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拾遺物語

99%的母親,並不知道什麼是母愛。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最近在關注三個“越來越”。

第一個“越來越”——母乳餵養率越來越低。

“我拒絕母乳餵養孩子。

我們單位有很多新媽媽,

因為產後母乳餵養孩子,

最後弄得胸部下垂了,

腰上也長出一個游泳圈,

太醜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個“越來越”——產後立即上班的母親越來越多。

“孩子這麼小,什麼都不懂,

吃好睡好就行了,

等孩子上了小學,

需要教育的時候,我再回去,

現在趁這幾年,多賺些錢。”

第三個“越來越”——“嬰童獨立教育”越來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過親密,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得到太多安慰的嬰兒會依賴大人,

長大後會變得太黏人而無法獨立。”

這三個“越來越”,讓我揪心。

我實在是忍不住了,

決定站出來放一個“響屁”。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

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

“孩子對愛的需求,

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

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

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

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

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

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華生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

他在書裡倡導行為矯正式兒童養育體系:

“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

得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

儘量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

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大腿上,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套理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風靡了整個美國,

接著又影響了西方多個國家。

後來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於此。

這套理論真的那麼有效嗎?

另一個心理學家提出了質疑。

這個人就是——哈洛。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哈洛找來了很多恆河猴,

做了一系列實驗。

為什麼用恆河猴做實驗呢?

因為恆河猴94%的基因和人類相同,

它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應,

和人類非常類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個實驗是——代母實驗。

哈洛把剛出生嬰猴放進籠中,

然後用兩個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個假猴是用鐵絲做的,

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

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

另一個假猴是用絨布做的,

摸起來比較舒適和柔軟。

如果按照華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論——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那麼嬰猴一定會依戀“鐵絲媽媽”。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但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所有參與實驗的嬰猴,

都選擇了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

幾乎在所有時間裡,

小猴都會掛在“絨布媽媽”身上,

只有感到飢餓難耐時,

它才會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吃奶,

但只要一吃飽,

它就會迅速回到“絨布媽媽”懷裡。

有的小猴甚至餓了也不願過去,

它們把身子掛在“絨布媽媽”身上,

只把頭探到“鐵猴媽媽”那邊吃奶。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接著,哈洛搞了個惡作劇。

他製作了一些發條玩具,

比如恐怖的大蜘蛛、會敲鼓的小熊等,

然後將它們放進籠子裡。

小猴害怕極了,

立即奔回去抱住“絨布媽媽”,

趴在媽媽懷裡,

慢慢地安靜下來。

哈洛又將“絨布媽媽”移到另一間房間,

然後用發條玩具繼續恐嚇。

小猴更加害怕了,

但即使再害怕,

它也不奔向“鐵絲媽媽”,

而是眼巴巴地望著另一邊的“絨布媽媽”。

如果沒有“絨布媽媽”,

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團成一團,

戰慄、吃手指、搖擺、尖叫……

像極了精神病院裡的病人。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根據這個實驗,

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

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母愛的本質,

絕對不是簡單地滿足孩子的飢餓和乾渴的需求,

它的核心是接觸性關懷:

擁抱、撫摸、親暱。”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養育,

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的層次上,

要想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就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接觸性關懷,

讓他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

他的心智才會健康發展。

哈洛寫道:“只有奶水,人類絕對活不久。”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但這批不是由真猴,

而是由“絨布媽媽”養育的猴子,

長大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當哈洛把這些猴子,

放歸到正常的猴群當中後,

發現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

“這些猴子孤僻、抑鬱和自閉,

有的還出現了自殘性和攻擊性,

對周圍的一切都抱有敵意,

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

也不願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個問題——它們具備養育後代的能力嗎?

於是哈里又做了一個實驗——繁殖實驗。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 不理睬幼猴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 虐待幼猴

哈洛通過實驗發現:

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尋偶和交配能力。

而母猴呢,也根本不願交配。

把經驗豐富的公猴放進去,

母猴們就會拼命抵抗,

公猴滿身是傷不得不認慫。

怎麼辦呢?

