“你作為頂頭上司,難道還會喜歡不聽指揮的‘刺頭’給你工作不成?” 朋友說:“你想錯了,我作為上司,在工作上也總有看不到的地方,有不瞭解的盲點,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希望自己的下屬,能夠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所有的問題,能夠幫助我,在問題沒有惡化之前找到它,修正它。可是,我有很多來自中國的下屬,他們太尊重權威,太不願意動腦筋,或者說,他們太不願意唱反調提問題了,他們完全服從我的任何指令,哪怕我的指令是錯誤的。” “尊重和批判是兩碼事,我希望手下的人可以尊重地批判我。”

我笑了:“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在很多中國人的觀念裡,批判就是不尊重,哪有你說的什麼‘尊重地批判’這樣的說法呢?”

2.以上說的是教育觀念。談到中美兩國的教育環境,更是存在許多不同

(1)美國基礎教育競爭遠沒有中國激烈

美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其競爭遠沒有中國激烈。

在中國,幼升小、小升初已經演變成了硝煙瀰漫的全民備戰。前幾年民辦好學校招錄學生又是看競賽獲獎證書,又是搞智力測驗的,同時也成就了無數外語培訓學校、奧數培訓學校的財富傳奇。

政府對這件事也很頭疼,比如今年上海市教委就明確要求:各學校必須遵守“不收取各種特製的學生簡歷及各類獲獎證書”,“招生錄取不與任何社會教育培訓機構掛鉤”等承諾,並嚴禁任何形式的學科知識考試測試,面試僅限一輪。可是上有對策,下面永遠都有對策,你不是不讓考學生麼,我們就來考家長——今年上海就有一所民辦學校,在幼升小考試中直接給陪考的家長髮了一份“智商測試題”。還有的民辦學校出示問卷,不僅要填寫爸媽的學歷,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學歷也不放過…… 在美國,起碼在基礎教育階段,升學是一件比較輕鬆的事情。 說穿了,就遵循兩個原則——

有錢的上私立,沒錢的上公立

上公立的話,學區對口的公立學校無需考試,直接登記一下就可以了。有些學校在開學之前會有一次面談,也無非是走走過場而已。比如我女兒在小學入學面談中,老師只問了一個十分重口味的問題:請敘述一下衝馬桶的過程。我女兒那時候英語水平還不太好,直接比劃了一下動作,說了句“譁——”,就通過了。私立學校的幼升小面試又是怎樣的呢?有些私立學校是無須面試的,只要交得起學費就能去。有些頂級私立學校確實需要入學面試。我的一個朋友,最近剛送了自己的女兒去面試私立學校。她告訴我,所謂的幼升小面試,就是一位老師帶著一群孩子像平時上課那樣,認認形狀,看看顏色,唱歌跳舞,聊天講故事……總之既不復雜高深,也無套路可循。

“既然沒有套路,我們家長反而也樂得輕鬆了。”朋友說。

因此這也是美國缺少“升學培訓班”的根本原因之一吧。

觀點:中美教育到底差別在哪裡?

(2)美國大學錄取並不只看成績

當然,這並不是說美國大學錄取就不看成績,成績很重要,但成績並不像中國的高考那樣,是“唯一”標準。一家美國的好大學,錄取不光要看標準考試成績,還會參考“大學先修課程”的成績,看申請文書,看社會活動情況,看體育活動情況……總結起來仍然是一句話:有套路,但是套路不深,光靠刷題,並不可能成功。而在中國,依靠刷題是真的可以在高考中得到高分,從而進入一所好大學的。因此,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高中生活,差不多都是在書山題海中度過的。相對而言,中國人更相信“愛拼才會贏”,而美國人更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其實這種觀念的不同也恰恰源於兩國教育方法的不同—— 中國無論是教育還是考試,大部分題目都有“標準答案”,所以只要努力學習,好好做題,就能獲得好成績。而美國人的考題很多是開放式的,沒有標準答案,要求有自己的想法。

(3)中美家庭結構大不相同

我們都知道,美國家庭一般是多子女家庭,而中國家庭很多年以來,基本都只有一個孩子。

多子女家庭帶來的好處,首先是能讓家長看到孩子的多面性。

對於這點,我本人深有體會——當我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我把老大養活得要多精緻有多精緻。我按照育兒書的指導安排他的飲食起居,看著教育書安排他的早教……可是隨著老二老三的相繼出生,我一下子就變得隨性了許多,舒展了許多。事實證明,有如野草般的生長方式,對孩子們並沒有什麼壞處。沒有了營養食譜,老二老三同樣健康快樂,甚至比哥哥小時候還要茁壯。缺少了父母亦步亦趨地監督學習,幾個孩子你追我趕地互相學習,進步倒也迅速。多子女教給我的另外一個道理,就是“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哪怕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姐妹。而多子女家庭的另外一個好處,是一個家庭不會把所有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相應的,也就不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同一個孩子身上。這樣一來,其實能夠大大減輕父母乃至祖父母輩的焦慮情緒。為什麼大部分的美國家庭不會讓孩子去考教學質量更高的私立學校?因為他們即使供得起一個孩子,也供不起第二個、第三個。既然供不起,也就有了平常心。

