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網課的年代裡,江南鄉村教育的大師課

疫情逐漸好轉,大中小學生陸續開學,不可否認的是,“譭譽參半”的網課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網課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育資源的不足,為鄉村學生提供了一條道路,也促進了鄉村教育的發展。那麼,沒有網課的年代,鄉村教育是如何發展的呢?

在《江南繁荒錄》裡,作者徐風揭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聖賢引領眾生。”比如范仲淹,比如朱熹

“聖賢引領眾生”,正是江南鄉村教育薪火相傳的原因和動力。

沒有網課的年代裡,江南鄉村教育的大師課

范仲淹:江南鄉村教育的功臣

重返蘇東坡那個時代的江南鄉村,我們大約可以知道,作為文化符號意義上的江南,彼時已經屬於儒家文化的高地。不過,說江南鄉村教育的功臣,一時還輪不到蘇東坡,而是一個名叫范仲淹的前輩。他詩寫得好,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古今人人景仰的名句;官也當得不賴,宋仁宗景祐二年,他在蘇州太守的任上,奏請在轄區各地設立學校,並在南園之地建起府學,給田五頃,以贍學徒。其時入學者才二三十人,有人說佔地太廣,范仲淹道:我恐異日太小。於是置立學監,延請胡瑗為首位講席。胡瑗乃北宋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胡瑗教育得法,歷年登科者百餘人。無疑蘇州要給朝廷做一個教育先進的“示範區”,全國都瞪大了眼睛呢。

附近的鎮江、常州,小碎步很快跟進,請了江南名士李覯講學。此公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且不拘泥於漢、唐諸儒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一時儒宗”。然後,周邊一些縣學也不甘落後,比如太倉縣學、常熟縣學、無錫縣學等,都因為不乏飽學之士,有想法,又有銀子,於是學堂說辦就辦起來了。

范仲淹還做了一件讓天下人歎服的事。他在家族裡率先設立義田和義莊。大要為全族人每口日給白米一升,冬給布一匹。其初衷是為了“揚祖德”和“贍同族”,而真正的受益者,卻是在逆境裡讀書科考的同族學子。據範氏義莊家譜記載,自宋至清末,九百餘年,始終不變。

沒有網課的年代裡,江南鄉村教育的大師課

范仲淹,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朱熹:江南鄉村教育的記錄者

朱熹記述了紹熙五年十二月,陽羨古城新修學堂的事。他很機智,一開始並沒有說此地的辦學有多麼好,而是通過縣裡的一幫文人,說學堂“久廢不治”的實情。無非是窮,沒有銀子,沒有校舍,等等。然後他說到了一位“高君”,是這裡的知縣,也是艱苦辦學的扛鼎人物。文字不長,但有幾個關鍵詞值得注意,第一個,是收“閒田五千畝”,解決了辦學的供給問題,然後又拿出“長橋僦金七十餘萬”,長橋是古城裡一座名震江南的古橋;所謂僦金,應該就是租賃費。意思是把凡可以收繳的錢,都用來辦學了。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個詞,就是高知縣。

你想想,光有錢,沒有高人,能辦得成學嗎?傳統社會的法則是,權可以生錢,權指向哪裡,錢就流向哪裡。高知縣等一干官吏的囊中想必是羞澀的,那些沒有被中飽私囊的錢,都流向了辦學。為讓老師、弟子依照法度學習,高某人確實不容易,每天要去衙門主持工作,坐班之餘還擠出時間去學堂講學。在太湖之濱的秀才堆裡,你得有自己的東西,別人才能聽得進、坐得住。

一般來說,一個知縣在當地就是土皇帝,古時做官的人,心氣總是很高,他哪裡還能願意給學子們開課,還言必以道德、性靈的主旨,博之以詩書、禮樂的文采,不但洋洋灑灑,而且實實在在,使那些學子知道,士之所以愛學習,是因為有高於科舉文字之外的內涵在吸引他。於是,縣裡的學子們都知道了自己所向往追求的,應該是怎樣的境界,紛紛到他的住處拜訪。就是賢明清高的士大夫,也帶了子弟來聽。席下沒有不相互轉告,相互勉勵的。

