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俗之争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权为何难逃没落的命运?

文:文史明镜说

引言

公元五世纪,日耳曼蛮族消灭了西罗马帝国,随后在其废墟上建立起了多个国家。之所以称其蛮族,是因为其文明在当时远远落后于罗马文明。而日耳曼民族在建立国家之后并没有完全摒弃罗马文明,相反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的文明和罗马文明进行了有机结合,于是产生了全新的文明。

基督教文明出现在西罗马帝国统治的晚期,其自身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于是在蛮族侵入之后,它完美地融合罗马制度和日耳曼民族特点,保存了以罗马教廷为核心的天主教会的宗教实力。在日耳曼民族建立国家的初期,罗马教廷和教会不过苟延残喘,但是随着传教活动的逐渐深入以及教会势力的扩大,罗马教廷开始和世俗君主争起了世俗霸权,于是在中世纪西欧不得不陷入了长达几百年的教俗之争。

在最初的封建制度管理下的西欧社会封闭,政权松散,王权弱小

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必然有着许多影响因素,日耳曼民族固然在其占据不小的角色,但是罗马所固有的文明和制度必然也对其造成了重要影响。

在日耳曼民族攻进西罗马帝国之前,意大利的贵族们人心惶惶,自然还有自保措施,他们召集了武士、奴隶和庄客等不同身份的人居住于自己的庄园四周,以此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这就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制度的雏形。在封闭的封建庄园中,领主具有政治、经济和司法上的管理权,甚至可以决定其治下人们的生命。

教俗之争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权为何难逃没落的命运?

图 | 日耳曼民族攻进西罗马帝国

而另一方面,日耳曼民族在攻入西罗马之后,自然要对于其功臣和归顺的贵族进行论功行赏,于是就赐下了土地,用来换取人们的臣服,这就是封建制度中分封土地的雏形。

在公元八世纪,法兰克王国为了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于是建立封建制度,即分封土地给其附庸,并且保障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土内部的政治、经济等权利,为受封者提供军事保护。相应的,受封者也必须上交部分土地收益,并且在领主需要的时候提供军事帮助,作为骑士服军役。

但是领主和封臣只是两个相对概念,比如国王是领主,而大贵族是封臣,但是大贵族也可以是领主,而受封于大贵族的小贵族则是封臣。

土地和权力就是这样一层层分封下去的,但是小贵族只是听从自己的领主的命令,而并非国王的命令,这就导致下层的大贵族才是真正掌握实权的人,而国王不过是在名义上统治所有,实际上实权十分有限。

这样就是西欧各国权力分散,缺乏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原因,甚至于在很多时候,许多封建大贵族的势力一度胜过王权。

封建制度的缺陷为教会提供了机会,教会的理想和王权统治之间存在矛盾,而神职人员迫于现实生计而臣服于封建领主

上文已经说到封建制度存在其缺陷,王权极度分散,地方割据的情况较为严重,同时阶级与阶级之间等级分明,经济社会处于封闭之中,因此西欧缺乏大一统的条件,无法成为像罗马一样的统一帝国。

教俗之争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权为何难逃没落的命运?

图 | 西欧封闭统治

在日耳曼民族才开始占领罗马的土地之初,教会不得不谨小慎微,依靠着长袖善舞来与其民族共存。同时孤立无援的教会还依赖着日耳曼首领来对其民众进行传教,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力,因此对待日耳曼首领以及其建立的王权一般也是持着谦卑的姿态。

基督教一直存在着两种宗教理想,一种就是追求人的灵魂平等,但是这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因为在现实中在权力的侵蚀下,地位至高无上的人一旦感受到了地位的优越,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再拥护平权和平等,看似高尚的神职人员也不例外。

第二种理想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基督教王国,相比于第一种理想而言,其中蕴含着更多世俗的因素,和封建王权统治自然是相斥的。教会竟然想要成为统领王国的最高存在,这是王权万万所不能答应的。

虽然封建王权存在着分散的缺陷,但是这只是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而手握王权的君主们自然还是认为自己是最高统治者,是所有权力的来源,是举世无双的存在。因此教会和王权就产生了矛盾点。

但是教会具备独特的统一西欧的优势,这是封建王权所没有的。那就是它掌握着整个西欧的精神力量,当然这一优势的出现还得多亏王权的帮助。

教俗之争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权为何难逃没落的命运?

