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星鏈”即將商用!19家A股上市公司涉“星”

4月22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成功發射了60顆“星鏈”(衛星互聯網)互聯網衛星,這是該星座的第7次發射,目前在軌衛星數達422顆。馬斯克明確表示, “星鏈”(Starlink)衛星互聯網服務將在3個月內開啟內測,並將在6個月內開啟公測,“希望明年初Starlink衛星將開始為非洲服務”。

按照馬斯克設想,“星鏈”最終將由1.2萬顆衛星組網,實現全球無死角全覆蓋。業內人士判斷,“星鏈”一旦正式商用,很可能會改變全球電信市場的競爭格局。據麥肯錫預測,預計2025年前,衛星互聯網產值可達5600億至8500億美元。

那麼,擁有如此大市場的衛星互聯網一旦被正式商用,會不會取代目前大熱且加緊建設的5G呢?我國有哪些上市公司涉及衛星互聯網呢?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互聯網服務即將商用,但短期內仍無法替代5G

馬斯克曾表示,SpaceX只需要大約400顆Starlink衛星就能提供“初步運營能力”,然後需要800顆能將其提升到“重大運營能力”。目前來看,這一設想似乎已跨過商用門檻。

就Starlink衛星數量及發射節奏情況,招商策略主題投資分析師陳剛在接受紅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在2019年11月時,Starlink衛星已有122顆在軌,按預期節奏每兩週發射60顆計算,至今年4月底,應新增約600顆星,而以目前在軌422顆衛星對比,已落後於計劃中的理想目標。

東吳證券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郝彪則認為,Starlink衛星發射計劃基本符合預期,但“2020年計劃發射24次,欲實現1440個衛星在軌,年內任務密度很大,進程仍值得觀察”。

馬斯克擁有的“星鏈”衛星互聯網服務即將商用的消息還是讓很多通訊業內人士擔憂,有觀點認為,它將對目前全球正在大力建設的5G網絡發展構成顛覆性影響,很有可能會取代5G。事實真的如此嗎?

郝彪認為,按照“星鏈”現在的技術水平,小衛星可以達到1Tbps的帶寬,理論上足以為4萬人提供4K級別的流媒體視頻服務,但“如果用戶群體變得更大的話,由於帶寬限制每個人可以獲得的帶寬就會減少。所以要麼人數受限,要麼只能大幅增加並行的衛星,但經濟程度就會不如5G”。

與郝彪觀點一致的是,陳剛也表示,美國進行5G光纖佈線的成本在1300億~1500億美元,而按照星鏈計劃方案,全部組網後,衛星的造價僅大約需要100億美元。從這個角度說,兩者未來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但不是非此即彼的說法,因為建設階段擁有的成本優勢並不意味著應用階段仍有成本優勢,“在人口密度比較大的地區,5G網絡還是首選”。

事實上,“星鏈”要想讓上網速度越來越快,必須要有足夠多的衛星去組網,因為它與4G、5G面臨同樣的問題——密度,即4G、5G要想支持大量用戶使用高速度移動通信網絡,在頻譜有限的條件下就必須提高重複利用率,多建基站,而“星鏈”要想實現全面覆蓋並高速上網,至少需要數千顆低軌衛星,甚至數萬顆以上,而這則需要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解決。要注意的是,衛星也是有壽命的,通常是幾年到十幾年等等,這意味著“星鏈”也需要時時更換衛星,而這又提升了使用成本。

與此同時,衛星互聯網還有一個硬傷,即在在時延上目前還根本沒法跟地面網絡相比,高可靠、低延時是5G網絡的重要特性,而衛星互聯網在這方面仍需要技術上的突破。

A股上市公司中多達19家公司涉“星”

雖然“星鏈”在短期內仍無法替代5G,但隨著StarLink開始大批量發射衛星,仍有業內人士擔憂StarLink將佔據太空中近軌頻譜,而頻譜資源是有限的、稀缺的,認為國內相關機構需要儘快行動起來。這種擔憂,陳剛表示了認同,“目前低軌軌道和和頻譜資源都是有限的,較早時間佔據這些資源可能會在未來的發展中佔據一定先機。”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建設範圍,將衛星互聯網首次納入了“新基建”範疇,這一新的變化意味著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工作將會明顯提速。

據招商策略的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國內衛星產業的3個子領域是衛星製造與發射、地面設備製造和衛星運營。衛星運營服務與地面設備製造是產業鏈主要部分,各佔約45%的行業收入份額,衛星製造與發射產業市場較小,僅佔約9%;共有19家A股上市公司分佈在此3個子領域中。

陳剛認為,在上述3個子領域中,我國的衛星製造與發射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更強,衛星運營服務與地面設備製造技術還有待提高。而衛星衛星產業的第一階段發展邏輯將由衛星製造與發射來驅動,後續發展則取決於衛星運營服務帶來的相關需求。郝彪則指出,因為傳統衛星研發以硬件主導,軟件為輔,研發週期長、研發成本高;而未來以星載計算平臺、操作系統、集團整合是第二階段主題(中國電科旗下太極股份等)。

對A股中涉“星”公司基本面以及股價活躍度進行梳理,《紅週刊》記者發現以下5家公司特點鮮明,不僅在未來衛星互聯網建設中擁有一席之地,且從最新一季報機構持倉來看,很多也是被機構納入前十大重倉股,如中國衛星就被富國中證軍工指數分級基金等25家機構重倉,而中航光電則被易方達國防軍工基金等47家基金重倉等。若回顧2019年情況,則也可看到,看重涉“星”公司的機構也不在少數,如中航光電在2019年末被機構持有家數達330家,持股總股數高達7.74億股;中航機電被持有機構家數達157家,被持總股數也達26億股。

中國衛星:是小衛星製造龍頭,其業務主要分為宇航製造和衛星應用兩大類,其目前是中星6C、亞太6C、中星16等衛星的運營商。

中航光電:在低軌通信衛星星座及衛星互聯網的建設中,在上游環節有望為衛星、火箭製造提供連接器等配套業務;中下游環節,公司有望為地面設施以及通信設備提供連接器、線纜等產品配套。

航天電器:是國內集科研、生產於一體的電子元器件骨幹企業之一,產品有望在衛星互聯網上游的衛星、火箭製造環節,以及中下游的地面設施等環節得到應用。

天銀機電:依託清華大學20多年空間技術積累,是國內第一家商業運營的恆星敏感器生產廠商。

華力創通:是天通一號基帶/終端提供商,在衛星應用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投入。

附表 衛星製造與發射類上市公司財務等數據統計(按一季報RO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