朱熹寫此文的意思非常明瞭。一個地方要重視教育,首先要官員重視,然後有穩定的經費投入,然後有懂行的先生引領教導。但是有一點他沒有提到,那就是所有的一切,必得有一個地域的文脈來做支撐。像常熟、崑山、太倉、宜興這樣的江南古城,要說其文脈厚重,故事肯定是一串串的。

沒有網課的年代裡,江南鄉村教育的大師課

舊時江南古村,此等人家即是典範(陳壽春攝)

陽羨:江南鄉村教育的“風氣之先”

歷史的老賬,總是等著後人去翻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像陽羨這樣的地方便已設立庠序,亦即鄉村塾學,開始蒙童教育了。相傳孔子七十二賢人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就曾居此讀書。六朝以來,朝廷派到此地為官的,皆是全國意義上的文化名人,比如著名書法家孔侃、桓玄、羊欣、王儉、毛喜,著名畫家劉瑱,著名文學家任昉,等等。他們都當過此地的縣官。他們最大的政績,就是引領一方的文化風氣。確立士農工商的排序,讓文化人排在第一,倡導一種堅挺的民間價值觀。

然後,永嘉之亂,晉室南渡。大規模的戰亂導致中原地區的大量優秀人士來到這裡,於是魏晉南朝成為江南一帶文化發展的第一次高峰。當然,北方來的大佬與當地的土著也斷不了發生衝突,儒釋道便站出來擺平各方訴求。道家解決了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儒家解決了人生的理想價值問題,教導人如何修身治國平天下;佛家解決了人內心生死苦樂如何對待的問題。這儒釋道原本在北方是各顧各的,但到了江南就合成“股份制公司”了,後來人們說到江南文化其實是一種“和”文化,連吃的菜餚裡,也有一道“和菜”,各種口味的人,都能在“和菜”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口,想想也是,一道菜裡都斷不了有儒釋道的支撐。

來自北方的士族裡有很多孔子的後裔。他們很快習慣了江南的山水與美食,不想回到北方去了。江南人暗暗得了便宜,也不聲張,靖康之難導致了宋室南渡,京城便設在臨安。陽羨離得很近。各種方便自不待言。南宋在杭州一百五十九年,江南就有了四百八十座書院。而太湖西岸這座古城最多的一年參加“童試”的讀書人居然有兩千五百多人。

得風氣之先的陽羨人並沒有把自己說成是“首都郊區人民”,那不是此地人的風格。不過南宋的陽羨士子真是出了很多,像蔣捷這樣的“芭蕉詩人”,吳炳這樣的“粲花”劇作家,都具有全國影響。科舉的盛行,人才的盛名,讓長江以北的許多士族把目光投向了這個太湖西岸的江南古邑。即便是在南宋滅亡之後,聚集在江南的一些文人為了對故朝表示忠貞,拒絕在異族統治下就任官職,一種由“隱士”組成的士大夫民間聯盟,由此開始形成,文人在杭州附近的縣邑遊蕩、定居。他們寫詩、酬唱、習字、繪畫,也為生計所謀,開個蒙館,收些學生,無形之中為江南的鄉村教育添薪傳火。

教育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文化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教育和文化上,江南走在了前頭。

聖賢引領眾生”,在沒有網課的年代,正是當時聖賢的卓識和努力,使得江南鄉村教育薪火相傳,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學子,江南文脈也因此綿延不絕。

沒有網課的年代裡,江南鄉村教育的大師課

古城文昌閣大殿(黃興南 攝)

內容摘自徐風《江南繁荒錄》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志江南在繁荒 藏曆史于山河散文筆法記錄鄉村嬗變 民間視角尋繹江南根脈“中國好書”作者徐風全新力作 第三屆《鐘山》文學獎獲獎作品

沒有網課的年代裡,江南鄉村教育的大師課

《江南繁荒錄》

作者: 徐風

定價: 68元

ISBN: 9787544777728

作者簡介

沒有網課的年代裡,江南鄉村教育的大師課

徐風,作家、紫砂文化學者。現居陶都宜興。

有長篇小說、散文隨筆、文學傳記等著述十六部。長篇小說《國壺》、長篇散文《一壺乾坤》、長篇傳記《布衣壺宗》《花非花》等。

曾獲“2015中國好書”、《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冰心散文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紫金山文學獎、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鐘山》文學獎等。

加微信好友:譯只小號

可進入譯林書友微信群

本期編輯 | 明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