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大會的難題: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

一首詞,到底要寫成什麼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在筆者看來,其實只要後世提到某個詞牌,首先想到的便是這首詞,無疑就是成功了。

詩詞大會的難題: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

提到《虞美人》,我們想到的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是成功的;提到《念奴嬌》,我們想到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是成功的;提到《聲聲慢》,我們想到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李清照是成功的。

詩詞大會的難題: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

那麼筆者現在問個問題,提到《青玉案》,大家想到的是什麼?是不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年,王國維說辛棄疾這首詞是做學問三大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讓這首詞紅得發紫。但事實上,對於這首詞中某些字眼的意思,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詩詞大會曾出過這樣一道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的“燈火闌珊”指的是什麼地方?

選項共有三個: A.燈火昏暗的地方 B.燈火明亮的地方 C.沒有燈火的地方

詩詞大會的難題: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

其實只要讀懂了《青玉案》這首詞,這道題就不難答對,答案是A。“闌珊”這個詞在古典詩詞中其實是經常出現的,一般來說形容春天的景色較多,意思是:淒涼、凋零。後來這個詞也有多種引申意,可用來表示消沉、窘迫等。白居易、龔自珍、納蘭性德等人,都曾在自己的詩詞中用過這個詞。那為何還是難倒了詩詞大會上不少高手呢?原因有二:

首先,闌珊這個詞看上去確實挺美的,特別是這個“珊”字怎麼看都像是個明快美麗的詞,問題就出在這個“闌”字上,這個字一直就有殘和盡的意思。其次,就是辛棄疾這個寫法確實不太符合很多人的常規思維。原詞的下闋是這樣的: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詩詞大會的難題: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

詞人在元夕當日,於人海茫茫中尋找心中的那個他,然後在驀然回首間,在人群中發現了他。如果在電影中,這其實是一個很美的鏡頭:此時男主眼中一切都沒有了,只有女主站在燈光下對著他淺笑,一束光打在她臉上,滿滿的仙氣。如果這樣理解,那燈火闌珊處的意思必然是燈光明亮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突出表現出詞中“他”與其它人的不同。

但這只是一般人常規思維,辛棄疾顯然不是這個意思,事實上如果辛棄疾真的把這個“他”安排在燈火通明處,整首詞的意境就減了大半。宋詞講究開與闔,詞的上闋以及下闋的首句,其實寫的都是元夕節燈火通明、熱鬧非凡的場景,這是詞境的大開之筆。但到了落筆處,卻突然詞境一收,用燈火昏暗處與前幾句形成鮮明的對比,大闔之筆。 這是辛棄疾的巧妙安排,也是這首詞精妙處之一。

詩詞大會的難題: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

只這輕輕一筆,辛棄疾就讓這首詞變得朦朧絕美,以至於對於這首詞寫得到底是什麼,如今尚無定論。如果這僅僅是一首愛情詞,雖然當時女字旁的“她”還未發明,那也完全可以用“伊”來表示。所以很多人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其實只是曾經的詞人自己,那個年少的渴望建功立業的辛棄疾。王國維稱這首詞是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其實說的大概就是驀然回首後又遇見那最本真的自己。

詩詞大會的難題: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

800多年前,詞中之龍用這寥寥數字,詮釋了宋詞的婉約之美,開闔之境。他當年驀然回首到底看到了什麼我們不知道,但這首詞的存在卻讓我們記住了800多年前的那個元夕之夜。一首詞定義了一個詞牌,這就是辛棄疾的筆力。這首詞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