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雖便宜,買了沒地放

近期,石油價格跌跌不休,期貨多次刷新歷史價格底線,甚至出現了“活久見”的負數現象。現貨方面,同樣慘淡,美國WTI原油一度跌破15美元,成了名副其實的“自來水”價格。

石油雖便宜,買了沒地放

按道理來說,這樣價格,對於石油經銷商來說是個囤貨的好時機,但很多亞洲國家的油企卻不敢再進口。

因為啥?沒地方放。

全球最大的能源資訊網站OilPrice.com整理了亞洲國家現有的石油儲存空間,發現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韓國都已經接近完全飽和狀態。

能源公司Nyara和Reliance是印度兩家最主要的石油經銷商之一,它們最近面臨非常嚴重的問題。Nyara的發言人表示在第二季度該公司很有可能面臨著300-500萬桶石油找不到儲存倉庫,Reliance的公告中寫明存儲罐的缺口大約為200萬桶左右。

日本和新加坡大多數的石油經銷商都在尋找海外存放點,但根據能源市場數據分析公司Kayrros得到的消息,亞洲地區已經騰不出可租借的石油倉庫(中國儲存情況未知,所以Kayrros並未將中國列入分析範圍)。如果將多餘的原油存放在亞洲之外,成本很高,運輸和安全成本都很高,甚至高於目前石油本身價值。

石油雖便宜,買了沒地放

韓國的情況稍微好些,這主要是因為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擁有高達1.4億桶的超級石油儲存基地,目前還剩下3000萬桶的陸上儲罐空間,加上其持股的Oilosb那剩餘的820萬桶儲存空間,KNOC成為了韓國各大石油經銷商名副其實的“地主”。當然,KNOC空置儲存空間中,有大概50%是要預留出來作為國家燃料戰略儲備的,也即是說其剩下的大概還有不到2000萬桶的儲罐空間,以韓國過去兩週新增800萬桶多餘原油的速度來看,這個空間也就能撐一個多月。

特殊時期,物以稀為貴,KNOC目前給出的儲存空間出租政策很苛刻,只接受短租和聯合租賃,而且是之前有合作的韓國客戶優先。

有人問,為什麼會沒地放?是因為貪便宜,買太多了嗎?

非也,實際上,這幾個國家的石油經銷商在近期都沒怎麼出手。

一般來說,石油經銷商都會根據本國的石油需求歷史數據和增長量去提前做準備,在自己國家石油生產不能夠滿足的情況下,跟國外的石油生產商簽署固定供應合同,往往這類合同並非短期。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了石油消費量的急速下降,但合同的供給依然不變,於是多餘的石油越積越多,便出現了一倉難求的現狀。

石油雖便宜,買了沒地放

鑑於目前困境,日本、新加坡和韓國不少的石油經銷商都採取了海上儲存的方式,通過租賃船舶,將這些石油放在附近的海域中,等到存貨消耗完了再逐漸運回原有的路上倉儲。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