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01

今年的國慶三大獻禮片中,“技術”含量最高的,要數《中國機長》,因為這是一部講述民航系統的電影。

民航系統,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最複雜的系統。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2016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預計到2020年,國內民航的從業人數將達到240萬人。與之相比較,目前國內執業醫師的人數大約是360萬。

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你肯定認識幾個醫生,但是民航人,你可能一個都不認識。然而,航空,在最近的十幾年時間裡,已經迅速變成了中國人的日常出行方式。2018年,國內航空公司一共把6.1億人次的旅客安全送達目的地。在機場,在飛機上,你會注意到旅客越來越多樣化,已經跟坐火車時碰到的旅客沒有多少差別了。

與歐美成熟的航空客運市場相比,國內的航空旅客飛行經驗還非常不夠,每次飛行,幾乎都可以遇到第一次坐飛機的旅客。大量新旅客、複雜系統、陌生的職業背景,這些加起來,就形成了一些頗有中國熱色的場景。比如往發動機裡扔硬幣,比如開應急艙門透透氣,比如航班延誤了找地服撒氣,比如覺得空乘就是端茶倒水的,比如航班一落地此起彼伏解安全帶的聲音。

大家需要有機會了解民航從業者,需要有機會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我是一個民航觀察者,各個崗位的民航人,從飛行到空乘,從地服到機務,甚至空管,我都認識不少。

在聊聊我認識的他們之前,當然要先說說電影。

02

相信大家大都知道《中國機長》是以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8633航班風擋破碎安全備降事件為原型的。作為全程旁觀了這起事件的航空愛好者,我先給大家重現一下那次事件的全過程。

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北京時間(下同)2018年5月14日清晨6時25分,註冊號為B-6419的空中客車A319-100型客機從重慶江北機場起飛。這架飛機屬於四川航空公司,當日執飛3U8633次航班,目的地是拉薩貢嘎機場,預計兩個半小時後降落。機上乘客119人,機組9人。機組成員包括兩名機長、一名副駕駛、五名空乘和一名安全員。

之所以有兩位機長,原因是中國民航法規要求執行高高原航線必須配備雙機長機組。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高高原航線飛行的難度。

另外,別懷疑,我沒有口吃,高高原機場是相對一般高原機場而言的。高高原機場的門檻是標準海拔高度2438.3米,這麼有零有整的數,是單位換算的結果。因為航空業界通用的高度單位是英尺,2438.3米對應的是8000英尺。航空單位和我國通用公制單位不匹配,是一個由來已久的麻煩。影片裡也有體現,大家可以注意觀看。

拉薩貢嘎機場的海拔高度是3570米,在世界通航機場排第十四位,前十四位裡有九座中國機場。排名第一的是海拔4411米的稻城亞丁機場,曾經空客的飛機到這個機場進行驗證試飛,機上有位空客工作人員是我的好友。落地後他發了一個狀態,說自己如履平地。接下來的兩天如履平地君再也沒有更新過朋友圈,因為高反折騰得生不如死。而我又恰好認識一位在亞丁機場塔臺工作過的空管姑娘,人家天天在那裡如履平地。

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言歸正傳,回到川航8633航班上來。從重慶起飛40分鐘後,飛機到達了四川阿壩州小金縣上空,已經進入青藏高原,飛行高度9800米。飛機由機長劉傳健和副駕駛徐瑞辰操控。第二機長梁鵬在駕駛艙外休息。此時飛機駕駛艙右側風擋玻璃出現裂紋,機組向空管報告了這個情況並請求備降成都。

風擋玻璃裂紋,其實並不是多麼罕見的情況。飛機的駕駛艙擋風玻璃是多層夾膠的,安全係數很高。有時候因為冰雹或者鳥撞等原因造成外層玻璃裂紋,並不會影響飛機的整體安全。所以影片中有個細節,兩名飛行員探身摸了摸玻璃的內層。這個還原很真實。

空地對話剛剛結束,裂紋的右前風擋突然整體碎裂,伴隨巨大的爆破聲,駕駛艙右座的副駕駛幾乎被“吸”出窗外,在事後的採訪中,劉傳健機長表示徐瑞辰半個身子都探出了機艙。所幸兩位飛行員都繫著安全帶,否則將會是1990年6月10日英航5390航班事故的重演,而且老天應該不會再次把狗屎運賜給飛行員。

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什麼是英航5390航班事故呢?

