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吃什麼?一起來探究清朝飲食文化

乾隆,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他跟康熙共同創造出了康乾盛世。而清朝也是我國古代最後一個帝國,在清朝期間,乾隆、康熙除了治理朝政之外,對飲食方面也是毫不含糊。

古代宮廷的飲食一般是由御膳房進行提供,烹飪的菜餚自然也比民間要精緻得多。就以這清朝為例,一起去看看這宮廷飲食文化吧!

滿食當道到滿漢共存

清朝是滿族皇帝當家,要說到這飲食文化,自然是少不了滿族菜。但在清朝,整條街上也並非全是滿族人,主要還是漢族人居多,這會又會出現漢族菜。這時期的飲食文化跟它本身的政治體系有著相似之處,多元混雜,後期相互交融。

清朝王權多是掌握在滿族人手中,一開始的飲食也是以滿族菜為主食,再到後來漢族菜的不斷出現,清朝的飲食便由“滿食當道”變成“滿漢共存”。如今我們所知道的“滿漢全席”也是由此而來。

清朝人吃什麼?一起來探究清朝飲食文化

因為漢族人口較大,影響較廣,所以我們經常會說現在的很多少數民族正在漸漸被“漢化”。但在清朝那個時候,由於滿族人統治天下,很多漢族人與現如今相反地逐漸“滿化”。這其中的“漢化”、“滿化”,就是指飲食、談吐、穿衣能被對方所感染而失去本民族的特徵。那清朝又是如何由滿族文化當道,逐漸發展成滿漢交融的呢,我們一起分析。

“滿漢共存”的文化有著一定的歷史原因

滿族人與漢族人飲食文化的交融是在相互影響的狀況下實現的。漢族人主要以米飯為主食,而北方則多以麵食為主食,包括餑餑、年糕、薩琪瑪等等。“南人飯米,北人飯面,常也”。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但後來慢慢的,滿族各項飲食慣例被漢人所接受,相同的,漢人的飲食禮儀、節日饗宴等也影響了滿族。

清朝人吃什麼?一起來探究清朝飲食文化

滿族人本是女真人,“朱裡真、女貞、女直”。後經與中原地區的漢人相互交融,身上的女真民族特徵慢慢消失。從部落時代開始,朝鮮半島、遼寧半島等地就能處處見到滿族人的身影。因為身處草原之地,滿族人本性較為粗獷,其飲食文化也帶著草原民族的那股子野勁。後農業發展迅速,滿族人也參與其中,其飲食文化又增添了一份柔和的氣息。也為後來逐漸與漢族飲食相融做了前期準備。

清朝宮廷裡的飲食

要說清朝最具代表的食物,首先就應該要從宮廷內部去尋找。在清朝入關前,飲食的規章制度並不那麼完善,或者可以說是比較模糊的。據說在皇太極時期,皇宮飲食制度並沒有那麼森嚴,甚至連皇上都“席地而坐,自割肉而食”,完全沒有君臣之分

漢族人則不同,提倡周禮,講究尊卑有序,很久之前就有了一套成熟的飲食制度,所有人都不得僭越。清朝入關之後,當時的士大夫是漢族人,就在這士大夫的幫助下,竟也制定了那麼一套飲食禮制,用以規範皇宮禮儀。

對漢族的飲食禮制,滿族人是十分願意效仿和傳承的。滿族人原來是顧忌吃飯是否會發出聲音這一細節,但在學習《周禮》之後,“毋吒食”的習慣也漸漸開始被滿族人所傳承,吃飯不再發出難聽的聲音,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起來。同時滿族人一些傳統的飲食文化也漸漸滲透到漢人身上。

清朝人吃什麼?一起來探究清朝飲食文化

“款客,撤一席又進一席,貴其疊也”就是滿足貴族所秉承的“撤席”習俗。在漢族人民看來,這個習慣得體,也很有排場。就是在大家用完正餐之後,主人會叫嚇人來收拾東西,並上一些點心或甜品。為我們所知的“滿漢全席”排場更是大,期間要經歷三次“撤席”,還要分三天用完,由此可見場面多麼壯大,多麼奢侈。

