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評論】穩是大局,保是前提

應對前所未有的衝擊,要有高瞻遠矚的謀劃和精準有力的部署。4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全面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階段經濟工作。會議在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的同時,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消費、投資、出口等出現下降,就業壓力明顯加大。同時,受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影響,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審時度勢,在“六穩”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六保”,具有極強的針對性,為應對疫情衝擊、推動經濟平穩運行把脈定向,無不釋放出這樣一個清晰而有力的信號:穩是大局,保是前提。

4月18日,求職者在查看招聘信息。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越是特殊時期,越要穩住就業和民生,保障居民基本衣食住行,對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加大保障力度,這是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次中央提出“六保”,就是給當下經濟形勢提出了一個施策方向,更強調兜住底線、守好基本盤,更強調增強底線思維,主動地有針對性地去守底線、保基本、防風險。這樣看來,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

我們注意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影響力不小,導致居民消費受到抑制、投資活動放緩、外需顯著萎縮,也使得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壓力加大、居民收入放緩、財政收入下滑等問題凸顯。很顯然,在這種形勢下,中央提出“六保”,無疑是堅持底線思維、著眼全局的關鍵部署,更是對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充分估計的責任和擔當,也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基本保證。那麼,怎麼“保”?這是我們首當其衝要面對和落實的問題。

4月17日,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辦事處招商中心主任林志新(右二)在廈門市一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向企業負責人瞭解生產經營狀況。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疫情發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了“真金白銀”援企穩崗、“點對點”組織返崗、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等一系列政策,很多方面體現了“六保”要求,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當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落實好“六保”具體要求,只有把底線保住,大局才能穩住,“六穩”才能真正實現,經濟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說到底,做好“六保”,關鍵要兜住民生底線,核心是穩住經濟基本盤。

實際上,解決就業和民生保障問題,根本還要靠發展,必須儘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恢復到正常軌道。具體而言,保居民就業要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就業工作,保基本民生要切實做好各項民生保障工作,保市場主體則要著力幫扶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保糧食能源安全要確保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貨足價穩、煤電油氣安全穩定供應,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要促進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保基層運轉必須確保基層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徵穩馭舟。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更需要增強戰略定力,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把中央提出的“六保”要求落細落實,穩中求進、危中尋機,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劉鳳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