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國女”許可馨、“辱國男”王棟之後還會有誰?

題外話一: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在醫院做常規體檢,有人向他打招呼:“你也來的?”他說“嗯,檢查身體,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趕緊治療,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麼好的的時代,這麼好的生活,就要好好地活著。”雖然是一句很平常的話,能感受到他內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社會的認可。

“辱國女”許可馨、“辱國男”王棟之後還會有誰?

題外話二: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一個村幹部用廣播對村民喊話:不要隨便出門,不要給下放添麻煩,哪裡有這麼好的政府?這麼好的黨?把你送到伊拉克送到敘利亞,你會怎樣?

這些都是最樸素感恩社會的正能量,

“辱國女”許可馨、“辱國男”王棟之後還會有誰?

再回看作為大學生的辱國女許可馨網絡辱國、“辱國男”王棟,何其悲哀!

很意外的是前幾天有自媒體人討論許可馨事件,稱之為鬧劇,評價為“不適合的時間說了不適合的話,撞到槍口上”。我覺得這樣評價太無聊,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成長人應該有最起碼的理性,膜拜英雄、民族信仰是神聖的,應該知行合一,怎麼可能是鬧劇?

“辱國女”許可馨、“辱國男”王棟之後還會有誰?


“辱國女”許可馨、“辱國男”王棟之後還會有誰?


試想,就在全民族凝聚磅礴力量抗擊新冠疫情的時候,留美“老孃”卻在網絡公然辱國,“老孃從來不把集體利益放在眼裡”,“就是恨國黨怎麼了?”就在無數醫護人員前仆後繼捨身抗疫在武漢前線的時候,許可馨發聲“如果我有醫生朋友在武漢一線,我會希望他臨陣脫逃”,公然辱罵“吹哨人”“搶救你媽逼”,這些會是鬧劇嗎?

“辱國女”許可馨、“辱國男”王棟之後還會有誰?


“辱國女”許可馨、“辱國男”王棟之後還會有誰?


還有2018年9月湖南城市學院大一新生王棟在網絡上公然發佈“愛國是不可能愛國的,老子一輩子都不可能愛國”、“都他媽大學生了還愛國,我看你就是蠢貨”等辱國言論,並在宿舍裡散佈辱國言論,對室友愛國態度冷嘲熱諷,最後被校方勸退。

痛心,辱國言論出自大學生,這種辱國者以後還會有嗎?

大學生從小在和平環境中成長,平等享受義務教育,恨國辱國又從何談起呢?說到底還是愛國主義教育出了問題。愛國教育不是非要戰火紛飛,馬革裹屍,戰死沙場 ,和平年代在平凡崗位同樣可以有愛國情懷,可以有奉獻精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998年水災、2008年汶川地震、2003年非典、2008年雪災、2015年8月天津港火災、2019年3月四川涼山火災,以及這次新冠,每次災難來臨,都會有職業奉獻精神的平凡人捨身赴險捍衛安寧,譜寫壯麗人生,這些都足可讓人淚目的思想震撼與洗禮,是90後、00後最好的徳育教材,而又為什麼有些大學生道德貧乏信念喪失到讓人驚訝的地步?

1、教育環境公僕精神不足,道德講堂就是個擺設,

“辱國女”許可馨、“辱國男”王棟之後還會有誰?

思想教育最好方式是教師把“三觀”教育貫徹到平時教學工作之中,而不是學校搞幾場報告,做些演講,拍些照片,建立道德檔案,應付驗收。思想道德教育動輒取材古往今來捨身取義英雄事蹟,其實一個單位,一個組織,人人都可以爭當道德模範,而且身邊的人和事同樣有道德教育意義,學校領導體恤員工,多幫助員工成長,多給機會員工榮譽,提高員工薪酬,多一點公僕精神,宣傳這樣的事蹟不是更好的德育嗎?榮譽、津貼衝在前面、各種各樣的分配製度都是從領導利益出發,活要幹得少,收入要拿得多,卻在大聲呼喊奉獻、付出,教師在平時教育實踐中哪裡還會有積極的“三觀”教育,不抱怨才怪呢?把公僕精神落到實處,宣傳這樣的事蹟是最好的德育。

“辱國女”許可馨、“辱國男”王棟之後還會有誰?

2、教育評價標準偏面,重點是分數王道

我不能說應試教育下考試分數是評價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不過也差不離,這地球人都知道,即使是《思想品德》課,也是分數來說話,至於是否真的受到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數為王”,這是高一級學校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也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考核學校的標準之一,更是老百姓心中的好學校的標準,如此教育就有了明確方向,也就是沒有把思想品德和價值觀教育,也就忽視了教育的以人為本宗旨。

3、家庭教育,自私狹隘負能量太多

“辱國女”許可馨、“辱國男”王棟之後還會有誰?

我始終認為家庭教育是孩子思想成長最重要的陣地之一,當然家庭之間存在差別,不同的家庭受教育程度,但是對生活的理解、態度和對社會的責任就是家庭文化,有怎樣的家庭文化就成就怎樣的人格,有的家庭始終是積極的正能量,懂得包容、懂得感恩,而有的家庭卻更自私更自我更會抱怨,因此孩子內心深處受到價值觀教育就不一樣,有的更有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有的自私狹隘,甚至有反社會傾向。

所以教育孩子,知識固然重要,分數是進入升學、就業、晉級的重要依據,但在孩子成長過程是忽視了思想品德教育,就不是嚴格意義健全人格的社會人,總一天要接受再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