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差点推翻康熙,转瞬间竟一败涂地?只因高估自己小瞧康熙

康熙一生功绩中,平定三藩占有重要地位。而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之中仅有吴三桂堪称割据一方的雄主。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至今流传,引清兵入关成为清朝家臣,待天下大局已定之后,将吴三桂远调边陲,处理云贵两省事务,封为平西王。为表忠心,吴三桂后曾抓住南明永历帝,并亲手将其杀死,断绝了满清的后顾之忧。清朝鉴于其忠心,对其封地几乎不加干预,以至于其实力迅速膨胀,甚至拥有自己的机构与官员,百姓戏称为"土皇帝"。

吴三桂差点推翻康熙,转瞬间竟一败涂地?只因高估自己小瞧康熙

康熙年少有为,励志肃清吏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仅铲除权臣鳌拜,更是将矛头指向了"三藩"。清朝天下稳固之后,耿精忠、尚可喜不足为惧,但平西王吴三桂割据一方,有权有兵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驻守一方,已成当地既得利益最大获取者,吴三桂显然不愿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更何况清朝天下已定,自己乃前朝旧臣,交还军政大权无异于将自己的性命交到康熙手中,"飞鸟尽,良弓藏"亘古不变,吴三桂自然心知。

吴三桂差点推翻康熙,转瞬间竟一败涂地?只因高估自己小瞧康熙

康熙决意削藩,而吴三桂表面支持,背后却提出了一系列无理要求百般敷衍。此时吴三桂并未决定起兵造反,自己曾助力清朝推翻明朝,如果当前再与清朝对弈,自己必定成为历史的罪人,只是希望康熙能知难而退。然而康熙心意已决:"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面对康熙的步步紧逼,吴三桂自保无力,康熙十二年,云南巡抚朱国治之死成为导火索,吴三桂与清廷站在了对立面。

吴三桂差点推翻康熙,转瞬间竟一败涂地?只因高估自己小瞧康熙

康熙削藩仓促,吴三桂起兵之初支持者甚多,包括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广东尚之信,陕西王辅臣等人。面对各地起兵之势清朝无力应对,吴三桂一路北上,很快打到了长江一带。看上去吴三桂占有优势,但康熙手中有两个王牌,一是名二是人。吴三桂自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毕竟是造反师出无名,虽然一同举兵者甚多,但大多举棋不定。更为重要的是,吴三桂的儿子在康熙手中当质子。虽然吴三桂打到了长江一带,却可笑地提出了隔江而治的想法,奋发有为的康熙手握清朝一统江山,哪里肯与吴三桂分一杯羹?

吴三桂差点推翻康熙,转瞬间竟一败涂地?只因高估自己小瞧康熙

为了表示决心,康熙竟处决了吴三桂的长子和长孙。与此同时,康熙左右周璇,从叛军内部瓦解。最初只是王辅臣降清,随后耿精忠、尚之信离开了吴三桂的队伍。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在衡州称帝,建国号为"周",只可惜一切只是黄粱一梦而已。在起兵前夕,吴三桂显然有能力推翻清朝统治,难道只因为提出隔江而治,便彻底失败了吗?显然不是。

吴三桂差点推翻康熙,转瞬间竟一败涂地?只因高估自己小瞧康熙

吴三桂小瞧了康熙。如此凌云壮志,怎么可能与叛贼隔江而治?在对立之初,康熙分析大势,面对强势的吴三桂暂避锋芒。在吴三桂提出交还质子隔江划分的时候,康熙拖延时间从中瓦解,仅用三个月就使吴三桂军团分崩离析。与此同时,康熙分析吴三桂进军路线,精准打击全力反扑。吴三桂高估了自己。吴三桂师出无名,虽然暂时集结大军,但是他能提出的待遇,显然不如康熙能给予的拥有诱惑力,大军土崩瓦解是必然之势。况且自古至今,自南向北,统一中原的王朝,勉强能算刘邦与朱元璋二人。吴三桂虽然割据一方,但充其量算是地方大员而已,兵马钱粮的供应显然无法与康熙对弈。

吴三桂差点推翻康熙,转瞬间竟一败涂地?只因高估自己小瞧康熙

吴三桂生左右摇摆,不仅使自己留下了千古骂名,更是在李自成进京时害死了父亲,举兵反清时害死了儿子。正所谓:"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