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巴掌拍不響,凡事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我信你個鬼

前兩天,有位朋友H和我聊起,感覺自己的親密關係出現了些問題,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


H說:“以前看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書,告訴我們如果親密關係出現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可是現在滿腦子都是別人的原因,怎麼辦?


看得出,她很苦惱也很矛盾。書中說的和自己實際感受到的不相符,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呢?


H是一個很懂得學習和自省的人,當生活出現問題的時候,會去自己尋求答案。


那麼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到底是誰的錯?


1

一個巴掌拍不響,凡事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我信你個鬼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無縫蛋,這樣的話語你是不是很熟悉?

如果關係中出現了問題,那麼自己一定也有原因。


於是我們總是傾向於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定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所以別人才會那樣的。


家庭里老公出軌了,一定有人說:肯定是這個做老婆的自己有問題唄,自己的老公都管不住能怪誰。


自己一點女人味都沒有,就不要怪老公去外面偷腥。


女性遇到了性騷擾問題,也會有人說:誰讓她整天裙子穿的那麼短,妝化的那麼妖嬈,這不是主動暗示別人麼。


如果不是她自己有問題,別人怎麼會就只對她下手?


遇到了詐騙事件,總會有人跳出來指責受害者:還不是Ta們愛貪小便宜,不然詐騙團伙怎麼能盯上Ta。


目前中國輿論大環境下,這種言論並不佔少數。


任何一個事件,只要自己不是那個受害者,人們就會努力在被害者身上找破綻,來證明他們所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


這樣的話乍聽之下似乎有點道理,但實際上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


2


一個巴掌拍不響,凡事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我信你個鬼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個巴掌拍不響” ,這句話背後的邏輯就是: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裡,我們從小就被告知 “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的道理。


於是,我們很會反省自己。如果關係出現了問題,就會首先想到,我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夠好?我自己有哪些問題和毛病?


反思很重要,但是過度地反省,和不反省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將攻擊的矛頭由外向內,轉向了自己。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過度反省自己,是最可怕的自我攻擊。


心理學上有一種“疾病”叫 “Imposter Syndrome”,中文名是“冒名頂替綜合徵”,它的典型特徵就是:


認為自己不好,不配擁有好的,將自己的成功歸因為運氣好;而當遇到問題時,卻總會不分緣由地將錯往自己身上攬。


這種病症的來源,正是因為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總是教孩子過度自省。


臺灣作家林奕含,在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描述過這種令人心痛的場景。


房思琪第一次在老師家被侵犯時,絕望、羞恥一股腦地向她湧來。

她分明想掙扎,想拒絕,但表達出來的卻是歉意.


她覺得老師會這樣對待她,是因為她功課沒做好,所以她先自省了,併為此道歉。


正是因為父母長期給她傳遞“遇到問題先反思自己”的思想,以至於她極為擅長自省,即使被人傷害,也要先為此道歉。


“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聽上去很高尚,但當父母不問具體原因,只強調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時候,卻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這看似是在幫孩子找問題的結症,實際上卻把所有責任歸結到孩子的身上,起不到任何積極效果。


《高能量姿勢》一書中說:那些過於擅長自省的孩子,將永遠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敏感自卑,心胸狹窄,認為自己濫竽充數。即使有所成就,也堅信自己德不配位。


3


一個巴掌拍不響,凡事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我信你個鬼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一件事的過度思考,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芻思維”

,指經歷了事件後,個體還在對事件本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


反芻思維讓我們總是被困在過去,而無法充分地參與現在的生活,也就是無法活在每時每刻。


一個內疚型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對別人的情緒變化極度敏感,經常對一件過去的事進行反芻,漸漸地就會變得不自信,老是覺得“是我做錯了什麼“。


在工作上,過度自省者一遇到難題就會強烈懷疑自我,心理負擔非常重。


他們總是想“為什麼別人能做好我卻做不好”,彷彿回到了小時候那個被父母責怪“為什麼別人能考好你卻不行?”的無助孩子。


與人交往時,總是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境地,一旦出現一丁點矛盾,就會認為是自己的錯。將每一個細節都放大,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原因。


比如當人生氣時,自信的人也許會想“這個人的情緒管理出了問題”,而過度自省的人就會想:“是不是我又做錯了什麼?”


甚至,收到對方一個“嗯”“哦”的微信回覆,都會感到不安:我是不是說錯了話?


4


一個巴掌拍不響,凡事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我信你個鬼

圖片來源於網絡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你的世界都是你創造的。


這樣的話語我們經常在心理學相關的書中見到。


這些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跟自己相關,所以我們需要從事件中學會自省。


無論事情發生的好或者壞,如果我們能帶著覺察的眼光重新賦予這件事情意義,那麼我們經歷的每件事都會讓我們成長。


但是,反省≠都是你的問題。


我們要為自己的生命負全責,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把鍋都甩到別人身上。


但同樣的,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不顧一切地承擔起別人的鍋,負起別人的責任。


一件事情或一段關係中,也許我們犯了錯誤,可能犯了20%的錯誤,也可能犯了80%的錯誤,也可能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運氣不好罷了。


一個成熟的人,必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明確而靈活的自我界限。


也就是能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別人的,知道自己在具體的事件中能承擔起什麼責任。


並能根據情境來適時調整這些規則,而不是將自己的生活教科書化。


當我們在事件或關係中感覺受到了傷害,你可以選擇繼續,也可以選擇離開。可以選擇面對,也可以選擇逃避。


堅持不一定都是高貴的值得頌揚的,逃避也不一定都是低劣的可恥的。


在關係中,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和只看到自己的問題都是片面的,我們要做的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讓自己冷靜下來看到更多真相。


而不是僅憑腦袋裡的想法,把自己或他人逼進死衚衕,最終兩敗俱傷。


5


一個巴掌拍不響,凡事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我信你個鬼

圖片來源於網絡


知乎上有個小故事,不知道真假,但是很有意思。


個家裡很窮,但是很漂亮的女孩,被同校一個混混纏上了,糾纏中教導主任發現,把兩人都訓了一頓。


女生性子直,寧死不認錯誤,相反男生卻知道這種事要就坡下驢,結果女生被請家長。


女生父親來了,她父親是個憨厚的人,卻也耿直,死活不認為是女生的錯。


教導主任便說出了一句:


一個巴掌拍不響。他為什麼不找別人?


女生的父親想反駁,但嘴巴笨,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教導主任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突然,女生的父親似乎下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他打了那個混混一個耳光,不知哪裡來的勇氣問:你說,響不響?


那個男生當時就蒙了,大家都蒙了,之後再也沒人敢欺負這個女生了。


如果以後有人再不經調查武斷地指責你,也許你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一個巴掌拍在臉上,很響的!不信?你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