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早雁》這首佳作,它很能代表杜牧七律的成就?

本文系作者茵茵文化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明代詩評家楊慎曾說:“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唯杜牧之為最。”(《升庵詩話》)這評價是很恰當的。這裡選的《早雁》,是一首集思想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的佳作,它很能代表杜牧七律的成就。帕中這首詩作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是年,杜牧四十歲,任黃州刺史。唐文宗開城五年(840),回鶻為黠戛斯部落所破,回鶻諸部倉皇潰逃。其中兩部南下。一部在嗢沒斯率領下,到天德城(今內蒙古包頭市附近)要求接納。宰相李德裕對之採取了正確政策,同意其歸順。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任命其首領為歸義軍軍使。另一部由烏介可汗率領南下,向唐求糧、馬匹,並求借振武城(唐振武軍治所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天德城,遭到拒絕。

為何說《早雁》這首佳作,它很能代表杜牧七律的成就?

《早雁》

會昌二年(842)八月,烏介可汗認為唐王朝可欺,於是率部向天德、振武等地劫掠,並進逼雲州(今山西大同市)城門,給這一帶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這時正是北雁開始南飛的季節。詩人見提早飛來的大雁而憂念飽受驚擾、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因此借“早雁”為題以寄慨。人回“金河秋半虜弦開”,交代早雁南飛的地點(金河)時間(秋半)及原因(虜弦開)。“金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指八月。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居中,故云秋半。“虜弦開”,指回鶻入侵。“虜”,古代對外族侵略者的蔑稱。“弦開”,指拉弓發射,這裡指發動戰爭。這句寫局勢緊張,使人彷彿看到了回鶻人已拔劍開弓,殺氣騰騰。早雁的生命受到嚴重的威脅。

為何說《早雁》這首佳作,它很能代表杜牧七律的成就?

大雁

“雲外驚飛四散哀”,寫早雁聽到回鶻人的弓箭聲而驚恐哀鳴,四散逃命的情形。本來雁飛有序,排列整齊,人們因此常用“雁行”“雁序”來美喻兄弟。可現在的早雁則是“雲外驚飛四散哀”。一個“驚”字,下得極為精彩,可謂這句的關鍵字。“驚”是上句“虜弦開”所造成的後果。大雁由於“虜弦開”而受驚,才高飛雲外,四散飛逃,一片哀鳴一個個都成了孤雁。這情景自然是悽慘的。頷聯“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兩句,上承首聯,描寫早雁失群后逃經皇宮上空的情景。“仙掌”,指漢武帝在建章宮內設承露盤,下有銅鑄仙人伸掌捧託。“長門”,原為漢武帝之陳皇后失寵後幽居之地,後用來泛指宮中失寵女人的住處。

為何說《早雁》這首佳作,它很能代表杜牧七律的成就?

陳皇后劇照

“仙掌”、“長門”,裡都代指唐朝的宮闕。這兩句寫得孤苦悲哀,令人同情。早雁“驚飛四散”後,飛到了長安,或落單,只有一隻,從金銅仙人的旁邊掠過,在月光的照映下只剩孤影;或許還有幾隻,在冷宮中婦女對著暗淡的燈光沉思、抽泣的時候,過上空,幾聲孤雁的哀鳴使失寵者更覺悲傷愁苦。細加考察,此聯寓意是極其深遠的。實際上,在杜牧寫此詩的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仙掌”早已不在長安了。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的記載,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已將金銅仙人及承露盤從長安拆至洛陽(一說因銅人過重,留在了灞壘)。中唐詩人李賀曾作有著名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對這一歷史事實,作為一位喜論政談兵的著名詩人,杜牧是不會不清楚的。

為何說《早雁》這首佳作,它很能代表杜牧七律的成就?

長安城風景

然而,詩人在這裡為什麼還要用“仙掌”代指長安呢?想必有兩層意思:因“仙掌”是用無數人力、物力建成而為帝王求“長生不老”之物,這正與死裡逃生、無家可歸的孤雁形成鮮明的對比,此其一。“仙掌”的搬拆,象徵著王朝易姓,政權的覆滅,詩人點出“仙掌”,意在以古喻今,對唐王朝提出警告,此其二。上下句中的“月明”與“燈暗”,“孤影過”與“數聲來”,互相對照,互相襯托,寫盡了早雁離散驚飛的悽慘情狀。這是寫雁,也是寫人,語意雙關,耐人尋味。頸聯“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轉為對早雁的忠告。雁是候鳥,一般秋末南飛,相傳飛到湖南的衡陽回雁峰即止,春天再飛回北方。

為何說《早雁》這首佳作,它很能代表杜牧七律的成就?

湖南衡陽縣的風景

現在因為“胡騎紛紛在”,北方仍在回鶻蹂躪之下即使到了明年春天,天氣溫暖了,恐怕也不能回去。“紛紛”,言其眾多,使人想見到回鶻在北方橫行之狀。“須知”,應知、要知。“須知”二字,感情真摯,寄寓著詩人對邊地人民的深切關懷。不能“一一回”與第二句“驚飛四散是相互照應的,顯示出作者在構思謀篇上的縝密。這首詩借詠“早雁”,寄託了作者對北方人民因受回鶻的侵略而逃亡他鄉的深切同情,同時也暗中譴責了唐朝統治集團的昏庸無能、防胡不力進需要提及的是,在杜牧創作此詩之後不到一年,在唐朝宰相李德裕反對“固守關防”,主張回擊入侵者的堅持下,唐軍一舉擊敗了烏介可汗。

為何說《早雁》這首佳作,它很能代表杜牧七律的成就?

秀美的天山

烏介可汗率殘部逃往金山(天山),最終覆滅了。作為一首詠物詩,《早雁》在表現手法上極見作者的藝術匠心。首先,託物喻人,借雁寄慨,形象生動而完整。從詩的字面上看,這首詩筆筆寫雁,但透過字裡行間卻使我們感到處處寫人。詩人運用比興象徵的手法,通過描寫早雁驚慌哀鳴、四散飛逃的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北方人民在回鶻侵擾下流離失所的悲苦生活.其次,從詩的結構來看,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敘事寫景,景中含情,“驚”字貫穿始終。後四句對早雁提出忠告與勸留,感情真摯感人。最後,煉詞精當,造句圓熟。中間兩聯對偶工整,全篇不著議論而情調哀怨,詩味濃郁,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參考資料: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升庵詩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