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猎人变“猎物”,58万网红正在进行的“耐力型捕猎”

周五18点25分,

小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出办公室,走进电梯,扫视了一圈电梯里的广告,都是一些奶粉广告,对于单身狗小明来说,没有什么价值。

走了5分钟路,小明进了地铁站,坐上了回家的地铁,因为住的地方比较远,

他开始刷抖音,这是一天中小明最放松的时刻,他沉浸其中,边上座位换了几波人了,他还是盯着屏幕,不断的滑着手指。

这是他的猎场,看到喜欢的可以多看几眼,看到不好的直接跳过,因为知道总有好看的在后面。

这是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的写照。

我们从猎人变“猎物”,58万网红正在进行的“耐力型捕猎”

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视频,离不开网红。

在网红的世界里

我们是猎人?还是猎物?为什么我们深陷其中?

这可以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活中找到些许答案。

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与其他动物相比,我们在体重、速度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是如何在残酷的丛林里生存下来的,又是如何站上食物链的顶端?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想”。

人类最初是靠长途奔袭来获取食物。远古时期,人们利用一种叫作“耐力型捕猎”的方法来捕杀猎物。

通俗的讲“我们是为了追逐而追逐,为了猎物,能坚持不懈的努力”,心理设定之后,就能更加坚定的执行任务。

这里的心理设定,也就是动机。

我们从猎人变“猎物”,58万网红正在进行的“耐力型捕猎”

l 远古人类进行“耐力性捕猎”

太阳从非洲大地上升起,桑人对猎物的追逐精彩开演了。他们先引开一只身形硕大的公羚羊,让它脱离大部队。公羚羊头部长有笨重的羚羊角,这使得它无法像母羚羊一样灵活地奔跑。接着,一名桑人猎手开始不紧不慢地追击这只落单的公羚羊。乍看起来,猎手似乎永远也追不上这只向前飞速跃起的大家伙。有时候,公羚羊还会躲进干燥的灌木丛,而猎手必须拼尽全力才能不弄丢自己的目标。

但是猎手很清楚,自己可以利用公羚羊的弱点来制服它。气力超凡的公羚羊在短距离奔跑时速度极快,但是覆盖全身的羚羊毛无法使它的皮肤像人的皮肤那样散热。利伯曼说过:“四足动物无法在喘气的同时向前奔跑。

当公羚羊停下来喘气时,猎手就可以借机靠近,目的不是抓捕,而是让对方在长距离的奔跑中渐渐耗尽体力。

在非洲大陆的似火骄阳下,公羚羊已经被连续追逐了8个小时,终于体力不支,倒在地上束手就擒了。身材精瘦、体重不过百斤的桑人猎手凭借耐力和智慧,耗尽了体重远大于自身的大型动物的气力。他手脚麻利而又郑重其事地宰杀了眼前的战利品,为自己的孩子和部族同胞收获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l “耐力性捕猎”的心理作用

l 稳定的持久的追逐是人们捕获大型的动物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人类能进行“耐力型捕猎”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就是进行捕猎的动机,他可能是自身需要食物,或者是家里有老人小孩几天没有食物了,他必须捕获猎物,家人才能生存下去,正是在这样的动机之下,人类才有了持续追捕猎物的动力。

我们从猎人变“猎物”,58万网红正在进行的“耐力型捕猎”

l 200万网红对我们进行“耐力型捕猎”而我们总在期待下一个

在捕猎的过程中,猎手是为了追逐而追逐。

这种心理机制有助于解释现代人需索无度的状态。

现在的网红直播利用的就是这样的机制,我们不断的刷新,期望找到符合自己预期的直播内容,刷到一个有趣的视频就会观看视频,但是心里总是期待有更加精彩的内容出现,总是觉得再刷新一下肯定就能找到更加精彩有料的内容。因为在我们心里早就设定了一个目标,就是一定有更加精彩的内容,也必定能找到并获取精彩的内容。

我们拿着手机,不断刷新着短视频的内容。

我们从猎人变“猎物”,58万网红正在进行的“耐力型捕猎”

我们是如何猎人?还是猎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