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綜藝調研報告:情感認同與知識營養漸成熒屏剛需

原標題: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電視收視走高,綜藝市場在沉澱中開啟新嘗試 情感認同與知識營養漸成熒屏剛需

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管的《電視指南》雜誌發佈的《2020年第一季度電視綜藝調研報告》顯示,2020年春節總收視率相較於2019年上漲18.1%,人均日收視時長增加30分鐘,電視收視率在春晚達到峰值後,未出現明顯回落,保持較高與平穩的收視態勢。

在疫情來襲的特殊時期,不少綜藝節目開啟新嘗試:形式上,“雲錄製”逐漸成為主流;內容上,一批展現人間關愛、傳遞人文溫暖的節目吸引了大多數觀眾的視線。越來越多創作者開始思考,當綜藝節目跳出偶像化、年輕化、衝突化的“市場鐵律” 後,到底什麼樣的內容才是對觀眾真正有意義的。

用瀏覽“朋友圈”的方式打開綜藝,“雲錄製”撬動溫情表達

“不少年輕人說,這段時間與長輩時常鬧矛盾,這正說明平日缺乏代際溝通,當下是彌補的好時機。”在浙江衛視的雲錄製節目《我們宅一起》中,主持人華少的一句話獲得不少網友點贊。有觀眾將近期湧現的一批低風險、低成本,居家錄製的節目,比喻為各大衛視的朋友圈——拋開精心設計剪輯的綜藝“劇本”,白描出嘉賓的“宅”生活。一蔬一飯的日常體驗,以及家長裡短的親友互動,給人一種“天涯共此時”的慰藉,也催人在停頓中拾取快節奏生活中忽略的美好。

親情互動是雲錄製的明星“宅” 日常裡最動人的部分。《我們宅一起》中,演員沙溢廚藝大漲,每天為妻兒烹飪三餐。在由妻子掌鏡的短視頻裡,他一邊自嘲身處家庭食物鏈底端,一邊興致勃勃地實踐網絡菜譜,看著孩子吃下自己料理的飯菜,眼神中洋溢著自豪與滿足。這一幕,像極了隔離期間,在一日三餐裡重拾成就感的上班族們;在湖南衛視的雲綜藝《嘿!你在幹嘛呢?》中,主持人李維嘉與母親的互動也溫暖了不少觀眾。視頻中,李維嘉一邊幫母親染髮,一邊與圈中好友視頻通話。在與同輩的網絡社交中,兒子並沒有迴避老一輩,而是拉著母親一同“入夥”,兩代人聊新劇、扯家常,其樂融融——這種鼓勵、幫助老年人接觸新事物的做法,無疑是代際平等交流的一個良好示範。

雲錄製也讓傳統類型有了新的看點。婚戀綜藝《請和我奔現吧》打出“雲相親”概念。節目中,主持人孟非以及男女嘉賓分別開啟直播窗口,進行聊天配對選擇。觀眾不但可以“圍觀”男女嘉賓通過視頻相親、約會的全過程,還可以參與實時互動,通過評論為嘉賓提出戀愛建議,甚至通過投票為嘉賓爭取更長聊天時間。“雲相親”模式由於投合了網生代的社交習慣,吸引不少時尚青年參與。節目中的代際經驗交流同樣精彩:青年嘉賓為中年“家長”孟非,普及了“霸道總裁”“cosplay”等基於青年文化的互聯網術語;孟非則以過來人的經驗,開導年輕嘉賓對愛的困惑。

從網絡新經濟到曲藝傳統文化,知識“含金量” 不斷升級

近兩個月裡,用輕鬆氛圍與創新形式,為觀眾普及知識的綜藝節目,贏得不錯的市場反響。在綜藝人看來,這種從純娛樂向知識化的“回擺”,與市場的選擇有關——對具有探索精神、好奇心旺盛,且已具備一定經驗和知識儲備的90後、00後來說,娛樂放鬆之外,也需要知識的“收穫感”。

江蘇衛視推出的綜藝節目《我想開個店》,以“選秀”模式開啟實體經濟創業。選手用各自的特色產品與創意理念,競爭五個實體店鋪的開店機會。除了吸引眼球的明星合夥人之外,還邀請了商界專業人士進行產業模式分析。“獲客經濟”“老客戶轉化率”“CPS分成模式”等專業名詞,被一一科普。

節目中,新穎的創業產品屢屢刷新觀眾對實體經濟的固有認知。中國潮牌服裝設計師,計劃在旅遊景區推出飲品體驗店,植入品牌文化元素;行業專家建議網絡直播達人以店鋪形式常駐繁華商業街,為線下經濟開拓“線上副本”。商業有模式卻沒有絕對標準,一些案例更引發了觀眾對產業化的深度思考。手工槓子面傳承者劉益便是典型一例。這位致力於親手做好每一碗麵條的手藝人,讓合夥人陷入糾結:一方面,麵條中傳遞出的匠心魅力讓人折服;但與此同時,純手工作業又無法保證產量和實效。面對嘉賓“有無想過商業化”的提問,劉益的回答質樸又果斷——“沒有,我只管把事情做好,順便賺點錢”。劉益的處境並非個例,當下不少傳統工藝正因商業能量激發不足,身陷失傳危機。對此,專業人士認為,傳播匠心手藝最有效的手段是商業化,如何做好保護性開發才是問題的關鍵。

無獨有偶,用知識收穫認可的,還有網絡綜藝《瑜你臺上見》。節目請來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珮瑜,以“脫口秀+表演”的形式開講京劇知識。有新意的是,這檔京劇綜藝與熱播京劇題材劇集《鬢邊不是海棠紅》展開互動。主講人由劇集中的人物、場景、細節入手,引入對“人保戲,戲保人”“跨刀”“水牌子”等京劇專業術語的解釋,並且進一步延伸出一系列京劇歷史掌故。京劇知識的開拓讓觀眾得以更好地理解熱門劇集中的情節邏輯,而熱門劇集的生動故事也為京劇文化的普及提供了素材抓手。

(記者 張禎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