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語言的本質是什麼?

前幾天我們花了5天時間,將《周易》的內容梳理完畢,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正式進入《詩經》的內容。

提起《詩經》您腦海裡可能馬上會浮現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甜美,也可能會有“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的唯美,更或者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悲愴。

這些概念是屬於我們教育體系下的泛認知,我們要理解《詩經》,就一定要搞定一個小、初、高教育不會回答你的問題:什麼是詩歌?詩歌有什麼用?詩人又有什麼用?

詩歌語言的本質是什麼?

詩歌有什麼作用?

現代這個社會,詩歌似乎除了可以抒發一下情感與牢騷之外,實在是找不到更為實際的作用。不過就在30年前,詩歌卻充當著婚戀市場“終極殺器”的重任,在當時的婚戀市場上每個適婚男女都標榜自己會寫詩歌。

隨著時代的發展,詩歌“終極殺器”的作用迅速被淘汰,因為這個時代互聯網實在太發達,高手實在太多,人們對詩歌的鑑賞也有著顯著提升,所以當初那些標榜會寫詩歌的“年輕男女”也就不怎麼敢寫詩了。

不過就詩歌本身而言,它確實具有某種超脫世俗直指人心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詩歌的本質不是藝術,而是巫術。

詩歌語言的本質是什麼?

詩歌的定義

詩歌萌芽於原始部落族群,在當時它並不屬於個人,而是屬於群體中的一種儀式語言,無論儀式的目的是什麼,這種語言憑藉著鏗鏘有力的節奏感,很容易將人的情緒聚集到一起,時而兇猛,時而舒緩。

今天我們在很多保健品公司內部會議上,依舊可以看到類似的場景。每一個公司、每一個團隊都會有自己的口號,而好的口號確實能夠激發人最原始的衝動,我可以準確的說這些口號就是原始詩歌的表現方式。

詩歌語言的本質是什麼?

詩歌語言是朦朧的,它從文字到感知都是朦朧的,在朦朧中加入抑揚頓挫感最能夠挑逗人的情緒,不信您可以試驗一下。

所以凡是鏗鏘有力,伴隨著韻律,內容有點朦朧的語言就是詩歌。有了這層定義,我們在翻回上週的《易經》內容,重新看一遍那些卦爻辭,是不是有新的發現呢?它們有韻律,有朦朧感,通過巫師的口中吟唱出來,在外行人似懂非懂之間營造出讓人敬畏的力量,輕易就可以俘獲人的內心。

詩歌語言的本質是什麼?

詩歌語言的韻律感和朦朧感從一開始就將詩歌與“日常語言劃清界限”,它的作用是讓參與者跳脫出現實生活與日常經驗之外,這種體驗本質上來說就是宗教裡的神秘體驗。我們讀書經常會看到很多人說詩歌具有神性,也就是從這一層理解出發的。

只不過我們今天已經從原始社會的複雜儀式中脫離出來,單純的詩歌很難再次帶給我們那種原始巫師的宗教體驗,當然,一些場合是例外的,比如:男女情侶表白的時候、宏達氣氛烘托下的演唱會、參加傳銷大會的時候等等。

遺憾的是,歷來的美學理論和文學理論,雖然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詩歌理論,但是往往抓不住本質,因為詩歌真實內涵要從人類學、社會心理學去找才窺探到其中的秘密。

通過詩歌的特徵學習,其實對於我們演講是一件很有幫助的事情,演講的真實內容本質上而言就是語言的感染力,那些實際的內容反而變得次要,所以我們經常會講到很多胡說八道的“大師”能夠受到熱捧,如果您研究過此類案例,會發現他們的語氣、動作、強調高度一致,這是一門可以被培訓的學問。

詩歌語言的本質是什麼?

讓我們回到《詩經》中來,這篇文章是“王庶文講壇”《詩經》的第一篇,這一點我們卻也還是清晰的,《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不過它的詩篇卻遠遠沒有早到那些能夠用詩歌語言“呼風喚雨、精神洗腦”的年代,但是《詩歌》本身卻依舊殘存很多“上古遺風”,肩負著艱鉅的社會責任,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日常消遣,所以傳說孔子才會刪訂《詩經》,將它變成一部經典道德教育的教材。

好了,關於“詩歌的本質是什麼”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詩歌具有穿透世俗,直指人心的作用;第二、凡是帶有韻律感,內容又朦朧的語言都可以被稱為詩歌語言;第三、詩歌在原始部落時期,是部落的一種儀式語言,這種語言從功能上來說更接近巫術。

詩歌語言的本質是什麼?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