清朝雖是最後一個帝國,但他們在吃的方面可一點都不比現在的富人們遜色。宮中,會設立有專門的“御茶膳房”,專門給皇帝和皇族貴胄們提供日常飲食,並承擔佈置筵宴的任務。一個廚房裡都分有茶役、傳菜人、飯房人、庖長等各種不同級別的職位,大家各司其職,有時在一間廚房裡居然有五十多個幫廚人之多。此外,在御膳房之下還有不同食材的買辦處,每年進出的肉量數額龐大,可見宮廷飲食奢靡之大。

單算張家口這一貨源地,每年供給皇宮御膳房的食物就有“牛乳1400斤、乳餅620斤、酒類2000多斤”。無疑,這已經是很大的數目了。但這還遠遠不能滿足宮內需要。還有海鮮類及其他獨特的食物,都要從全國各地、不同地區調配過來。一個皇室,最多不過千人,但卻要民間進貢如此龐大數量的肉類。實在是浪費!

宮廷飲食就奢靡至此,皇帝的日常飲食更是豐富多彩。春天來臨,膳房裡必備皇帝愛吃的各類餑餑,甚至特地設立了個餑餑房。裡面有榆錢餑餑、榆錢糕等等都是專供貴族食用。另外對醃製品皇帝也是愛不釋手,宮內設置有酒醋房等等。

清朝人吃什麼?一起來探究清朝飲食文化

美味佳餚中還不乏野味。清代,皇帝愛食肉,全國各地便貢獻出很多打獵得來的狍、鹿、野豬等,這些在清代宮廷中已是常見之物。對這些肉類的烹飪,在初期也是較為粗獷,主要手法是加入調料後進行蒸煮便可。到了清代後期,也為已經無法滿足宮廷飲食需求,漸漸的,他們的餐桌上就出現了海鮮品,例如蝦、蟹、鮑魚、燕窩等等

民間飲食

清朝時期並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一類的政策,所以當時人口增長速率是比較快的。人口的增加也就意味著勞動力增加,糧食的產出量也隨之變多。很多人家已經沒有了溫飽問題,就漸漸轉向往更高的生活水平發展。“吃酒飲茶、紅樓綠市”,“打個尖兒”、“喝個茶”就漸漸成為清朝人生活的常態。

清朝人吃什麼?一起來探究清朝飲食文化

民間,飲食的地方也是有分等級的。最低的是在街邊叫賣的小攤販,或者一些店鋪面積較小的飯店,這些場所主要是給生活條件不那麼好的普通人民提供,裡面有包子、茶水、烙餅等方便快速食用的食物。

再有就是大一點的客棧和飯館。在這裡人流量就比較大了。那些外出做生意的商人累了便會選擇在此處落腳。電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老闆娘經常會到處跑著讓小二招呼客人,將客人的行李和車馬安置好,並不斷吆喝著店裡的拿手好菜。

當然還有個專門為達官貴人們準備的飯莊,裡面經常是被“包場”,或者往往只提供給私人使用,私密性較高,沒事時都是緊閉大門的。這類飯莊主要適合用來談“重要事情”,也較為安全。它雖然接待的都是些“貴人”,但它的裝潢卻沒有十分奢靡,而是看起來十分普通,也沒有提供什麼“汙穢”的服務,人進來主要就是圖個清淨。

結語

都說民以食為天,看來清代皇宮裡的人吃得也不比現在的人差,飲食也是他們的根本。那個朝代所遺留下來的烹飪方法,現如今我們仍在使用。從滿漢飲食的變化也能使我們知道,飲食要多元化,但也不能照搬他人的文化,而失去了本民族獨特的特徵。宮內飲食只是一個很小的縮影,它反映的更多的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