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秀才,生活质量也是因人而异

生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他们在当时的生活质量因人而异。《明史·选举志一》曰: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古时候的秀才,生活质量也是因人而异

说的乃是本朝选举之法,由童生考入官学(县、州、府学)的,便是秀才,在乡里算是极有名望了,允许见知县时不拜,还可以享受八十亩田地的免税政策。试想,除去乡绅地主,一般人家何来八十亩的地?实际上,但要有功名在身,此生便无须交税了。

这是何等的荣耀事!因此,但凡乡里有事,往往会请秀才帮忙,这时候,秀才之间的差距也就出来了。

有些秀才,只是个纯粹的读书人,除读书写字外,不作其他念想,如果不能再一级一级往上考取功名的话,此生也就只能享受朝廷拨给的补助,聊以度日了。

古时候的秀才,生活质量也是因人而异

又有些人,生得机灵,财路却是不少。比如乡里有乡民打官司,诉状自是要请秀才写的,临了将诉状呈予县衙,要想赢官司,难免走些人情,因秀才乃是知县大老爷的门生,自也需要请他去走走关系,这当中的好处焉能少了?一旦把官司打赢了,人家自要酬谢,又是一笔好处。

除官司外,还有求办事者。这是个人情社会,出了事首先想到的并非如何解决,而是如何找人,故相托办事者多,秀才则从中捞些好处费,或是收取中间费,也乐于跑腿,甚至与县衙那边的人打好招呼,但要把事办好,好处费一律对分,倒成了一门生意。

古时候的秀才,生活质量也是因人而异

另有写信代笔的,若字写得漂亮,还有人上门求字。或是在乡里教书等,实际上秀才同其他各行各业一般,只要肯花心思,也成不了他人眼里的穷秀才,甚至因其特殊身份,以及在乡里的威望,谋个职要比普通人容易一些。

始于明而盛于清的绍兴师爷,便是那些秀才、举人的另一出路。读了许多书,却又无法更上一层的这批人,凭着自身的才学,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真正是应了那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些出众者,虽非状元而胜于状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