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論語易解」7·35 丘之禱久矣

#論語彙#

原文】

7.35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譯文】

孔子病重,子路請代為祈禱。孔子問:“有這回事嗎?”子路答:“有的;《誄》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那我已經祈禱很久了。”

【註釋】

(1)《楊注》:“‘疾病’連言,是重病。誄,音耒lèi,本應作讄,祈禱文。和哀悼死者的‘誄’不同。”

(2)《朱注》:“上下,謂天地。天曰神,地曰祗。禱者,悔過遷善,以祈神之佑也。無其理則不必禱。既曰有之,則聖人未嘗有過,無善可遷,其素行固已告於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又《土喪禮》疾病行禱五祀,蓋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請於病者而後禱也。故孔子之於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無所事禱之意。”

【解讀】

孔子喜歡言天,也常言命或天命,但對於鬼神卻談得很少,雖強調祭祀要盡心,卻不太強調禱告,如他曾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3.13)在本章中,孔子倒沒有直斥祈禱為無理,只是說“丘之禱久矣”,但這裡的語氣卻充滿了對祈禱的不信任。關於這句話,錢穆疏解說:“孔子謂我日常言行,無不如禱神求福,素行合於神明,故曰禱久矣,則無煩別人代禱。”(《論語新解》)此和朱子的解讀相一致,其中或有對子路之“至情”的理解,但其“無所事禱之意”是非常清楚的。蓋孔子是一個徹底的理性主義者,更強調“素行”(即日常言行)的重要性,對於臨來抱佛腳似的祈禱,不可能相信其效用。

但孔子畢竟說的是“丘之禱久矣”,這表明他對祈禱本身以及祈禱的對象“上下神祇”並沒有完全否定,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裡有必要引出《說苑·辯物》中孔子和子貢的一段對話:“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這段對話很清楚地表明,孔子對於人死後“有知”還是“無知”的問題之所以予以迴避,實際上是有著極為現實的考慮的。同樣,孔子對於天地神祇的存在以及祈禱的作用,肯定也是故意存而不論的。《周易》觀卦《彖傳》曾專門提到“神道設教”問題,並謂“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即公然宣稱“天下服矣”是“神道設教”的直接目的——這樣一種理性主義的宗教敘述方式,是和西方人設立的全知全能的人格神創造世界的宗教敘述方式大不相同的,所以西方學者長期以來並不承認儒教為宗教,也就可以理解了。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疾病本是“子之所慎”的重要內容(見7.13),“丘之禱久矣”可能就隱含著孔子對疾病的預防以及飲食、燕居、健身等等“素行”的重視,這在後邊的《鄉黨篇》中我們將會看得更清楚。但儘管如此,由於肉身的脆弱性以及外界因素的影響,一個人得病還是無法避免的。這種無法避免的疾病,在《周易》中有個說法,叫做“無妄之疾”。此出自無妄卦之九五,其爻辭曰:“無妄之疾,勿藥有喜。”無妄者,誠實而無虛妄也;然儘管如此,我們依然患病,何也?張英說:“天下原有不期然而然之福,所謂‘不耕穫,不菑畬’是也;天下亦有不期然而然之禍,所謂‘行人得牛,邑人之災’‘無妄之疾’是也。君子知天下原有此不期然而然者,一切聽之於自然而不以紛擾其純誠精一之心,則所謂無妄者乃真無妄也。”(《易經衷論》)九五爻辭所謂“勿藥有喜”,即此意也。此章孔子病重並反對子路為其代禱,或因孔子深諳自己所患乃“無妄之疾”,自可慢慢恢復也?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並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特稿」「論語易解」7·35 丘之禱久矣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於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