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生 以紙為媒 夾江與四川美院啟動手工造紙村落振興計劃

代代相生 以紙為媒 夾江與四川美院啟動手工造紙村落振興計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代代相生 以紙為媒 夾江與四川美院啟動手工造紙村落振興計劃

4月22日,一場關於夾江縣鄉村振興的交流會議在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行政樓二會議室舉行。四川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潘召南,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院長、教授謝亞平,四川美術學院建環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黃紅春,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數碼媒體系主任、副教授汪泳,中共夾江縣委副書記、縣長漆賓,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商詠梅出席交流會。

代代相生 以紙為媒 夾江與四川美院啟動手工造紙村落振興計劃

潘召南教授首先介紹了四川美術學院的概況和前期對鄉村振興的相關研究。四川美術學院有80年辦學歷程,設有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等9個學院,在全國專業美術院校中擁有良好的辦學條件。

潘召南說,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夾江被譽為“千年紙鄉”,手工造紙始於唐、繼於宋、興於明、盛於清, 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形成了東有安徽“宣紙”,西有夾江“蜀紙”的全國書畫紙生產基地的格局。馬村鎮是夾江縣手工造紙的主要生產基地,通過對馬村鎮典型村落的整體升級打造,對“盤活”村閒置資產和助推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是打造夾江鄉村“五大振興”的深入實踐和重要探索,有利於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夾江鄉村振興樣板。

代代相生 以紙為媒 夾江與四川美院啟動手工造紙村落振興計劃

謝亞平教授曾多次深入馬村鎮石堰村進行調研。會上,她以馬村造紙產業整體提升為切入點,圍繞村落景觀和品牌規劃、建立當代手工紙國際跨界合作平臺、打造文旅融合中國手工紙品第一村等內容,詳細介紹了夾江手工造紙村落振興與文旅融合的發展規劃。

黃紅春副教授和汪泳副教授圍繞生態復原和相關案例進行了深入交流。

代代相生 以紙為媒 夾江與四川美院啟動手工造紙村落振興計劃

漆賓在聽取了大家的交流發言後表示,夾江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將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為重要契機,進一步深化與四川美術學院校地合作,圍繞紙文化挖掘、產業振興、城鄉建設、人才交流培訓、開放合作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和合作,夾江縣委、縣政府將全力支持四川美術學院的專家、學者們到夾江來考察研究和參與到夾江的建設開發中來。漆賓希望院地雙方能建立正式合作的渠道,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攜手打造成渝雙城經濟圈文化合作範本。

馬村鎮黨委、東風堰——千佛巖管委會負責人參加交流會。

(文:張勇剛)

代代相生 以紙為媒 夾江與四川美院啟動手工造紙村落振興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