图 | 中世纪西欧封建王权

这是因为君主们对于传教的扶持,才使得基督教深入人心,无论是上到君主还是下到农奴,都是基督教的信徒,而所有的人如果想要在死后进入天堂,那就必须得到教会的认可,毕竟宗教的解释权是握在教会手中的。

这使得教会自然就拥有了一种巨大的权力,而借助于这一权力,教会就能够干涉世俗事务,毕竟信徒们都身处俗世之中。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神职人员自己也是身处俗世之中,也是血肉之躯,需要承受衣食住行,需要在修建教堂,这些都需要在土地和物资,而罗马教廷不可能管理负责到每一个神职人员,每一处教堂,因此这些人需要封建领主的资助和保护。

但是谁也不会做赔本买卖,神职人员必须也要有所表示才能依附于领主们,因此他们多数都是直接向领主称臣效忠。

但是这一点自然是和教会的理想相背离的,因此教会也曾三令五申禁止神职人员向领主称臣,但是屡禁不止。

教俗之争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权为何难逃没落的命运?

图 | 神职人员

本身在罗马帝国时期是罗马皇帝任命教廷的主教,在日耳曼建立国家之后也继承了这项传统,因此领主任命神职人员,给予其大量封赏,而神职人员对其俯首称臣以求庇佑自然也不是什么出挑的事情。在《封建社会》中有提到这种状况:

“国王和诸侯习惯于要求他们提名的主教或修道院长向自己行臣服礼;乡村领主有时也要求教区祭司行臣服礼。”

教权和王权争斗了数百年,最终教权得胜,得到最高权力的教皇腐败问题日益严重,教权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

在法兰克王国建立的初期,教会的处境仍然有几分如履薄冰的紧张感。但是在公元五世纪,情况出现了转机,当时的执掌法兰克的墨洛温家族出现了篡权者丕平,他篡夺了王位,为了证明其即位合法性,他邀请了主教为他主持圣礼,之后教皇还亲自为他加冕,就是为了他的王位能够坐稳。之后丕平为了感激教皇,赠送给了教皇一块土地,作为交换。

虽然简单来看,似乎这不过是一场简单的交易而已,但是其背后的深意是巨大的,因为这就开启了教权为王权加冕的先河,即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皇可以决定废黜或者授予王位。

教俗之争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权为何难逃没落的命运?

图 | 中世纪西欧宫廷

在丕平之后就是著名的查理曼大帝,其最为重要的功绩就是统一西欧,创造了版图巨大的国家。他是丕平之子,自然和教会关系不错。在《基督教史纲》中有提到他曾经给教皇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和教会一起各司其职:

“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而圣父,你的职责则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

教会其实也不愿意屈居人下,但是查理曼是一个具有铁血手腕的君主,因此教会只好妥协。

在查理曼大帝死后,他的继位者则是无能之辈,最终使得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此时的罗马教会便抓住时机,想要撇清教会对封建王权之间的臣服关系,于是捏造出一份文件,宣称君士坦丁大帝曾经致信给当时的罗马教皇,许诺给予其宗教事务独立权以及整个罗马西部。因为这一份所谓的证据,曾经使得王权在和教权的争斗中一直处于弱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兰克国家一再分裂,但是教会中却出现了一众铁腕人物,要求改变教会的腐败现象,隔绝神职人员和封建王权的联系。

在公元十一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国王亨利三世借着反腐败的名头开除了教皇的职务,这是第一次把教权和王权之间的争斗摆在明面上。

教俗之争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权为何难逃没落的命运?

图 | 亨利三世

后来教会凭借一系列手段,成功确定了教权最高权力的地位。但是所谓月满则亏乃是世间常理,因为得到了最高的权力,教会的腐败问题越发严重,各种邪恶行径也是让人触目惊心,使得人们离心离德,最终出现了宗教改革,而教会至高无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王权最终占得上风。

结语

封建制度建立的社会是权力分散的,封闭的,因此王权无法实现大一统。而教会在封建势力的帮助下,势力逐渐扩散至西欧全境。教会是宗教精神的领袖,具备了统一的优势,同时也有建立统一基督教国家的理想,因此教会和封建势力出现了冲突点。

丕平邀请教皇为他加冕是教权和王权之间地位发生变动的起点,在之后的数百年中,教权和王权冲突不断,教会获胜。随着教会的胜利,教权也走向了巅峰,但是还是不可避免地因为其丑恶行径而一步步衰落,王权最终占得上风。

参考历史文献:

《封建社会》

《基督教会史》

《西方哲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