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伪国学?

如何辨别伪国学?

文/亮哥(青年学者)


“国学”的最初意思是学校

“国学”一词最初出现在《周礼·周官·乐师》里:“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指国家所设立的学校或教育机构。“国学”一般设在首都,与地方上的学校“乡学”相对。据先秦文献记载,“国学”里教授的课程是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再往后,“国学”则是太学(东汉到宋代)或国子监(元明清三代)的代称。这从许多古代文献和诗文中可以得知。

“国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西方文化传入的压力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很多守旧人士认为,为了国家富强,不得不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但是又不能丢弃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于是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面对着深重的外来压迫,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社会亟需变革,一部分保守派的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上开始凸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1905年初,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革命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国粹学报》为其机关刊物。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在他看来,国学的范围很宽,而且他强调国学的实用性。

章太炎于1906年在东京发表了《国学讲习会略说》,于1910年发表了《国故论衡》。“国粹”和“国故”都没有用“国学”一词,但两者都可以说是“国学”的同义词。章太炎在他的著作中,把“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心目中国学范围包括文字学、(儒家的)经学、历史学、诸子百家思想、文学等几个门类。

顺便说一下,日本学者也有“国学”的说法。在日本,“国学”是指日本的学问,是相对于汉学而言的。18世纪的日本人提出这个概念,可以说是摆脱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的一种需要。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学”

新文化运动爆发后,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倡科学和民主,激烈地反对传统思想。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1925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了 “国学部”,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这几位学者是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国学部”设立的课程也很广泛。

“国学”在当代人眼中的意思

一般来说,“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同义词,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在古代中国社会,学者把书籍分成经、史、子、集四种类型。经,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著作。史,一切关于历史的著作,编年史、纪传体史书、别史、杂史、职官等书,都属于史类。子,是指思想类的著作,包括诸子百家、道教、佛教等类的书籍。集,则是指文学作品。

其实,顾名思义,“国学”是指一个关于国家的所有学问。

但是,这个范围太广泛了。从学科上说,哲学、历史学、地理学、宗教学、文学、法律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医学、数学、农学、天文学、历法学等等,都属于国学了。

如果范围再收缩一点,“国学”可以指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学术的精华部分。

人们对“国学”的误解

1990年代后,“国学热”兴起。这反映了中国人经历了几十年的文化压制和饥荒之后,对传统重新产生了兴趣。

但是,对于什么是国学,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于是,只要打着“国学”的名字,不管是迷信的、粗劣的,还是有害的书籍,都会有人相信。

人们对“国学”的误解一般分为几种。

一种是把“国学”误解为“儒学”。其实,儒学只是“国学”的一种。传统思想、学术、历史还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容。

更有甚者,还有人把“国学”误解为《弟子规》和《孝经》。这些书籍宣扬为人子女者要服从父母、老师,只规定了为人子女者单方面的义务,而没有说明他们的权利,这是与现代社会以权利为基础的理念完全相反的,可以说是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如果有人把这些东西当成宝贝,那肯定是抱残守缺、顽固不化的,这些人提倡的是伪国学无疑。

还有一种是宣传“因果报应”。“因果报应”的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本人不信奉佛教,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宗教信仰自由,你信奉“因果报应”教义,我不反对,但是你把它拿出来大肆宣扬,恐吓人们,就不对了。

一种是把“国学”误解为“成功学”和“鸡汤”。许多人以为,不花时间,就可以快速掌握古代人的思想和智慧。那些讲解相关课程的人或者机构,也把古代典籍庸俗化,甚至歪曲,以迎合接受者。其实,世界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真正的智慧是要通过艰苦的学习、反复的思考、人生体验和反思得来的。那些告诉你学了“国学”就立刻可以拥有什么什么大智慧的,一定是伪国学。

一种是把“国学”误解为万能药。有些人,心理出了问题,家庭关系(比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出了问题,甚至小孩子有网瘾,都送去国学班或者国学学校,以为可以通过“国学”解决这些问题。其实,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对症下药,“国学”绝不是万能药。如果选择不当,甚至很多时候,还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摧残。

一种是把“国学”误解为三教合一。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等三种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的学说和宗教。三教合一是指融合三个教派,融合方法不同,则侧重点也有不同。其实,三个教派的差别是很大的,未必能融合到一起。动辄以融合三个教派自命的,也是伪国学。

许多人只是为了商业目标,才打造出一些“国学”的概念,比如汉服。其实,正如古文物研究专家孙机先生所说,中国古代各个时代的服装差异很大,中国想要定一款“国服”不太容易。很多机构,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才宣传“汉服”这一概念。据说,每销售一套汉服,利润在数百元到上千元;每举办一次“汉式婚礼”,利润则在数万元。

伪国学还有一个特点:神化某个人物(尤其是在世的人物),搞个人崇拜,奉之为教主,宣称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不容许反对。这就流入“邪教”了,自然是伪国学。

真“国学”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思想的真诚、深入的研究。

有人调皮地把古代的“六艺”和现代社会的相关学科和技术联系起来。

如何辨别伪国学?


“国学”中有一些内容和价值观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当然,也有一些价值观,在今天看来仍然也有价值和借鉴意义,比如,“君子人格”、“舍生取义”、“浩然正气”、“关心民生”等。但是,对于迂腐甚至错误的价值观,我们必须抵制。

对“国学”的超越

最后,我想表达一点对“国学”的最终看法。

其实学问、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是不分国界的。

而且,人们对一个事物了解越详细,对它的分类就越清晰。比如,中国人对西方的思想、历史、学术、宗教了解比较少的时候,会把西方的学问统称为“西学”。但是随着中国人对西方了解越来越多,“西学”这个词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被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普通法、英国历史、法国大革命史等具体学问替代。

“国学”也是如此。随着我们对传统中国的研究和了解越来越深入,“国学”一词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国学”的产生是为了应对西方文化传入的压力。今天,中国已经完全没有外在威胁,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所以,“国学”一词,就更没有必要存在了,应代之以更精确的“先秦思想”、“唐代史”、“历史地理学”、“佛学”、“诗学”、“训诂学”等更具体的学问。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具有现代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比如,平等、自由、权利等。我们不应该迷信古人,以为他们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世界是变化的,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去体验,问题也需要我们自己去解决。

(本文为人人都爱学语文头条号原创,禁止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