為什麼許多中國家庭會鉚足了勁兒地讓孩子去考私立學校?即便父母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昂貴的學費大家也要讓孩子拼一拼?因為整個家族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中國的計劃生育造就了兩代獨生子女,所以學區房也好,學費的投入也好,基本上可以做到兩代人、三個家庭,6個大人,共同支撐一個孩子。

相反的,美國的一對爺爺奶奶,他們可能有5個孩子,10到15個孫子,出錢供孫輩讀私立?基本沒有可能。

觀點:中美教育到底差別在哪裡?

(4)美國人口少,教育資源豐富

雖然美國一個家庭往往有許多孩子,但中國總人口差不多是美國的4倍多。

根據中國教育部網站公佈的數據:2014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5.4萬所,比上年減少1.23萬所。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4億人,比上年增加35萬人。

而根據美國教育部2016年公佈的數據,2013年到2014年,美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K到12年級)近13萬所,其中公立學校近10萬所,私立學校3萬多所。學生數量根據統計,美國2016年秋天,共有5040萬學生進入公立學校,520萬學生進入私立學校。

對比兩組數據,我們就能發現,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量是美國學生的不到3倍,可是學校數量還不到美國的2倍。

在教育投入上,根據《中國統計年鑑》與經合組織(OECD)2016年發佈的《教育概覽2016》(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中國的教育投入仍偏低 —— 截止到2013年,中國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生人均教育投入不到2000美元/年,而經合組織成員國國家平均為10493美元/年。美國屬於人均教育投入最高的國家之一,達到15720美元/年,僅低於盧森堡與瑞士 。另外,2013年中國用於公立教育機構的直接公共支出只佔GDP的4.16%。相比之下,經合組織成員國國家平均水平是5.2%,OECD中的21個歐盟國家平均水平是4.9%,美國是6.2%。

在小學階段,美國公立學校的一個老師只需要帶20來個孩子,私立學校按照檔次不同,一個老師一般只需要帶十幾個孩子,甚至是幾個孩子。因為學生少,美國的老師可以手把手地帶領孩子們做手工,搞活動,也有充裕的時間去發明新點子,尋找好方法。

而在中國的許多學校裡,一個班級五六十個學生是很常見的場景。為了增加管理效率,所以老師有時也不得不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並且要求學生們“遵守紀律”、“認真聽講”。

(5)美國公立不乏名校

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無論重點學校還是非重點學校,全部都是公立。然而最近幾年,當我們同齡人的孩子們也到了需要上學的時候,學校的格局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辦學校在很多城市辦得風生水起,升學率蹭蹭蹭地超越公辦學校。這也讓許多民辦好學校,成為了家長和孩子擠破頭都想擠進去的聖地。比如從上海招考熱線公示的《2016年上海市66所高中學校“提前招生錄取”預錄取考生名單》中我們就能看到,排名靠前的大部分是民辦中學。所以“想進重點高中必須先進重點(民辦)初中”,“想進重點初中必須先進重點(民辦/私立)小學”已經成為不少家長的共識。此外,重點公立中小學對口學區房房價的暴漲,也為“民辦熱”又添了一把火。有父母認為,民辦學校雖然學費不菲,但幾年的學費加起來,還比不上重點學區房的一個廁所貴。有父母甚至戲稱:“在糾結著要不要買學區房的普通家庭裡,孩子如果能夠考上民辦,就是為家庭經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美國許多普通老百姓的共識是:公立學校也還不錯。

的確,公立學校,仍然可以是人才輩出的地方。

以我比較熟悉的,我家附近的知名高中——米慎聖何塞(Mission San Jose)為例,它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發佈的 《2017年度全美最佳公立高中排行》中排名第76位,在加州公立學校中排名第12位(數據來自U.S News官方網站)。

雖然這所公立高中的名牌大學錄取率的確比不上一些頂級私立高中,但畢竟公立學校不像私立學校一樣可以隨便挑選學生,也不像私立學校一樣可以中途淘汰學生,公立學校的所有學生全部來自對口學區;此外,公立學校在大學錄取的時候,也不會像私立高中那樣由老師手把手地輔導學生,四處為學生爭取推薦信……因此這反而說明,頂級公立高中的教學質量並不在私立高中之下。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200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公立學校4年級和8年級學生的閱讀和數學成績,幾乎和他們在私立學校就讀的同齡人一樣優秀,有時甚至更加優秀。

2006年年初,伊利諾伊大學兩名研究人員對美國不同學校的數學成績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在考慮到私立學校為“優勢人群服務”的事實之後,“公立學校的表現非常出色,通常甚至會超越私人和特許學校。”

誠然,美國發達地區(比如硅谷,比如紐約曼哈頓)的房價很高,優秀高中對口的學區房價不比中國便宜,但美國沒有戶籍制度,而且美國優秀高中的分佈也比較均衡,房價不貴的地方也會有好高中。所以美國人在學校的選擇上其實是比中國人更加自由的。

觀點:中美教育到底差別在哪裡?