這是民航噴氣時代在川航8633航班事故之前唯一一次駕駛艙風擋破碎事件。當時英航的機長並沒有系安全帶,導致整個人都被吸了出去,所謂的狗屎運就是,他的腳掛在了控制面板上。整個人像破布娃娃一樣被時速幾百公里的氣流吹打。機長是肉體出艙,副駕駛和衝進來的男乘務員是靈魂出竅。在呼嘯的氣流聲中,倆人聽到機長的頭在砰砰的撞著飛機艙壁。機長肯定沒救了,乘務員死死拽住機長的腿,唯一的目的就是怕他的“屍體”被吸進發動機。這一幕,在《中國機長》裡再現了。二十分鐘後,英航5390安全落地,機長被抬上救護車,他還活著,就是受了凍傷和擦傷。幾個月後重返藍天。

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為什麼玻璃碎了人會被“吸”出去?明明飛機巡航的時候動輒萬米,比四千米的稻城高得多,可你從沒聽說有誰在飛機上高反。現代噴氣式客機,採用了增壓式機艙,通過給密封的機艙加壓,飛機在巡航時一直保持海拔2000米左右的氣壓和氧氣含量。這個高度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會產生不適感。也就是說,在巡航時,機艙裡的壓力遠大於外界,所以當機身出現破洞,機艙裡的氣體會噴湧而出,就像破裂的氣球。這個過程就是“釋壓”。所以副駕駛徐瑞辰其實是差點被吹出駕駛艙。

機艙裡的氣體迅速外洩,壓力平衡後,迎面氣流的威力顯現出來,徐瑞辰又被風死死壓回駕駛座。這一拉一扯,就是造成他腰部拉傷的原因。此時駕駛艙裡面對的危險狀況是低壓、低氧、低溫、氣流、通訊中斷和操控異常。要知道當時飛行高度在9800米,比珠峰峰頂還高一千米。氧氣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不到20%,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會因為缺氧在一分鐘內失去意識。而溫度只有零下四十攝氏度,駕駛艙裡飛行員可只穿著單衣。呼嘯的風聲讓機組和空管以及機組之間的語音交流幾乎無法進行。風擋破裂時操控臺被扯壞了一大片,機組不知道哪些操控功能還能用。

機艙釋壓之後,機組此時當務之急是下降高度,高度越低,氧氣越多,一般要快速下降到3000米左右。因為雖然駕駛艙和客艙都有應急的氧氣供應,即便飛高原航線的客機配備了比其他客機更強的應急供氧系統,但是依然只是應急之舉。而且應急供氧不能解決低溫和低壓的問題。

比起駕駛艙裡發生的事,客艙才是真正的一片混亂。當釋壓發生時,當氧氣面罩在劇烈顛簸中掉下來,要讓客艙裡的119名乘客安定要比控制住飛機更困難。

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這些細節,大家可以去看電影,雖然考慮到戲劇表現,處置釋壓事件有些細節跟事實有些出入,但總體來說,事件的還原相當細緻。

2018年5月14日早晨7點42分,川航8633航班平安備降成都雙流機場。從風擋碎裂,到飛機落地,一共不到40分鐘。相信對於機上的每一個人來說,這40分鐘一定非常漫長。對於觀眾來說,即便設置了大量慢鏡頭,40分鐘依然無法支撐一部商業電影。

這也是我在進電影院之前最好奇的一點,編劇和導演該如何填充這樣一部電影。

03

出了影院我明白了,它為什麼叫《中國機長》,而不是《傳健機長》或者叫《川航8633》。

經常用來做對比的《薩利機長》(Sully),在真實世界中,從機長切斯特·薩倫伯格駕機起飛,到最後一名乘客被轉移到船上,一共只過了三十分鐘。電影絕大部分的片長都用來展示事故調查過程中個人和系統的衝突。

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另外一個經常被用來作為《中國機長》談論背景的則是《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系列片,這套已經延續了19季,製作了近180集的電視片,因為嚴謹的還原航空事故調查而受到航空愛好者的追捧,甚至被很多航空業內人士當作教材觀摩。

反觀四川8633事件發生至今一年半時間,最終調查報告還沒有出爐。這裡面並沒有什麼貓膩,因為航空事故調查本來就需要非常嚴謹和細緻,尤其是事發航班的破損窗框至今沒有尋獲,給事故調查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好一點的消息是今年七月,在四川寶興縣有人發現了疑似事發客機駕駛艙右座部分碎片,我們還依然需要耐心等待。

