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

情哥哥DCy


子午谷奇謀太過兇險一旦失敗無法彌補。主要有以下幾點不能成功。1子午穀道路狹窄有進無退,無法做到及時的戰略撤退。2無法讓大規模部隊轉移,只能小股偷襲,可是長安又是易守難攻,城牆高大的城市,大規模的攻城都很難拿下,更何況小股部隊。3即便拿下長安以這樣的小股部隊也無法做到抵禦住敵人反撲。4對手太過強大,魏國在當時並不是朝政腐敗官員昏庸,而是主明臣賢。司馬懿也是個處處小心的人,不會讓你有機可乘的。所以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會反對。


秦朝大地


答:首先,之所以稱之為奇謀,就是因為用計之險。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魏強蜀弱,單從軍隊人數上看,魏軍就遠遠領先於蜀軍。而且,依魏延所說,他需要的是五千精兵,當時的蜀國一兵一卒都非常珍貴,諸葛亮不敢做出這樣危險的舉動。除此之外,在武將方面,蜀國關羽、張飛、黃忠皆已離世,馬超病危,趙雲年事已高,魏延是蜀軍中唯一的大將,一旦魏延遇到不測,對蜀軍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第二,“子午谷奇謀”能否實現,不僅僅在於蜀、魏兩國之間,還需要吳國的大力相助。魏延的計謀在於偷襲長安,只有東吳在合肥一帶對魏國進攻,形成一定的牽制,魏國兵力分散,長安以及關中一帶才不會有魏軍重兵把守,這樣才能給魏延爭取到偷襲的條件。但是即便如此,魏延攻下長安,東吳停止對魏國進攻,魏延的五千兵馬還是不足以鎮守長安。

所以說,如用此計必先與東吳聯盟一同抗曹。此計成功,蜀國便可以佔據長安收復關中,但東吳似乎並得不到巨大的利益,孫權怎能罷休?更何況早年間,關羽率領荊州軍北伐,困襄陽,圍樊城,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幾乎逼曹操欲遷都以避鋒銳,可以說孫劉聯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強大。然而就在這時,孫權卻撕毀了孫劉聯盟,如果孫權能夠配合進攻徐州,天下格局也許會發生巨大變化。孫權不但沒有進攻徐州,反倒派呂蒙偷襲荊州,從而導致了魏強吳、蜀弱的局面。因此諸葛亮不敢採用此計,怕的就是孫權再次上演當年情景。像諸葛亮這樣聰明的人怎麼可能犯下同樣的錯誤。所以說對東吳的不信任是諸葛亮不適用“子午谷奇謀”的主要原因。

而且諸葛亮帶兵打仗講究穩紮穩打,還有長遠謀略,“子午谷奇謀”即使暫時贏得了戰役上的勝利,從長遠的戰略上看來還是不可取的。

畢竟天下三分,每一場戰役都可能改變天下的局勢。在這樣的戰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敵人。


愛歷史的孔漢臣


三國時期,由於魏國的綜合國力較其他兩國優勢很大,蜀國明顯處於劣勢,且隨著時光的推移,雙方的實力差距還有加大的趨勢。

蜀國如果一味死守,無異於坐以待斃。諸葛亮在權衡利弊後,決意北伐。

但蜀軍僅有兵員十萬人左右,而曹魏的軍隊卻有四十餘萬人之多,明顯的敵眾我寡。

大將魏延在此情況下提出了由其率五千奇兵,走子午谷險道奇襲長安的計劃:“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但生性謹慎從不弄險的諸葛亮認為此計太過激進,危險係數太高,而取得成功的概率又太低,因而否決了此提議:“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可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這樣就為這段歷史留下了疑問,千百年來人們為此爭吵不休,子午谷奇謀如果實施的話能否成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子午谷奇謀的首要條件是蜀軍必須做到從子午谷安全快速的通過,並不為人知,這樣才能取得偷襲的效果。

子午谷是條南北走向的狹窄穀道,有三百多公里長,隱身於秦嶺之中。北口名“子口,”南口名“午口。”人馬只能在棧道上通行,如遇有棧道損壞的情況,則行軍速度將大打折扣。

魏延僅以五千騎兵作長途奔襲,必須精簡所帶裝備,糧草勢必也僅帶單程至長安之所需。

此行有被曹魏軍埋伏襲擊而致全軍覆沒的危險和因天氣原因而不能如期到達所帶來的隱患。

既便能順利的抵達長安城下,俗話說“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人困馬乏缺少攻城器械的蜀軍,面對以逸待勞的魏軍和高大堅固的城池,又能握有多少勝算呢?

而且蜀軍糧少,一旦不能迅速攻克長安,勢必會陷入糧盡援絕的困境。連全身而退都將是難以完成的奢望。

當時魏國朝中既有曹真、張郃這樣久經戰陣的大將,又有郭淮等足智多謀的名士。

做為軍事家,曹真等人也不會對如此大的漏洞視而不見,一旦被魏軍把守住谷口,魏延的麻煩就大了。

諸葛亮正是看到了兵出子午谷的種種弊端,才沒有批准魏延的計劃。

子午谷的險峻誘使很多人躍躍欲試,想在險中出奇,以求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此後的歲月裡有過幾次偷渡子午谷的實戰案例,但出奇兵者無一成功,均灰頭土臉的無功而返,甚至闖王高迎祥還把命丟進了谷裡,由此可見子午谷的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