(6)美國人更加“看得開”

和中國人相比,美國最近幾代人都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貧窮,所以他們缺乏危機意識,個性自我,不在乎別人的想法,樂觀自信想得開,是極度的消費主義者,也根本不會有中國人“憑藉學習改變命運”的想法。在許多土生土長的老美眼裡,有一套普通的房子,電視裡一直播放著體育節目,有烤肉有啤酒有party,就是所謂的幸福人生了。

我居住的社區,是典型的美國中產社區。我的美國鄰居們,左邊一家的男主人是保安公司的員工,再過去一家的男主人是電力公司的員工。他們都是藍領工人,但和IT工程師、大學教授、學校老師、會計師家庭一樣,都有足夠的財力支付中產社區的生活成本。

我還有一位鄰居,典型的派對達人,每個週末都在院子裡辦燒烤派對,放映電影,一有假期,就開著房車,拖著小遊艇出去玩耍。後來我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兒子都是慢性腎臟、脾臟疾病患者,每個月都需要去醫院洗腎。

有一次我和鄰居討論孩子的前途問題,他說:“無所謂,我們現在的生活就很幸福,我相信無論他們以後是不是去讀大學,無論去讀什麼大學,一樣都能過上現在這樣開心的日子,所以我從來不為他們的學習擔心。”

3.中國教育的國際化銜接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美式教育,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有能力把孩子送到美國留學。那麼,中國孩子出國留學,究竟要做好哪些準備呢?

在談具體策略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小留學生會在美國遭遇哪些困難,或者說,他們給美國學校、美國老師,以及接納他們的寄宿家庭,都曾經帶來過哪些困擾呢?

美國老師對中國留學生最大的抱怨,是他們不善於交流,缺乏批判性思維,不愛提問題,在閱讀和寫作上會遇到困難。

觀點:中美教育到底差別在哪裡?

華盛頓郵報網站曾經刊登過一位亞利桑那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教授阿黛爾·勒巴克(Adele Barker)的文章,教授在文章中寫道:中國學生們——同堂課120人中的15個左右,他們一起坐在後排,每次考試他們多是不及格的。看到他們的考試卷,我明白了為什麼我想找他們談話他們卻從不出現——他們不知道怎麼用英文表達想要問的問題…… 收留小留學生的寄宿家庭,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又有哪些看法呢?美國《世界日報》在一篇報道中寫道:中國小留學生大批湧進美國南加州,各地寄宿家庭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不過似乎越來越多的寄宿家庭發現,生活形態與教育方式的落差,使他們對中國的小留學生們有一些意見:比如不愛交流、自理能力差、沒禮貌等,更重要的是缺乏管束。有一些離開父母羽翼的小留學生曠課、逃學、深夜不歸,寄宿家庭不知如何是好。

在我看來,中國留學生之所以會出現種種問題,多數是因為出國之前,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許多家長會存在這樣一個心理誤區:美國教育挺好的,我們只要把孩子送過去,美國學校就能給我們教出一個自強自立的好孩子來。

可是我們說,在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時期,來自父母的陪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所有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

那麼,送孩子出國之前,具體要做好哪些準備呢?

(1) 語言準備

去美國留學,第一個需要度過的難關當然是語言關。掌握流利的英語,是孩子在異國他鄉有效學習,融入當地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對於以留學為目標的中國孩子來說,英語學習越早開始越好,小時候父母可以幫助啟蒙,長大一些最好有美國外教老師能夠手把手帶教,這樣不僅能夠消除英語的外語感,也能讓孩子在進入外語環境的時候更加勇敢更加自信。

語言準備無須多說,因為現在許多家長都意識到了這一點的重要性,所以現在的國際幼兒園和國際學校才會如此火爆。而在中國的許多大城市,找一位美國外教也並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

(2)學術方面

閱讀儲備 —— 我們之具體展開了美國教育對閱讀的要求和具體方法。中國孩子如果想要迅速適應留學生活,那麼平時在家的時候也要努力保持這樣的英文閱讀量。這需要父母為孩子準備大量的英文原版書籍,或者一張英文圖書館的借書卡。

寫作訓練 —— 美國學生的寫作訓練也自成體系,他們在小學階段就要開始練習寫作各種文體——讀書報告、科學報告、議論文……練就一手英文寫作的好文筆無論對日常學習還是學校申請都有極大的好處。

