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教授小课堂 | 3分钟读懂网贷平台备案政策进程

F教授小课堂 | 3分钟读懂网贷平台备案政策进程

从2017年开始,关于网贷行业“备案”的话题层出不穷,可受机构数量、业务存量、市场环境等限制,备案进展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迅速。今年初,有关监管“试点”方案在网络流传,2019年备案工作进展如何?近两年监管层下发的文件中,有哪些对备案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F教授为你梳理了近年来关于备案的政策进程概览——

F教授小课堂 | 3分钟读懂网贷平台备案政策进程

Q:P2P备案的概念在中国是何时产生的?有哪些政策文件指引?

F教授解读:备案的概念最早要追溯到2016年,当时的网贷行业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平台经营质量良莠不齐,暴雷事件频出。于是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工商总局办公厅在2016年11月联合印发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管理登记指引》,要求各省市按照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备案管理办法。

也就是说,2016年以国家层面发布了P2P平台备案指引要求,具体的执行由各省市金融局自行负责,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市金融工作局根据指引规定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于2017年7月发布了《北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办法》。

Q:各地备案管理办法下发后,进程却为何一直处于延期状态?

F教授解读:

虽然没有公开政策发文,但2018年4月中旬起,陆续有媒体报道已有省级金融办接到通知,P2P网贷验收或备案有可能延期,延期的原因是备案工作要“严控标准、把握节奏、步调一致”。

2018年6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在“2018陆家嘴论坛”上也被问及了“备案工作是否有望在年内完成”的问题,他回答道“我们继续进一步做工作,年内还不行,还得继续加把力。”至此,“备案延期”的传言得到了官方证实。

Q:“备案延期”的原因是什么?监管层后续下发了哪些政策?

F教授解读:众所周知,在过去十年间P2P呈现野蛮生长趋势,2016年8月底,全国平台数量两千余家,借贷余额、出借人数、市场风险稳定性等等都是监管层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备案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立即实行全国备案制度的金融风险比较大。

在备案工作延期的同时,互金整治办于2018年8月17日发布了《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

(俗称108条问题清单);8月29日发布了《P2P网络借贷会员机构自查自纠问题清单》(俗称119条自查清单),要求各平台在2018年10月底前对照问题清单逐一整改并提交自查报告。同时,北京等地的监管部门在要求平台提交自查报告、进行“合规三查”的同时,另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退出指引》,对网贷机构提出硬性指标,倒逼部分无望达标的平台良性退出。

正是上述监管政策的落地,健康有序地减少了网贷平台数量,更让资质健全、运营稳健的网贷平台找到了前进方向,为备案前的合规检查明确了统一的标准。自此,网贷行业的整改验收工作正式实质性启动。

F教授小课堂 | 3分钟读懂网贷平台备案政策进程

Q:2019年备案工作进展如何? 今年有望实现备案吗?

F教授解读:今年4月,据多方媒体报道,网络流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条件备案试点工作方案》,文件对现有网贷平台实缴注册资金、风险准备金缴纳额度、企业盈利情况等资质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互金专项整治工作小组也表明,2019年第四季度要在合规检查、接入系统、数据核验等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将整改基本合格机构纳入监管试点

截至今年6月底,完成合规检查的网贷平台数量仅四百余家,从目前综合信息来看,备案工作正在稳中有序推进。据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10月17日报道,从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处获悉,北京、厦门等6个地方已经启动监管试点工作,正为试点进行前期调研。F教授认为,今年第四季度网贷行业或在利好消息中继续前行,即使2019年备案不能最终落定,但“监管试点”阶段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F教授课堂总结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2019年的很多新闻报道和政策文件中,“备案”被替换为“监管试点”,从字面意思理解,“试点”是正式备案工作的前期准备,那么二者究竟有何异同?什么样的网贷平台能够有机会纳入“试点”?被纳入试点的平台距离备案还有多远?F教授为大家准备了一期讲解视频,欢迎锁定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