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 茅舍仍在

毎當回鄉,經過新洲邾城至李集的公路,車至三善灣,總會放慢車速,憑弔幾眼,並和隨車的兒女們告知,隔塘相望的破土磚牆小屋,曾經住的是我們李家的一位孤老,他(她) 們同輩份的老哥!

斯人已去  茅舍仍在

李鴻林的茅屋

今逢清明節,回李家集祭掃,看到老屋依舊巋然挺立,門似半開。於是停車用相機拍下了老屋的照片,也算一點思念吧!這老屋的主人叫李鴻林,原是一位抗戰老兵,由於歷史原因,以致孑然一身,無所依倚。

斯人已去  茅舍仍在

李鴻林的黃埔軍校建校八十週年、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章

斯人已去  茅舍仍在

李鴻林的黃埔軍校建校八十週年、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章

與鴻林老人結識,可追憶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我剛從部隊復員回鄉,從家族老人那裡知道三善灣有一位稱自己為“老百姓”的族中老者。按照李家集李氏輩份,我輩份長,他年長,尊習俗“幼年叔侄當弟兄”,我們初次見面就稱呼他為老哥。


斯人已去  茅舍仍在

2000年李鴻林在成都參加黃埔軍校第廿期畢業55週年活動手冊

後來接觸多了,得知鴻林老人是一位抗戰老兵,其父親李襄平(譜名起治,無子,將侄兒李鴻林過繼為子)曾任過法官、縣長、抗戰任鄂東遊擊總指揮部軍法處長等職、少將。抗戰時鴻林老人投筆從戎,十七歲在當時的湖北省立第二高級中學肆業,為了避嫌父親李襄平在湖北的人際關係,毅然獨赴安徽省金寨縣報告黃埔軍校,在三百名考生中,以總分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脫穎而出,進入黃埔軍校第二十期炮科學習。在校期間即投身抗戰,還曾在山(西)陝(西)黃河邊的風陵渡與日寇較量過。


斯人已去  茅舍仍在

2000年李鴻林在成都參加黃埔軍校第廿期畢業55週年合影

在一份關於落實舊軍政人員待遇問題的材料上,發現鴻林老人1949年前軍銜為上校。投誠後回鄉一直務農,以“老百姓”之名自居,直到前幾年八十多歲去世,可悲至死,待遇也沒得到很好的落實。

斯人已去  茅舍仍在

黃埔軍校廿期在臺同學給李鴻林來信

斯人已去  茅舍仍在

黃埔軍校廿期在臺同學給李鴻林來信

記得也是一個清明節,我回李家集,順便看望一下鴻林老人。那天,老人非常強烈地要留我在他那破屋中吃一餐飯。一碗白米飯,半塊腐乳和一盤青菜,倆人分著吃得乾乾淨淨。如今,每當回憶起那餐飯,就覺得舒坦,大約這就是所謂的“人間有味是清歡”吧。

斯人已去  茅舍仍在

李鴻林的湖北省立第二高級中學修業證

鴻林老人一向身體健碩,練就一副軍人的風姿;八十歲騎自行車一躍而上;英語對話問得當今所謂學霸無語;茅屋中掛一幅友人贈明代文學家楊慎所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書法中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而今斯人已去,不知老哥在天國可好!

斯人已去  茅舍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