練習表達 —— 美國的課堂上充滿了各種形式的小組討論,分組辯論,當眾演示並回答提問的學習環節。中國的爸媽可以從小就鼓勵孩子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同學一起練習小組討論……這些準備能夠幫助孩子在留學生活中克服“表達恐懼”,更快融入美國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3)心理準備

無論是語言準備,抑或是學術準備,對如今的孩子,特別是大城市的孩子們來說,都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正規的英語培訓班,優秀的國際學校,專業的外教……基本上都能夠滿足孩子的這類要求。

真正困難的,其實是孩子的心理準備。而且心理準備有個特點:孩子年齡越小,從心理上適應留學生活就越難。

這兩年,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小小留學生,有的孩子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就早早被父母送到了美國。

我認識一個孩子,小學5年級來美,媽媽本來想要陪讀,可是又不願意把做生意的孩子父親一個人留在國內兩地分居。思來想去,只好把孩子暫時託付給美國的親戚照顧。

其實孩子在中國的時候,接受的已經是全盤西化的教育,他上的是國際學校,讀的是英文原版。可是來了美國之後,仍然感覺跟不上美國學校的節奏。“美國的課程太難了。”小朋友對我說,他愁眉苦臉地捧著一本像磚頭那麼厚的數學書抱怨,“而且沒有人陪我,我太孤獨了。”

這孩子來美國一年多,成績一直墊底,後來他媽媽著急了,也顧不上兩地分居,扔下孩子爸爸就到美國來陪讀了。

觀點:中美教育到底差別在哪裡?

留學生活不僅會給小留學生帶來孤獨感,也可能會傷害他們的心理健康——2016年,三名赴美國加州留學的中國學生涉嫌欺凌同學,遭美國法院以“綁架”、“嚴重人身傷害”、“攻擊罪” 等罪名判處6年至13年的有期徒刑。服刑期滿後他們將被遣返回中國。

事實上,此案共有10名華人留學生涉案,施暴者最小的只有14歲,最大的21歲。美國法院將對其中的未成年人另作處理。

犯事的留學生是在美國被稱為“降落傘孩子”的一群──父母留在本國,自己隻身在國外求學,住在寄宿家庭中。在美國,有上千名這樣的中國留學生。

被判重刑的一個孩子表示,獨自在遠離父母的異鄉生活是她犯案的原因之一:“他們把我送到美國,想讓我過更好的生活、更完整的教育,同時也讓我有很多自由,或者說,太多自由。在這裡,我變得孤獨且感覺失落,我沒有跟我父母說這些,因為我不想讓他們擔心。” 涉案的另一個孩子在寫給律師的信中表示:“在中國的父母出於善意,將孩子送往千里之外,但沒有足夠的監護,反而有過多的自由。這造成了災難。” 因此,我建議,在孩子性格尚未成型的時期,送他們去異國他鄉還是應該慎重。如果實在想要孩子接受美國教育,也最好安排一位家人陪讀,這個家人還最好是孩子的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隨便扔在寄宿學校或者寄宿家庭了事。年少出國的另一個弊端是,孩子與中國文化會產生疏離,孩子年齡越小,這樣的疏離會越大。我家兩個孩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們出國的時候,一個5歲,一個3歲,原本中文已經說得很好了,可是來美國不到一年時間,他們就已經滿嘴飆英語,完全不肯和我們使用中文交流了。

美國的很多華人孩子也都有這種情況,即使父母堅持和他們說中文,他們也會固執地使用英文來回答。更不要提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了。

如果你打定主意讓自己的孩子年少出國學習,你就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你們希望他未來在美國發展,還是回中國發展?

有一點可以肯定:孩子融入當地環境的困難程度,和他出國留學的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小,融入越容易;而他迴歸祖國的難度,則和出國留學的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迴歸越難。

(4)自理能力

美國孩子普遍擁有很強的自理能力,他們很小就要承擔家務,很多一滿18歲,就會離開家庭獨自生活。

中國家長普遍看重孩子的學術成績,很少讓孩子承擔家庭責任。如果你想讓孩子儘快適應美式生活,那麼“提高自理能力”這一課就必須要補上。

總結下來,在決定是否出國和讓孩子幾歲出國之前,我們需要考慮的是:

• 孩子的語言(閱讀/寫作/表達)功底 • 心理承受能力 • 未來打算在哪裡發展,或是側重在哪裡發展 • 必要的時候多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因為在中國打架可能叫做打架,到美國沒準就變成犯罪了


家長只有幫助孩子做好了上面的工作,他們才能更好地融入美式教育和生活。而不考慮把孩子送出國的家長,其實只有掌握了美國教育的精髓,在這個全球化和網絡發達的時代裡,一樣可以培養出貫通中西的孩子。祝你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