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經營“錯過”,所憾之人或不同

文|子子


有人曾會因為一本書名,而喜歡這本書嗎,我會。《半生緣》這本書的書名,在我看來簡單且真實,因為與我而言,在這凡世中,一個人無論怎樣過完一生,最終也只會有半生的時光來善於自我、歸於真實、明於情緣,最終諳於世事。所以在而立之年的我才拿起了這本讓我魂牽夢繞的書。


《半生緣》|若經營“錯過”,所憾之人或不同

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這部作品歷時18年之久,終於於1968年,在大洋彼岸旅美的她才將亂世下那一個個無可奈何的愛情畫上了現實的句號。它講述的是三十年代的舊上海,女主顧曼楨是當時動盪社會中的一位獨立自信的新時代女性,有文化、有思想、有擔當,靠著自己的工作來養活自己和一大家子,在工作時喜歡上了自己的同事沈世鈞,世鈞是一個不靠家庭,有理想的年輕人。


兩人從相知到相愛,在不安的時局下,為未來做著結婚的打算,但由於曼楨和世鈞雙方家庭的牽絆遲遲沒有結婚,然而他們誰也沒有想到這一猶豫,便成為了他們終生的遺憾。


《半生緣》|若經營“錯過”,所憾之人或不同

最幸福不過自己愛的人,正好愛著自己


曼楨的姐姐曼璐,之前因為要養活一大家子所以當過舞女,從而導致了不能孕育的後遺症,而曼璐為了留著他花天酒地、朝三暮四的丈夫的心,不惜陷害妹妹曼楨,設計讓自己的丈夫侵害了自己的妹妹,最終導致曼楨懷孕。


而曼楨與世鈞也就在各種陰差陽錯的誤會中,分離了14年,正如世鈞對曼楨所說的那樣:“也許眼睛一霎,就錯過了這14年發生著太多的變化,相愛之人終究為了無可奈何的現實所妥協,14年後再相見的兩個人早已為物非人也非的處境,唏噓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半生緣》|若經營“錯過”,所憾之人或不同

“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全書描述的是兩個大家庭的家庭瑣碎與是是非非,但就是這樣林林總總的細節描寫,將其中人物的悲劇與情緣的錯失十分準確的刻畫入讀者悲痛的情調之中。是啊,這是一場場錯過與悲劇構建的一部作品,深陷其中的看者無不感嘆與惋惜。但是悉究其文,作者致力於將悲劇的故事和複雜世俗的人性掰開揉碎後展現給讀者,讓讀者在無意或有意中提及這個寫滿悲傷的年代中發生的一個個蘭因絮之後,都是在喟嘆著那對無可挽回的儷影和曾經的那份美好。


然而我們現實的生活不到最後一刻是沒有最後一頁的,在歷經違願的錯過與失去之後,我們是應該如曼楨一樣活得痛苦無謂,還是應該像世鈞那樣為封建的世俗妥協著理想,其實都可不然。


曼楨的悲劇其實可以只是上半場


曼楨從被她姐夫祝鴻才侵害的那個晚上開始,她的人生就進入了黑暗無光的死穴裡,這一分界點成為她人生下半場灰暗的開始,從自信堅強到麻木無謂,被姐夫侵害後懷了孩子,在她的觀念裡,一個女人只可以為自己心儀的男子所孕育,然而現實讓她措手不及的接受了巨大的屈辱與痛楚。最終孩子生下來,姐姐因病去世,為了自己的孩子放下了恨海難填的過去,無奈的嫁給了祝鴻才。在婚後扮演的也完全只是一個母親的角色,對於妻子的身份,她是不屑的,因此婚後的生活並不愉快,最終離婚。

姐夫祝鴻才其實從姐姐還沒有出嫁的時候便對曼楨有著傾慕與敬仰之情,如今娶到了自己心儀已久女子,祝鴻才從各個細節或許有透露出自己想要珍惜家庭的溫暖與安穩的度過下半生的決定,也有過真心悔過的表現,誠然他得到的手段太過卑劣,讓兩個相愛之人形同陌路,我們當然同情曼楨的遭遇,痛恨祝鴻才的禽獸行為。然而佛家有云: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便不再擁有煩惱。若曼楨選擇的不是痛恨而是放下過去,選擇的不是對生活了然無味,而是經營再也回不去的錯過,或許孤注一擲的她會擁有遲來的幸福來彌補過去的那些個創傷所造成的陰影。


《半生緣》|若經營“錯過”,所憾之人或不同

你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等著你


亂世的理想與家庭的牽絆或許並沒有分界線


世鈞在得知自己心愛的女子沒有任何徵兆的和其他男子結婚之後,便傷心欲絕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和青梅竹馬勉強的為了該結婚的傳統和年齡而維繫著沒有愛情的婚姻,他原本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但是在經歷一次失望的感情之後便再也沒有了當初為愛情和理想不顧一切的衝勁,有的只是一個為了家庭的瑣碎而煩惱的勉強之人,沒有愛情為生活添彩,妻子也是心繫他人,而他卻渾然不知,一潭死水般的生活讓他看不到光。

然而畢竟曾有過夢,當曾經的好友從國外留學回來,他內心的那股追求之心,便再次復燃,想要衝破牢籠,但是他還有兩個孩子和他的妻子要依賴於他,他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去追求所想,只能屈從於現實的不溫不涼。雖然人世間有太多的苦難與無奈我們無法規避,也無法解決,但這不是我們隨波逐流和放任生活的理由,人生的價值不是依附於某種狀態而是隨性又隨心的活著。所以,沒有了愛情但而立之年還有夢的世鈞,依然可以為獨立的自己在拼一把,活成自己追求的樣子,而不是和現在一樣庸庸碌碌的過完一輩子。

《半生緣》|若經營“錯過”,所憾之人或不同

“也許眼睛一霎,就錯過了。”


“日子過得真快,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來講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縫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張愛玲在開頭便說明了,世鈞和曼楨那三五年的一生時光,是啊,那三五年後,他們的人生再也無繁花嘉樹。

誠然故事裡的人,永遠都是故事裡的,自己的日子終究是自己過的。白駒過隙的時光,難免會有過後悔,有過錯過,有過遺憾,也有過想要挽回的過去。然有些錯過的東西,若我們執念於此,遺留給我們的除了曾滄海難為水的悲痛外別無其他。所以若總是糾結於過去的遺憾,往往會忽略了手頭的歲月,更會忘記了然未來的輝煌。


《半生緣》|若經營“錯過”,所憾之人或不同

後自己不能再愛,今後只有兀自萎謝


結語:活在當下,或許不是完全正確的人生態度,但卻是最輕鬆的人生活法。在寫完《半生緣》中年的張愛玲,或許也在回味著當年與胡蘭成訣別時說的那句話“今後自己不能再愛,今後只有兀自萎謝。”在歷經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的生離別過之後,她已明白“不能再愛”或許早已一語成讖,但“兀自萎謝”或許還為時過早。當時的張愛玲在感受過人生耀眼的陽光之後還依然執筆填充著晚年的生活,為夕陽的嫣紅畫著篇幅,雖然最終結局並不美好,但是她將細膩的文字留在了著物慾橫流的時代,而且永不凋零。想想人生的意義其實也就是這樣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