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求的“名校資源”,或許是個偽命題

你追求的“名校資源”,或許是個偽命題


看標題,你也許會嘲笑一番。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於是,為了搶佔起跑線,大把父母把目光投向房地產。

這些年關於“學位”的維權此起彼伏。當然,一方面與開發商的宣傳口徑有關,另一方面,恐怕是家長們的功利心在作祟——當初買房就是看中了小區邊上有XX名校。

可是,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名校”嗎?

絕大購房者其實搞坨不清,反正只要帶“長郡”、“師大附中”、“雅禮”、“一中”、“博才”、“清水塘”之類字眼的,都是好學校。

這種認知不是沒有道理。

但是,我還是要說,在這些品牌到處都是、且數量還在增長的時代,“讀名校”就是一個偽命題:

1.

真正的名校你不用想

帶帽的名校你不用搶

本地老口子是不用太擔心教育問題的。長沙“名校”們的根在老城區,比如楓樹山、清水塘、大同、博才、各高校附小等,只要戶口還在,入學基本沒有太大的障礙。

部分單位子女也不擔心上不了好學校。比如我一大學同學,家住市府家屬院、上班在嶽麓山下,小孩入學即可選擇長沙市實驗小學,也可選擇師大附小,可謂幸福的煩惱。

富人們也不會過多考慮學區。既然公辦學校達不太滿意,那麼多花點錢讀私立學校也不是什麼難事……

拋開這些人群,剩下的,多是遷入長沙的普通人。

這群人裡,多是他們眼裡low到爆的“村小學”、“鄉中學”走出來的。過年回去一看,學校幾乎還是當年的模樣。

過往的經歷時刻在提醒:“雜牌”學校設施落後、水平不行,小孩讀書一定要上“名校”。

問題是,你眼裡所謂的“名校”,搞不好也是在這種類型上升級更名而來,或者是全新建設。

這些學校,用球迷的話說,要麼底蘊不夠,要麼沒有底蘊

如果說“川塘中學”,或許在心裡打鼓:聽上去好像不咋地?但是它更名為“師大附中博才梅溪湖中學”後,你還堅持此前的第一印象嗎?

實際上,這樣的學校在長沙比比皆是。就拿名校遍地的梅溪湖來說,西雅小學其實叫“天頂小學”,長沙市實驗小學梅溪湖分校原來是地道的村小……搖身一變,已是逼格滿滿。

這樣的局面,已在在長沙各個片區輪番上演,河西無處不博才、城北到處清水塘、雨花遍地砂子塘、全市處處長郡、附中……

所以,不必盲目崇拜名校。真正的名校你搶不到,帶帽的名校你不用搶。

另一個問題是,名校之名在於名師。可你想過沒有,名校平地而起易,名師的養成是否有那麼簡單?

當然,也不用過於悲觀。畢竟教育集團化已經成形的今天,在“名校”的光環下,統一的教學模式與標準的加持,各個學校的實力已今非昔比。

教育資源的均好、均衡化發展,這是教育集團化之功,更是城市發展的必然。

所謂名校,需要我們理性看待。

2.

沒有擺正教育觀

上了名校也枉然

家長們把學校品牌看得太重,其實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人們把小孩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學校。

這是歷史的結果。回顧80後、90後的成長曆程,學校始終是主戰場。可以說,當我們為人父母后,基本延續著這樣的思想。

有人表示,讓孩子儘可能接受優質教育,是為了打破日益沉澱的“階級固化”

可笑。

我們聚焦孩子起跑線的時候,人家在帶著孩子周遊世界;我們逼著孩子上各種培訓班,人家在領著孩子結識大師名家;我們耐心為孩子批改作業,人家在試著用外語討論藝術與哲學……

企圖靠所謂名校成就孩子一生的我們,更像是精明的糊塗蛋。但無奈的是,我們似乎別無他選。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不是說學校學習不重要

學校更多的是提供基礎知識,但世界觀、價值觀的養成,怕是更多仰仗家庭教育來實現。

可怕的是,我們對逝去歲月的惋惜、對未來可能的美好,步入中年的這一代只寄希望於下一代。

或許這就是宿命。

系說2019·

長沙樓市的名校熱,你怎麼看?



你追求的“名校資源”,或許是個偽命題


你的置業顧問,為你深度解析當前樓盤。

在公眾號對話框,輸入樓盤全名稱,即可獲取對應置業顧問聯繫方式。




歡迎大家爆料、交流、供稿

微信群

地產中文系交流群歡迎你加入

入群辦法:

1,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產中文系

2,掃描公眾號文末二維碼通過後即可進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