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洋垃圾進口禁令的一些後續效應

西方國家很早就在推進垃圾的分類處理與回收,部分經過分類的廢物經過回收處理,具有一定價值。因此在全球化的分工體系中,有回收價值的廢物會通過國際貿易流通到人力成本低、環保法規不到位的發展中國家進行處理。這些廢品包含一些危險物質,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環境及從業人員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隨著我國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必將放棄充當全世界“廢品收購站”的角色。

今年7月,中國環保部和國家標準委兩個部門分別向WTO遞交通知,宣佈從2017年9月起,中國將禁止進口4大類24種“洋垃圾”。廢金屬、塑料瓶、舊光盤、未經分類的廢紙以及廢棄紡織原料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製品都在被禁止進口的名單中。

中國發布洋垃圾進口禁令的一些後續效應

這個政策的出臺是經過長期醞釀和準備的。眾所周知,今年我國經濟領域進行了兩個重要調控。一是供給側改革,主要表現為去產能、去庫存。目的是優化有效供應,避免過剩的危機及內部競爭帶來不必要的內耗,提高工業體系整體效率和效益。二是掀起環保督察“風暴”。為了百姓的健康、為了藍天白雲、為了“巴黎協定”的承諾……我們必須開展環保“革命”。環保風暴絕不是去工業化,而是從上到下都深刻意識到必須進行的社會治理,不能用環境汙染的代價追求GDP了。

中國發布洋垃圾進口禁令的一些後續效應

利益使得一些地方很難下定決心阻止汙染產業。垃圾處理產業本應屬於綠色產業,但如果放任這個產業無序發展,它其實是一個低效率的高汙染產業。所以這個產業必須讓有技術實力的專業環保企業取代不規範的作坊式企業,進行集約化生產。環境保護是全世界的主流意識,放在任何國家都是絕對政治正確的行為。環境保護不能保護自己汙染別人,必須在各國政府推動下促進並加速發展,因為我們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任何一個國家的環保努力,都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

那麼這個禁令發佈後,具體產生了哪些後續效應呢?首先是斷了一些美國人的財路。根據美國廢棄金屬回收工業協會的統計,2016年美國向中國傾倒了價值56億美元的廢舊金屬製品,此外還有1320萬噸廢紙和142萬噸的廢塑料。如此巨大的廢品貿易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據稱美國有15.5萬個工作崗位依賴於美國對中國的垃圾出口,禁令將對北美的垃圾回收處理行業造成挑戰。據稱某些組織要在WTO起訴中國的這一政策,對此我們只能呵呵了……

我國較早就開始對汙染極重的造紙業進行限制,雖然互聯網媒體和現代辦公、交流、學習環境的改變使得紙張需求量不斷減少,但新聞紙的需求依然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說明這個產品去產能的進程快於需求量減少的速度。這個禁令會加劇新聞紙的供需矛盾。雖然這個禁令對一些夕陽產業有所影響,長遠來看絕對是有益的,這不僅是出於環保的要求,也是推進產業升級的步驟。


最有意思的後果來自臺灣某電視財經節目的報道,自從中國大陸發佈禁令以後,人們發現海灘上隨意丟棄的礦泉水瓶(寶特瓶)的數量急劇增加。

中國發布洋垃圾進口禁令的一些後續效應

面對這種現象,受到影響的地區或國家只有兩種辦法,一是獎勵或補貼垃圾回收從業者,二是強制提高快速消費品包裝的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