哈洛發明了一個“強暴架”,

以此固定母猴身體,

使公猴能夠騎到母猴身上。

這工具果然管用,

20只母猴受孕產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這20只母猴中,

有7只臍帶剪斷後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8只經常暴力毆打和虐待孩子,

有4只更是殘忍地殺死了孩子,

只有1只笨拙地嘗試給孩子餵奶。

也就是說:它們幾乎都喪失了養育後代的能力。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問題出在哪裡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後,

推測這可能與“運動”有關,

於是他又做了一個實驗——搖擺實驗。

他重新改造了“絨布媽媽”,

讓它可以動可以搖擺。

於是哈洛又把一批嬰猴放了進去,

讓可以搖擺的“絨布媽媽”養育它們,

並保證嬰猴每天有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實驗非常成功,

這樣哺育長大的猴子,

成年後基本都正常了。

於是哈洛得出結論——運動和玩耍,是母愛另外兩個重要的因素。

“只給食物和擁抱,

不給孩子充足的運動和玩耍,

腦部控制運動和平衡的感官系統,

與觸覺及運動相連的情感系統等,

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也就是說,腦功能會失常,

表現為暴力、幻覺以及精神分裂。”

為什麼嬰兒喜歡父母輕輕搖晃?

為什麼嬰兒喜歡有人逗他玩耍?

因為運動和玩耍能夠促進腦部發育。

1958年,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

哈洛做了一個著名的演講,

演講的題目叫——《母愛的本質》。

“愛存在三個變量:

觸摸、運動、玩耍。

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

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觸摸,運動,玩耍。

這個演講,不僅震動了整個美國,

也顛覆了美國社會一直倡導的哺嬰方式。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哈洛的實驗得到了很多驗證。

比如二戰時的孤兒院。

二戰時,許多嬰兒被送到了孤兒院。

儘管孤兒院給予了足夠的溫飽,

但大部分嬰兒還是去世了。

大家都覺得很奇怪,

推斷嬰兒可能是死於細菌或疾病傳染。

於是政府規定——照顧嬰兒的修女,要與孩子保持距離,並在嬰兒床之間隔上布簾。

但情況並未好轉,

嬰兒依然一個接一個地死去。

只有一個孤兒院除外——其養育的嬰兒,死亡率特別低。

一位醫生於是偷偷前去調查,

結果發現這裡的一位修女違反了規定,

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時候,

都會抱起一個個嬰兒,

進行溫柔地輕撫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觸摸、運動和玩耍,才是真正的靈丹妙藥。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

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

他將很多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

集中在一起,

然後由護工專門餵養。

只給予充足的食物,

但沒有任何情感互動,

結果,這些嬰兒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醫院制度》一書裡,

記錄了他在育嬰堂觀察到的現象:

“那些僅僅獲得食物給養的棄嬰,

由於沒能獲得養育者的觸摸和情感互動,

會變得異常安靜、孤僻和憂鬱,

很多嬰兒不到一週歲就死亡了,

一部分嬰兒雖然活了下來,

但難以像正常孩子那樣發育,

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談。”

那個擔憂母愛過度的心理學家華生,

在自家孩子身上貫徹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結果他三個孩子全得了抑鬱症,

大兒子自殺身亡了,

二女兒也多次自殺,

小兒子一直流浪,

靠他的施捨才能生活。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哈洛覺得實驗還不夠充分,

於是在實驗一的基礎上,

他又做了一個實驗——曠場試驗。

他把幼猴放進一個不熟悉的小房間,

房間裡放滿了很多物品,

積木﹑毯子﹑帶蓋容器﹑摺紙等,

都是幼猴喜歡玩弄的東西。

然後哈洛設計了三種情況:

房間裡僅有“絨布媽媽”,

房間裡僅有“鐵絲媽媽”,

房間裡一個媽媽也沒有。

結果發現——

當房間裡僅有“鐵絲媽媽”或者沒有任何媽媽的時候,

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緊張,

或是抱著頭縮在牆角,

或是蜷縮在毯子上,

對周圍的玩具不理不睬。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當房子裡有“絨布媽媽”時,

幼猴會立刻衝過去,

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過了一會兒以後,

幼猴會把“絨布媽媽”當作安全之源,

大著膽子去觸碰那些玩具,

輕輕摸一下掏一下,

然後迅速返回“絨布媽媽”懷裡,

然後又試著去觸碰那些玩具,

如此循環往復,

跟人類孩子一模一樣。

當哈洛將“絨布媽媽”拿走後,

幼猴就會抱頭縮在牆角,

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

給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兩個結論:

● 獨立並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訓出來的。

恰恰相反,

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

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 越是得到愛撫和疼愛的孩子,

就越會敞開內心,變得開朗。

而越是得到關注少的孩子,

就越是會封閉自己的內心,

漠視周圍環境,孤僻不合群。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個媽媽

為了繼續探索母愛缺失可能引發的問題,

哈洛又做了一個實驗——長期缺母實驗。

一群小嬰猴出生後,

哈洛不讓它和任何假媽媽接觸,

就讓它們孤獨地呆在籠子裡,

只是定時地給予食物。

在小猴“無母”地生活8個月之後,

哈洛將它們放進了擁有“絨布媽媽”和“鐵絲媽媽”的房間裡。

當可怕的發條玩具出現時,

這些小猴會作何反應呢?

