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爾丹實力,不是說堪比清朝,為什麼感覺康熙收拾它,非常輕鬆?

康熙二十五年到三十九年,清朝大軍三次轟轟烈烈的攻打準噶爾。康熙三次親征,主要陣地都在內蒙古,第一次攻打駱城,噶爾丹失敗,歸到了科布多旗下。第二次戰爭噶爾丹又一次失敗,最後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清軍把他們一舉殲滅,最後噶爾丹一方潰不成軍,兵敗流竄,噶爾丹也在驚恐中死去。

噶爾丹實力,不是說堪比清朝,為什麼感覺康熙收拾它,非常輕鬆?

從這個戰役過程來看,康熙收拾噶爾丹很輕鬆,但是疑問也來了,從可查資料顯示,當時噶爾丹的軍力,可能是媲美清朝的,那麼康熙這仗打的真有這麼輕鬆嗎?我們先來看看噶爾丹這人。

草原雄鷹——噶爾丹

噶爾丹全民綽羅斯·噶爾丹,他出生於準噶爾部,是前一任首領的第六個孩子。後來父王死去,他成了新任首領。

他是新任地王,但他的成王之路上充滿了血腥和汗水。他幼年的時候潛心學習佛法,並不理會準噶爾部內部的紛爭,但是皇家怎麼會毫無爭奪呢?他在族中的依靠——兄長僧格被殺,他驚恐、悲傷,無奈最後自己只能放棄佛法,踏著鮮血成為了新的王。

噶爾丹實力,不是說堪比清朝,為什麼感覺康熙收拾它,非常輕鬆?

這個人一生成就很高,因為修佛法,所以他可以算是俗人家僧人的領袖,又因為自己是準噶爾部的老大,登上王位又對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但自己也大肆侵略別地,引得很多部落妻離子散,所以這個人不是絕對的好也不是絕對的壞,在歷史上也頗受爭議。

不管怎麼說,他帶著族人變大變強卻是真的,登上王位以後他十分霸道,主動向外侵略,最後打敗了和碩特部,哈薩克部落等,統一了蒙古草原和西域這一大片土地,在西域變成一霸。

這就是噶爾丹,一個雄鷹一般鋒利的男子,他是一個部落的首領,一個強大的王。

朝廷難容——雄鷹墜地

這個雄鷹似的男人把準噶爾部變成了草原一霸,他是有領導才能的,也能帶領著部落走向輝煌。相傳鼎盛之時,準噶爾部控制了囊括部分中國蒙古、新疆的大量中亞版圖,國土面積多達700萬平方公里,且因為主力是遊牧騎兵,很多資料顯示,在冷兵器的軍力上,準噶爾部是可以跟清朝相媲美的。

噶爾丹實力,不是說堪比清朝,為什麼感覺康熙收拾它,非常輕鬆?

但是盛極必衰,這強盛引起了清朝的關注,他們勢力太過強大,引起了清王朝的忌憚。準噶爾成為了康熙的眼中釘肉中刺。

康熙29年,帝王發怒了。他派兵前往攻打準噶爾部,這時還是費了一番功夫,最終,噶爾丹失敗,財產族人被扣,準噶爾歸附到了其他的部落。

一次傷害是不能讓強大的雄鷹墜落的。康熙三十一年,準噶爾多次上書,懇切的請求康熙:“讓族人們重回土地吧!”權謀之術中哪裡有放虎歸山的道理?康熙果斷地拒絕了他。

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男子也不會放棄,他私自帶領部落,重新集結勢力。因為缺錢缺糧,他又去偷偷打劫其他部落的財物。這時我們也不得不說康熙是一個厲害的政治家,他早就感受到了噶爾丹的企圖,御駕親征,打的噶爾丹落花流水,部落四散,並且康熙還和其他部落打好招呼,整個草原都不再有噶爾丹的容身之處。

康熙三十六年,噶爾丹在流離之中重病身亡,遺體下葬之時就是他準噶爾部落投降之日,這隻雄鷹最後落到了地上,成為了一抔黃土。

覆盤戰場——失敗緣由

噶爾丹在歷史上的升起到墜落,被我們說的平鋪直敘,並無激烈之處。但這裡似乎有一些不合理之處,明明說了他是西域一霸,為何如此輕易便被打敗?

主要原因其實有二。

第一,身為一個帝王康熙怎麼能容忍有不尊重他的挑釁存在?準噶爾部落在不斷進攻侵略的途中,忽視了清王朝對其看法,過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引來了帝王的不滿,帝王想要你活到三更,你怎麼能活到五更呢?引起帝王憤恨的他只能被無情殲滅。

噶爾丹實力,不是說堪比清朝,為什麼感覺康熙收拾它,非常輕鬆?

第二便是自己的原因了,我們都知道準噶爾部在西北一帶,環境氣候惡劣。縱使部落的漢子們受慣了這裡的環境,但也不能長期缺衣短食。所以他們便開始大舉侵略其他部落的財產,的確成為了一霸,也讓噶爾丹的軍事實力堪比清王朝。

但還是因為環境限制,這個部落身居內陸地區,糧食,水源等資源太少,和擁有豐富物資的清軍相比,很難進行長期的作戰。帝王本就想要你死,你的資源也就那樣,鬥不過天家,最後就只能和歷史說再見,變成一縷亡魂了。

噶爾丹實力,不是說堪比清朝,為什麼感覺康熙收拾它,非常輕鬆?

噶爾丹很容易便被康熙打敗了,這中間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個部落頑強的和清王朝對抗了這麼久的時間,足以說明他們是草原男兒的血性和不屈的精神。但是最後失敗也是因為那三分的天註定,他們的資源不牢,地動山搖,基業毀於一代。

反觀這個事件,做任何事情時我們都應當做好準備,再進行下一步活動,莫要讓我們的野心矇蔽雙眼,莫要因此加快我們消亡的步伐。(期待您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袁史”)

參考資料:噶爾丹實力堪比清朝,為什麼感覺很容易就被康熙打敗了?——歷來現實

百科詞條“綽羅斯·噶爾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