《中國機長》開篇就表示,電影是以川航8633航班事故為原型進行加工創作的。也就是說,其中有一部分需要尊重事實,另一部分要展開想象。

也許正因為如此,現實中的劉傳健機長才變成了張涵予飾演的“劉長健”機長。不得不說,兩人在外形上有幾分相似之處,而張涵予在影片中也儘量再現了劉傳健機長不善言談的個性。

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加工的部分則是給整個事件多加了幾場戲,把飛行可能遇到的另外幾種“特情”給串進去了。多說就是劇透了。

04

終於交代完了電影,該聊聊我認識的中國機長了。

從老資歷的功勳機長,到年富力強的中年機長,到正在從副駕往機長熬的年輕飛行員,男飛和女飛,從可以議論嘲笑小飛機的巨無霸機長到沒有乘務員搭配的貨機機長。

當他們脫去制服,摘掉墨鏡,走在你身邊,你可能並不會注意到這是些操縱複雜機器翱翔雲端的“天之驕子”,他們中的大部分不像喬治克魯尼、張智霖、吳鎮宇、張涵予以及杜江和歐豪那樣渾身上下散發著主角光環。

不飛的時候,他們是隔壁大叔,是攝影愛好者,是美食家,是寵娃狂魔,是喜歡AJ的長腿少女。一旦聊起飛行,哪怕沒有制服在身,他們卻會一致的變成嚴肅的人。

正因為如此,

在我知道的《中國機長》的觀眾裡,批評影片最多的,恰好是飛行員。他們為那些你可能完全注意不到的技術細節較真,也會為片中幾位飛行員的藝術形象的設計和闡釋而發牢騷,認為那些並不能完全代表他們。

較真,源自對程序和規則的敏感,我非常理解。牢騷,我也能理解,因為好容易有大眾文藝作品能向大家展示他們的工作,這太難得了。

再聊聊我認識的中國空乘

《中國機長》獲得了我的空乘朋友的極高比例好評,他們紛紛表示,片子把空乘的工作狀態展示無疑。在我看來,片中客艙部分從情節設置到技術細節,也是漏洞最少的。這也符合一個現實情況——不論是影片主創還是觀眾,非航空業內人士對飛機最熟悉的部分就是客艙,接觸最多的航空職業就是空乘。

感謝這部片子,讓大家有機會去了解空乘們只有在“非常時刻”才有機會展示的特殊職業技能,為什麼他們不只是“端茶倒水的”。以及,如果你有心,也能從片子中讀到一些空乘的生活,那些躲在光鮮亮麗之後不為人知的無奈。那些聚少離多,那些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的犧牲和妥協。尤其是那些雙方都在飛行的航空家庭,比起尋常人家,要多一些牽掛和況味。

還有我認識的中國空管

他們的工作就更不為人知,你從空乘手裡接過飲料,你從地服手裡拿過登機牌,起飛前你見過機務向你招手,機艙裡你聽過機長的廣播。但是你從未見過一個空管,不知道這些高高坐在塔臺或者面對著一堆屏幕的人都在幹什麼。

他們的工作極其單調、繁複、高壓,他們的每次鼠標點擊、說出的每一個數字都關係著航空安全。終於,你可以在電影上看到空管的特寫鏡頭,雖然他們的工作環境遠沒有片子中展示的那樣寬敞和科幻。

以及我認識的航空愛好者

身為一個航空愛好者,《中國機長》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給航空愛好者展示的舞臺。

那個最早發現川航8633掛上7700代碼的女航空愛好者,那個大清早抄起相機到機場外守候8633航班降落的肉鋪老闆,我認識他們的原型。2018年5月14日,我也是無數個守在電腦前祈禱8633航班能平安落地的航空愛好者之一。

我認識的“中國機長”

05

總之,《中國機長》,給了民航系統各行各業一個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機會。

縱向來比,它是迄今為止國產航空主題影視劇中製作最精良、硬傷最少的。

如果你有心瞭解民航系統,會從片中看到很多細節,有興趣也可以找我繼續討論這些細節。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中國機長》是一個好的開端,正像我一開始說的,民航是一個極其特殊和複雜的系統,民航從業者的經歷中,是不缺乏戲劇衝突的。相比於美國數量眾多的航空題材影視作品,我們顯然還是缺了不少課。

期待著更多航空題材文藝作品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