結果它們不會奔向任何一個媽媽,

因為它們從來沒有跟媽媽相處的經驗。

它們大都抱著自己,

搖擺身子、癱倒在地,

然後發出絕望的尖叫聲。

而更可怕的是,

這些小猴長大後,

完全無法融入猴群,

非常膽小、非常懼怕其他猴子,

同時具有非常強的自殘性和攻擊性。

當其他猴子欺負它們時,

它們就開始自殘,

撕扯自己的毛,

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 自殘

哈洛繼續做更細的實驗,

通過實驗他發現:

幼猴在出生後,

一旦跟母親分離超過90天,

這種傷害就無法彌補,

即使此後再跟母親或其他夥伴相處,

也永遠無法成長為正常的猴子,

因為某個“關鍵期”被錯過了。

一旦錯過,

那扇門就被永遠地關閉了,

情感紐帶便再也無法建立。

於是哈洛得出了結論——孩子出生之後的6個月,是建立良好母愛的最重要時期。

為什麼是6個月呢?

因為小猴的90天,

差不多就是人類的6個月。

哈洛這樣總結道:

“孩子出生後,

父母特別是母親,

要避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

長期分離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

哈洛還給出了一個建議:

人類的產假起碼要有六個月。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 絕望之井

最後,哈洛做了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

這個實驗叫——絕望之井。

哈洛製造了一個個漏斗型小黑屋,

讓小猴們頭部朝下吊了兩年,

底部有個容器可以獲取食物。

剛開始的時候,

小猴會不斷順著峭壁往上爬,

但發現無法逃離後,

便孤獨絕望地安靜了下來。

哈洛稱之為“絕望之井”。

兩年後,將小猴放出來時,

它們已經得了重度抑鬱症。

喜歡遠離猴群,呆呆地坐著,

完全失去了猴子應有的活力,

且擁有極強的自閉、自殘和攻擊傾向。

哈洛試過很多藥物和利用集體生活對它們進行治療,

但都沒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從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類最慘重的精神疾病是怎麼來的。

“對靈長類動物來說,

早期嚴重而持久的孤立,

會導致孩子心理殘傷和死亡,

這種影響直至終生。”

攻擊性,並非天生,

而是因無回應的絕境而生。

嚴重缺乏回應的嬰兒,

內心會產生兩個激烈情緒:

第一,絕望——認為愛不存在。

第二,仇恨——想毀了整個世界。

我想起了馬加爵。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哈洛的這一系列實驗,

因為非常殘酷殘忍,

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和斥責,

但這一系列實驗的貢獻實在是太大了,

它扭轉了風行歐美的育嬰方式。

所以哈洛的恆河猴代母實驗,

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 觸摸——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

● 運動——輕微的晃動,多與孩子互動。

● 玩耍——經常跟孩子一起遊戲玩耍。

很多父母總認為,

孩子年紀還小,

不懂事,沒記憶。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時期,

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觸摸、運動和玩耍,

長大後往往性格內向,

不合群、抗壓能力差,

自我價值認定低,社交能力比較弱,

甚至會抑鬱、自閉、自殘和充滿攻擊性。

現在的父母都喜歡說一句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大部分父母並不知道,

真正的起跑線其實在嬰兒時期。

對孩子真正的富養,

不是給最多的錢,

不是給最好的食物,

而是給最多的陪伴。


拾壹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2009年,《柳葉刀》做了一個調查,

結果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

201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了一個數據:

中國每13人中就有1個精神障礙患者,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已經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鬱症的成因雖然非常複雜,

自殺的原因也涉及多個方面,

但毋庸置疑,

其中極為致命的一個成因,

就來自於“嬰童”和“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

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

“阿姨,和我說話!”

“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就是光。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來源:拾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